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早期策論範增論中有這樣一句話:“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意思是説,任何寄生蟲,只有在它頼以宿主的物體先腐爛之後,才會有寄生[生存]的可能性。此話說明了腐敗的發生有其先後,因果關係,更表明任何事情的發展變化總有其內在原因。也就是說,貪污腐化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先有貪婪之心,然後才導致腐敗行為。
“貪婪”究竟是甚麼?如何才能遠離貪婪?怎樣從人性深處去尋找答案?
不夠
,還要!...經文特別強調“貪婪就與拜偶像一樣”。貪婪是 -"不夠
,還要!...”,抓的可能是金錢,名聲,影響力,甚至服事。而拜偶像的心態,也是如此。就是說“貪婪"(greed)是指一種攫取遠超過自身需求 的金錢,物質財富或肉體滿足等的強烈慾望。
個人的慾望與生俱來,一個人沒有慾望是不可能的,有的表現得強烈一些,有的深藏在潛意識裏偶而流露。這種慾望如果更多地表現為私慾,多慾而不知滿足,對非所當得,非所當愛的財物等生起妄求
之心,行索取無厭之事,一旦深陷這一典型的“人性黑洞”就很難自拔!
(馬太福音16:26)“人的慾望好比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有的人越渴越喝,越喝越渴,陷入惡性循環。“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
馬太福音6:24,耶穌教導:「一個人不能侍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侍奉神,又侍奉瑪門。」在「敬畏神」的前提下,今天的我們可享受自己努力所得的成果,在物質豐富生活的享受上,將其看作是從神而來的賞賜,以及神給予人的祝福。
「善人必從自己的行為得以知足。(箴言14:14)」不論物質上處於哪個位階,所有人都是神所創造,主耶穌才是宇宙萬物的源頭與供應。為此,富人需掛念孤兒寡婦、弱勢群體,同時也當做好明辨是非的決斷;而貧窮人也需留心,在自力更生的議題上,是否有做出該行且足夠的付出。每個課題都需要有「敬畏神」的智慧。
被稱為“天下第一貪官”的和珅,其家產值八億兩白銀,超過清廷十年收入總和。他被捕臨死前在大牢裏遙望清冷月色,不禁悲從中來:
“月色明如許,嗟爾困不伸。百年原是夢,卅載枉勞神。室暗難挨暮,牆高不見春…”
貪如火,不遏則燎原;慾如水,不遏則滔天!如何在善惡同體這種人性本質的矛盾中遏制根深蒂固的貪慾,一直是人類難解之謎!
綜觀歷史,中國古代遏止貪腐往往通過兩種渠道:是建立亷政制度與懲貪措施。這往往能夠在一定時期內有效遏制官僚集團成員的貪婪私慾,並在一定程度內制止官場腐敗現象,從而推動社會發展,形成“盛世”
愛因斯坦之稱的霍金(Stephen Hawking)認為,“人類已經步入越來越危險的時期。由於人類基因中攜帶的自私,貪婪的遺傳密碼,人類對於地球的掠奪日盛,資源正在一點點耗盡…”
(We are in danger of destroying ourselves by our greed and stupidity. We cannot remain looking inwards at ourselves on a small and increasingly polluted and overcrowded planet.)
一些研究者認為,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發展出了一些利己主義的行為傾向,例如競爭和積累資源。這些傾向可能有助於人類在早期生存和繁衍。然而,這些傾向在現代社會中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例如導致資源枯竭、環境破壞和社會不公。
其他研究者則認為,人類的自私、貪婪行為並非由基因決定,而是由後天環境因素塑造的。例如,社會文化規範、經濟制度和教育方式等因素都可能對人們的行為產生重大影響。
為了應對人類自私、貪婪行為造成的負面影響,我們需要採取以下措施:
總而言之,人類的自私、貪婪行為是不可持續的。只有改變這些行為,我們才能建立一個更加美好、可持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