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各種不同的思維,讓生活中有各種可能。
從不同的思維去思考自己為何這麼想,也是一種更認識自己的方式,當知道為何有這樣的思維與行為的時候,也是一種對自己的確認。
我們都有自己的選擇,也無需用力去影響他人,尊重每個選擇,也讓自己的心保持開放的態度,接納。
[擷取自對話內容]
前情提要
剛好聊到頌缽,聊到對於頌缽的作用功效,以及是否具有療效
P: 我有時候在想選擇相信是不是對於生活更舒服的方式
K: 我覺得這前提要自己願意相信,如果抱有懷疑,還是想選擇相信,就有點盲目
P: 我的意思就是我很容易相信,然後我就在思考當很多人選擇懷疑的時候,我還是覺得相信,這個狀態我好像就很常不會感覺到卡住的感覺,就有種順著過去的感覺,像河流一樣
P: 就像斷食這件事就讓我有很多這種感覺,生活還有很多事也是
K: 我也覺得你經常選擇相信,也願意相信,不會去讓自己困惱太多,對你來說可能相信或不相信都沒有太大的差別,應該說他都不會讓你損失甚麼,但是你選擇不同的心態面對。
P: 對 所以就選擇更輕鬆地相信(?
K: 因為你這樣子面對更舒服
P: 我就是覺得我這樣挺輕鬆的,然後看著別人在抵抗的感覺,我就在想我是不是哪裡怪怪的
K: 但我覺得斷食營是你自己親身經歷,像我也是選擇相信你?
P: 是阿,但同樣經歷的人卻有很多聲音
K: 就其實你是一步步走的,一步步找自己身體的狀況,而且我覺得你是很認真的在找,然後也一直在找不同方式
P: 我覺得我好像再找治癒自己的方式,然後當我也信服了我也就會希望把這個發揚光大(?,或應該說單純分享
K: 就一個過來人的腳色,親身體驗
P: 我想就像每個人一樣,都在找尋些什麼,而我也是在感受身體經歷各種方式的洗禮會發生什麼事情,而我自己又喜歡什麼方式陪我過生活,比較像是這樣。
情緒成本
選擇相信=情緒成本較低
情緒成本=情緒張力?
P: 你會覺得選擇相信的情緒成本比較低嗎?
K: 情緒成本意思是情緒張力嗎?
P: 我其實也不知道要用什麼詞來說,就是一種感覺,好像我的這些方式會讓我情緒很平穩
P: 但是我又在思考,如果我本來情緒就很平穩,好像相信或不相信根本就沒有差
P: 也許選擇不相信或質疑的人,他也沒有覺得生活有什麼不順暢(?
只是我自己想像中,好像他們這樣會多一個關卡的那種感覺(?
K: 我覺得除了妳本身接受度大,可容忍的程度也在擴大,然後遇到事情的時候,也會習慣朝著比較沒有情緒的方式去處理,又或者說是接受吧
K: 我覺得B就是這樣子類型的人[選擇不相信的人]
P: 那你覺得他有不順嗎暢嗎哈哈哈,還是其實也是這樣過去
K: B會持續的抱持懷疑,但好像也沒有因此而覺得不順,但也不是只有這兩種狀態
K: 覺得這不是二分法,而是比較像是每個人在乎不在乎的程度。譬如說有些我不是很在乎的東西,我抱持存疑,例如頌缽,但這件事我本身不在乎,所以相不相信她有沒有療效這件事,對我來說不是很重要,只是類似慣性的提出存疑,因為通常沒有研究的東西,不會先相信
P: 哎呀,原來是在乎不在乎
K: 只是如果自己在乎的事情,被別人提出存疑,內心可能會不舒服
P: 摁摁摁認同
K: 所以其實也很難說,相信的人要去包容各種不同的聲音,而降低自己的被傷害?存疑的人要多給一點空間,少給一些尖銳的言語。
K: 可能是這樣子吧,有些話點到為止的藝術?
P: 理解,就是自己需要再去找資訊證實才會知道真相,但在那之前會先選擇存疑
K: 所以這個彷彿就變成,選擇相信的人,有相信的路徑;不相信的人,不相信的路徑;懷疑走懷疑路徑,然後在中間搖擺的想法,可能朝不同階段前進?
K: 去認識而理解接受,或是認識後不接受,等等
P: 摁摁摁就是各有各的路,一直在探討自己的行為哈哈哈
P: 我的心態是哇真的假的,那我要去試試
K: 我覺得這又有另外一個人格出現的感覺,就是實際去嘗試
P: 嘿啊我就在思考為面對未知的事情好像都是這樣
P: 某層面來說我選擇相信還有一個原因,當相信有益的事情是真的,就有點像吸引力法則,假如對於益處保持懷疑,那是不是就遠離了哪些好處?
P: 可能也是因為我相信吸引力法則
K: 那你會因為吸引力法則而選擇相信嗎哈哈
K: 我覺得相信變好,是一件值得持續的事情,因為這會讓你也改變所有看事情的方式,確實就有點像吸引力法則,但我覺得這句可能應該反過來 [P: 那你會覺得因為吸引力法則而選擇相信嗎]
K: 我覺得是選擇相信 所以才產生吸引力法則,我其實覺得吸引力法則是結論
K: 因為如果盲目的相信吸引力法則,我不覺得是會走向好的導向,就如果我整天坐著,都在空想空相信呢,為了相信吸引力法則而去相信。
P: 哈哈哈就回到源頭,我覺得是這樣[K: 你經常選擇相信,也願意相信]
在對談中,P常常選擇相信,讓我們去思考相信與不相信的差異,發現對P來說,選擇相信讓自己的情緒平穩很多,無須質疑或反抗,也可以在這之中更能接受所有的可能,讓自己擁有更大的包容。
在不同的事件裡,無論我們每件事情做的選擇是甚麼,是選擇了相信,或是不相信,這都是一個過濾的過程,我們在腦中評估後,對事件產生了反應。
因為這些反應,所以我們能感受到下意識的選擇,透過這些選擇,同時導向了自己對結果的接受程度。
經過一段的解析的過程,透過"選擇"更認識自己,選擇相信/不相信,經過了不同的思維模式。但尊重不同的選擇,以及接受自己的選擇,無論他是否如同預期,卻是一段更加需要練習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