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對生活在富裕、安定、法治保障完備之中的台灣人來說,「奴隸」似乎是一個遙遠的概念。然而,像是舒米爾、亞伯拉欣這樣的苦命人其實在全球高達3580萬人(2016年的統計)。他們或是遭遇戰亂、或是被天災摧毀了原本的農田,或是僅僅因為過於貧窮,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被人蛇集團哄騙,最後因為暴力脅迫或債務陷阱淪為所謂的「現代奴隸」(modern slave)。
本書作者凱文·貝爾斯(Kevin Bales)是現代奴隸領域的專家,為了撰寫本書,他費時七年,拜訪了遭到軍閥戰火肆虐的剛果錫礦場、孟加拉南方的養蝦場、迦納的金礦場,在巴西被非法暴力集團濫墾的熱帶雨林,透過對倖存者、廢奴工作者的親自訪問與各種調查,記錄下非法的人口販賣、奴役、性侵、詐欺的慘狀,同時思考解決之道。
心得:
這本書主要就是在講奴隸跟環境破壞的關係。本書作者觀察到一個現象,往往奴隸越多地區對於環境的破壞性越高。(雖然書裡是這樣連結的,但是我對這個論點存疑)他提出這樣連結的理由是因為奴隸是極端的壓迫,將人當作工具最大的剝奪價值,所以往往奴隸主不會花成本去改善製程或者器具,導致使用奴隸的區域不僅產出其實比較低落,汙染或者破壞也比較嚴重。(因為該地區不具備法治以及道德底線,環境容易遭遇無底線開發)
書裡闡述的狀況十分駭人聽聞,很難想像在現代的世界中,還會有國家出現這麼極端對人權的迫害。但是我覺得更令人驚訝的是,這本書指出這些由奴隸生產的商品,極有可能經過供應鏈的清洗,被一般消費這買到。
比如裡面有提出一個我覺得確實非常難預防的產物:錫。因為錫普遍存在於電子或者是其他加工產品中,當原礦被加工成了半成品後,幾乎難以追溯他的源頭。雖然這本書的作者當然是非常呼籲所有消費者,都要搞清楚自己使用的物品原料從何而來,或者選擇有聲明不採購奴隸生產的公司。但是我自己在看的時候覺得生活中每一項都要落實這樣的調查其實有些難,甚至有些東西根本是查不到原材料採購自哪裡的。
書裡面提出的狀況確實怵目驚心,裡面提到幾個奴隸生產的生品,如:錫、海鮮、磚頭、木炭等,這些生產也導致當地的森林被濫伐,土地被不合理的開墾使用,而最恐怖的是這樣開墾帶來的生態滅絕或者是環境變遷,最先反撲到的一定是當地的居民,然後就是全人類共同買單。
所以作者主張消除奴隸,就等於解除了生態破壞與滅絕。
其實關於這點我覺得存疑,畢竟奴隸之外的其他大型開發案對生態的危害應該也不小,但是因為本書就是主要探討奴隸,所以可能較多著墨在奴隸與生態的關係。
總結來說我覺得這本書對奴隸的處境敘述非常詳細且,對於作者去到過的那些土地,上面的人的生活狀態有很深刻的描寫,並且對於當地的汙染狀況以及現今市場上一些可能混入奴隸商品的物品也有介紹,算是一本對於奴隸與土地還有生態描寫的蠻全面的書。
但是稍稍有些不太好的地方是,這本書的情緒性敘述跟描寫我覺得有點太多了。不知道是我看書的理解不對嗎?我比較期望是看到比較客觀報導式的呈現,但是應該是因為作者實地去了那些地方,可能無法避免當時受到的情感衝擊,將那些情緒都帶到了書裡,並且書籍的最後一段大概都是在呼籲消費者重視環境以及奴隸生產的問題。但是我覺得這一段無須在後面再提一次,前面看下來的讀者應該都已經深刻的感覺到了這個問題有多沉重。
不過也可以理解,作者真的是很關心人權與環境。
總結來說這本書我覺得如果對奴隸以及自己使用的產品是怎麼來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翻翻看。整本書描寫的都很寫實,很好閱讀,雖然紀錄的內容有一點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