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住宅市場現象-「高房價」原因剖析
🌾超負荷的「高房價所得比」
「高房價」
(延續(上) (中)篇分享,此篇分享部分「高房價」原因剖析(「供給」、「需求」。)
尚未看過超負荷的「高房價」原因剖析(上)、(中),或是印象已模糊,可點擊連結前往。
現象簡述:
臺灣「高房價所得比」近10倍,遠超合理水平,反映出「低所得」問題。高房價影響年輕人獨立,生育率下滑,購屋壓力沉重,嚴重影響家庭品質。臺灣的房價問題不僅限於居民,也影響投資房東的租金報酬率。整體而言,高房價是臺灣社會結構和家庭生活的重要挑戰。
原因剖析:
「高房價」議題很複雜,很難一篇完整說明,未來還會有很多相關篇章做分享。
「高房價」涉及多層次的複雜原因,主要為「賣方成本」、「資金」、「利率」、「供給」和「需求」。
以下是這些要素的具體分析:
🌾「供給」+「需求」
根據「供需法則」,「高房價」通常是由「供需不平衡」引起的,具體來說就是「供不應求」造就「高房價」。
4.供給:
「供給」簡單來說,就是「市場上存在著多少的住宅」(新成屋、新古屋、中古屋),以及未來會有多少新房子進入市場(預售屋)。
「新成屋」:剛興建完成尚未售出的房屋;屋齡2年內,仍維持第一次登記且有銷售可能性的房屋。
「新古屋」:建商滯銷餘屋;投資客待轉手的房屋;屋齡3~5年;尚未有人住過的房屋。
「中古屋」:房屋經過一次以上轉手買賣;興建完工領取使用執照超過3年以上;屋齡5~10 年,甚至 10 年以上;有人曾經居住過。
「預售屋」:尚未完工,預先銷售的房屋。
「房子的供給比你想像的還要少」
據內政部統計顯示,2023年住宅類「建照核發數量」達14.6萬戶,連續五年超過14萬戶, 2015年到2023年平均核發數量約13.4萬戶,顯示新房子的供給量不少。
(後續會有幾篇分享如何利用「房市指標」判斷「房市景氣」,並透過「房市指標」掌握房市的「供給」與「需求」量。)
但其實,市場上「適合且可以被買賣的房子」供給比你想像的還要少!!
原因如下:
(1) 房地合一稅
2021年7月1日推動房地合一稅2.0,屋主為了「避重稅」而拉長房屋持有時間,至少持有6年才有免稅額400萬元、持有10年才有最低稅率,因此出現「重稅閉鎖期」現象,導致「二手屋」釋出量減少。
(2) 房屋老化問題比人口負成長更早出現!
根據官方統計顯示,全臺灣住宅供需呈現平衡狀態,平均每戶住宅數為「 1.0 」宅,但若排除 50 年以上的老舊住宅,平均每戶住宅數則下降至「 0.9」,整體住宅供給略小於需求。
根據不動產資訊平台資料顯示,全臺灣住宅平均屋齡已達「32年」,其中就有101萬戶屋齡在50年以上,高達462萬戶的屋齡在30年以上,比例達到51%。
房屋交易的體系裡銀行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銀行不願意參與的交易,基本上是不會成交的。由於銀行的貸款成數受到建物耐用年限原則的限制,放貸成數極低,甚至無法貸款,這些老舊住宅在市場上是很難交易的,不應該視為正常的房屋供給量,在供需上,老舊住宅被視為難以買賣的房子(「死」的供給),使得真正可以買賣的房子變得更加稀缺。
(雖然建物的耐用年限是銀行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但還有其他因素可能對貸款成數產生影響。例如,房屋的整體狀況、市場需求、地段優勢以及買方的信用狀況等都可能影響銀行對貸款的審核結果。
尤其是在地段優越的區域,銀行可能會更願意提供較高的放款成數,因為這些地段的房產通常具有較高的價值和更好的流動性。相反,在一些地區或是對於一些特定的房屋,銀行可能會對貸款提供更加保守,這可能會對交易造成一定的阻礙。)
(3) 房屋沒有效被利用
很多人買了房子之後,因為「為下一代囤房」、「怕房屋出租麻煩,且可能存在爭端」、「等待更好的出售時機」、「持有成本不高」等原因,「自己不住」,也「不出租」,導致市場上供給減少。
雖然建商推案量大,但是市場不論新建案或中古屋的委售量一直出不來,房子的實際供給比你想像的還要少。
5.需求:
臺灣的「高房價」就是由「賣方成本」+「資金」+「利率」及「供需不平衡」相互影響及作用而引起的,具體來說是「賣方成本」+「資金」+「利率」及「超額需求」造就「高房價」。
「需求」,就是多少人想要買房子,或者可以稱之為「買氣」。「需求」帶著「資金」及氾濫的「資金」創造「需求」,房價能不漲嗎﹖
「超額需求」,來自何方?
(1) 基本需求:
居住是人的「最為緊迫的需求」、「基本需求」、「剛性需求」,如果經濟能力與生活方式許可,住進自己擁有或更適合的房子,其實是世上所有人的夢想。
(例如:剛新婚想買來當婚房,想給另一半一個安心的家。小屋要換大屋,小孩漸漸大了,需要一個自己的空間。)
(2) 高度渴望擁房:
傳統「有土斯有財」的價值觀所影響,大多數民眾認為擁有財富必須要擁有房地產,雖然高房價不合理,但為保有財富,還是要拚命優先買房。
(3) 人口分戶增加:
因為「少子化」、「不婚」、「不生」、「不孕」、「高離婚率」、「高單身化」、「高齡化」等,造成生活與居住型態轉變,現在家庭組成人數減少,也就是戶內人數下降,但是戶數卻是持續上升。根據內政部統計,2023年底平均每戶人口數量為「2.53」人,數量再創歷史新低。2023年底全臺戶數計「924 萬」戶,國發會推估「家戶數」在2041年達到高峰1000萬戶,家戶數平均「每年增加約4萬戶」。
(2041年後「少子化」趨勢有可能衝擊臺灣房市「供需」,但並不代表每個城市都「少子化」,關鍵是「人往哪個方向去」!故而區域人口變化的不同,需求仍大的都會區和產業成長的區域,仍可維持一定的房屋需求。未來有機會分享少子化的影響)
(4) 長期存房置產族:
在社會中有一群人,他們不懂最基礎的報酬率,更對投資理財一竅不通。他們將每日辛勤工作攢積下來的資金,都老老實實地放到了房地產裡頭,這群人不在乎短期報酬也無懼投資市場的波動,我們稱他們為—「長期存房置產族」。
對他們而言「生活穩定」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房地產的特殊性之一,就是它作為耐久性財貨的「保值性」,因此,在「低利率」加上「通膨」的時期,經濟能力許可的民眾就會傾向透過置產來對抗「錢越來越薄」。
另外,「購屋」被視為一項「相對穩定」的長期投資。在臺灣,房地產相較於其他短期波動較大的投資(如:股票市場),房地產的價值波動較緩慢,因此被視為相對安全的選擇。
(5) 金融商品化:
據「樂居網」統計,全臺灣的「平均房價」和「平均房產轉售獲利金額」均呈逐年大幅提升的趨勢。2016年,全臺平均房價為25.5萬元/坪,而到了2023年,這一數字已飆升至40萬元/坪。同時,2018年每件平均轉售獲利金額約為42萬元,然而在2023年,每件平均轉售獲利金額已達到約300萬元,轉售獲利比更是高達97%。
房子是臺灣民眾的「主要資產」,在臺灣更是「投資客」與「投機客」的「主要金融商品」。相較於股市的風險,過去幾年投資房市呈現相當高的獲利機會。
特別是近幾年預售案不斷發生「各種推案均是快速完銷」、「短期投資的價量差可觀」、「排隊搶房之事絡繹不絕」、「案前找賣方預購的人多」、「公開漲價依然銷量不減」等現象。「大量資金」結合「低利率」、「長還款期限」、「低持有稅金」等條件並挾帶「爆棚信心」與「爆量買氣」湧入房地產市場,只要有人繼續買下去,那行情就會持續樂觀下去。
(6) 租不好、租不到:
「在臺灣,房屋出租者大多不是專業房東,而是個別經營。」
「在臺灣,諸如入戶籍、報稅等合法權利常常無法行使。」
「有些房東可能才簽完約,下個月就想賣掉房子或收回自用,平時也常聽到制定不合理規範、不照契約走的情形。」
租屋市場的「不穩定」、「沒有安全感」、「低居住品質」使得租屋難以成為穩定的替代居住選擇,促使許多人轉向「購屋市場」,以追求更為「穩定」和「安全」的居住環境。
「高房價」是在各種因素相互影響且共同作用的複雜環境下形成的現象,單一的因素往往難以直接影響房價。如前所述,「賣方成本」、「資金」、「利率」、「供給」和「需求」等因素不僅需要相互交互影響,還需與其他多元因素共同作用,才能真正形成「高房價」的情境。
因此,要解讀「高房價」現象,必須全面考量這些因素之間的綜合效應,而非僅關注個別因素的影響。這樣的全面分析有助於更深入地理解房地產市場的運作機制,進而提出更有針對性的政策與解決方案,以緩解房價問題對社會帶來的種種影響。
🌾「高房價」議題極為複雜,且可進一步延伸探討多方面的相關議題。目前我們僅透過三篇篇幅作初步的說明與分享,然而,這僅是冰山一角,未來將會有更多深入且相關的篇章進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