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剛好 幾乎是我 進入醫院的第一年
不過進入醫院之前,我已經做過不少醫療相關的工作
接觸過不少糖尿病病人
包括學生時期在診所打工。
那是民國67-68年 彰化市中正路上的郭婦產科
記得郭醫生教我怎麼做尿糖測驗 怎麼幫病人打胰島素。
我將病人的尿液 放入玻璃試管內
放到酒精燈上燒著 等待它顏色上的變化來判斷尿糖多少;
注射胰島素則是使用很細很細的玻璃空針
(後來進入醫院工作才知道 那可是那個年代最細的所謂TB空針)
爾後我到醫院工作 胰島素還是同一種類
但是尿糖檢測已經來到血糖檢測了。
最初的血糖檢測使用指尖血液滴在試紙上 經過水龍頭流下的水沖刷後再做檢測
我在醫院新陳代謝科研究室裡操作過沖水後檢測血糖 同一管血液差異不小啊!
民國75-76年間開始有直接血液滴在試片上做血糖測量
依稀記得一台小型血糖機器價位將近當時一位醫學中心護理師的月薪一萬五仟元。
時至今日的血糖自我監測已經來到了使用組織液的即時顯示模式
這真是難以想像的改變啊
不禁要讚嘆這醫學 或說科學技術等等的演進改變
病齡久一點的糖友可能有上述某些經歷
小小糖友也都已經長大了
我自己服務教育過的小病友
經過十年 二十年後
正好有多位目前在醫院服務。
話說 組織液即時顯示血糖是瞬息變化
但是它跟抽血的血漿血糖是有時間上的差異
讓使用者能夠更便利的看到即時結果
目的是讓使用者能瞬間因應
顯示血糖高了 也許提醒使用者(是否吃多了?)
顯示血糖低了 也許提醒使用者(該補充了)
各家產品公司專業在儀器的功能提升
只是對於應用的APP似乎還難以達到想要更精進的病友的理想狀態
於是乎 病友端自己開發的APP在病友之間應用得更普遍。
我的觀察
我們來到了便利時代
至於這個結果是不是 能不能幫忙到這個使用者?
就需要來到個人是否做好自我管理,並且時間這些健康行為在日常生活當中
科技的應用還是得有足夠的知識以及能力
知識 的取得在目前的環境中是相當容易了
那差別就在 健康行為的實踐了
我看到台灣糖尿病人數從70幾萬到今天的270幾萬
這40年來是變成四倍的人數
這個因素有許多是環境的影響
還有
人民基本的健康素質
我們躲進醫療環境中談健康行為的實踐
但是我們環境中的
珍珠加奶茶 炸雞加薯條 外送平台普遍 外食人口倍增
昨日餐廳晚餐
上主菜前四道小菜
是芋頭(不知道是不是甜的) 蘿蔔絲(裹了糖醋) 芒果絲(當然甜) 小黃瓜絲(糖醋)
我問了身邊的營養師主任
他說:無法算
當我們斤斤計較著
不!
是 公克公克計較著病人的糖類公克數
今天
我們身邊時時刻刻出現的飲食是(無法算)
哀啊
先來個
食物含糖量計算的監測儀吧
在台灣很實用
似乎人人需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