每位烘豆師,各有「美味」的咖啡!
位在高雄三民區一個鬧中取靜的重劃區裡,有著一間不起眼的咖啡工作室。原本在左營眷村經營,還結合古琴、書法的推廣活動。因故搬遷來到此地已有一段時間,之前一直無暇來訪。
我都稱呼主理人為蘭姐,是一位因為傳統射箭以及漢服文化而結識的文化前輩,擅長古琴與書法,對咖啡豆也有自己一套想法。
這次臨時約了私人行程,剛好也有一些事情想跟蘭姐聊聊,沒想到成了咖啡品鑑交流。
蘭姐與我分享三支咖啡豆,我就個別分享三支帶給我的感受,豆子名稱就不做連結。(豆子的名稱與風味會隨著批次、烘豆時的細微變化而有不同。)
很推薦喜歡品嘗各家精品咖啡的朋友來親自體驗,進來臺灣的每一批豆子,在不同烘豆者的調理、沖煮之下,也會有不同的風味表現喔~
第一支咖啡豆,用音樂家的名稱來做命名。在磨粉的時候,空間就充滿一股明顯的果酸香味,剛沖好的咖啡入口是有明顯果酸但不澀的咖啡,很適合當早餐咖啡。隨著溫度降低,酸味的表現沒有太大的起伏,但餘韻會慢慢帶有回甘的甜。
繼續再品,有一點果乾的香味與甜味出現了,這時候蘭姐介紹這支豆子是屬於「葡萄乾蜜處理」的淺焙豆。我知道有蜜處理,但第一次知道有「葡萄乾蜜處理」這工法,難怪果乾的甜味是很明顯的表現。
第二支品嚐的豆子,在磨豆的時候沒感受到特別的香味,沖泡後入口也不酸不澀,有一點焙味,感覺很中庸的咖啡香。我就問這支比上一支深焙吧?果然沒錯!
溫度降低後,一些風味開始出現,其中讓我印象比較深的是有一點淡淡的醬香,該怎麼形容呢?就是有一點點類似醬油那種豆子發酵的風味。
這支豆子給我的感受,很中規中矩的淺中焙咖啡,給我一種普通日常的意象,不管什麼時候都可以來一杯的老朋友。
第三支豆子,蘭姐請我先聞聞乾粉的風味。這咖啡乾粉聞起來就有一點醬香,沒什麼果乾的風味或果酸香。
剛沖好入口,欸!怎麼跟喝水一樣沒什麼「口感」?咖啡味也不明顯?難道這是它的特色?
溫度降低後再啜一口……欸!果酸感怎麼突然冒出來了?隨著咖啡溫度越來越低,果酸感越來越重,甚至讓我有一種喝「咖啡味檸檬水」的感覺。
這個酸感,就像刺客一樣,在高溫的掩蓋之下,隨著溫度降低來給你一場突襲。酸味厚積勃發,不喜酸味咖啡的朋友應該會覺得太刺激。
我們只能從已知來認識未知的事物。
不管品味的是茶、咖啡、酒,甚至是所有的飲食。如果只是「經過口腔」就進入食道跟胃腸,你就很難體會所謂的「美食風味」。
品,為何是三個「口」組成?就是需要慢慢地喝三口,讓嗅覺、味蕾有時間去感受飲食的風味變化。
特別是茶跟咖啡,因為是熱水沖泡,隨著溫度降低這明顯的變化,也影響味道分子的表現,形成多層次的味覺感受。
這次到訪屬於朋友間的交流,主理人蘭姐也很喜歡三五好友交流咖啡品嚐心得的氛圍。我非常推薦來到這裡,在忙碌且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給自己一點喘息的時光,點上一杯咖啡慢慢品嚐,細細感受其中的風味變化。
品味咖啡,也品味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