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門毒品理論,指得是藥物成癮者會先從合法藥物如菸草、酒精開始,進而使用軟性、對人體影響較低的非法藥物如大麻,最後就會開始使用硬性非法藥物如海洛因、快克、冰毒等等。在歐美,大麻算是非法藥物中最普遍的一種,因此常被當成入門藥物(Gateway Drug)。
但這是否表示大麻有一種魔力,讓使用者會想更進一步使用其他非法藥物?如果有,這魔力又是從何而來?
2016年時有一項針對台灣收容所內少年所做的研究,發現台灣收容少年的藥物進階歷程依序為菸、酒、檳榔、K他命,再來才是其他毒品,也就是說,這套理論因應國情不同,在台灣的「入門毒品」變成了K他命。
這也符合美國國家研究院的結果,在調查了17個國家後,他們發現藥物使用的順序會因為各國國情和文化的不同而出現差異。雖然在歐美大麻通常是第一種被使用的非法藥物,但在各國調查中,證據顯示其使用先後順序並非不可改變,也沒有辦法證明大麻與其他藥物的使用有因果關係。
大麻是入門毒品論者最常犯的邏輯錯誤,就是因為海洛因使用者中有高比例的人曾使用過大麻,就認定兩者有因果關係,可是同一批人中,有更高比例曾使用過菸酒,更有100%的人喝過水,這難道代表喝水是海洛因的入門嗎?
合理的邏輯,應該是當大麻使用者上升時,海洛因的使用者也要跟著上升,這才能表示兩者可能有關聯,但是在全世界推行大麻合法化的國家中,伴隨著大麻使用人數的上升,海洛因的使用人數卻有顯著的下降。根據2010年一項針對荷蘭的研究報告顯示,這是因為大麻合法後,可以有效地將大麻使用者與海洛因販賣者區隔開來,減少他們進一步使用其他毒品的可能。
也就是說,大麻被當成「入門毒品」,並不是因為大麻本身有什麼特質會讓人更想使用其他硬性藥物,只是因為大麻是國外所有非法娛樂藥物中,最容易取得,對身體影響也最輕的,換句話說,大麻被污名化為「入門毒品」跟大麻本身無關,只與大麻的法律地位有關。
制定法律時,通常我們會把所有娛樂藥物依照傷害性的大小依序排列,然後畫下一條界定合法與非法的界線,理論上,最靠近線的非法藥物就會變成「入門毒品」,因為在實務上,藥頭就會讓你從這項藥物開始使用,等到雙方建立了信賴關係後,再進一步推薦你單價更高、也更強效的非法藥物。
現在問題是,因為過去缺乏科學證據來判斷藥物對我們造成的影響,加上部分歷史因素造成我們對某些藥物的偏見及恐慌,所以我們對多數藥物的認知都是錯的,那張表的排序是錯的,線的位置當然也是錯的,現今大麻合法化的風潮就是在修正這個錯誤,透過適當的合法或除罪,大麻非但不會是其他非法藥物的入門,反而會減少並取代酒精、菸草、海洛因等危險藥物的使用,降低酒駕、家暴、抽菸導致的肺炎與頸椎癌,以及海洛因成癮造成的傷害等等。
至今,大麻還承受著「入門毒品」的污名,只是因為歷史給了我們錯誤的刻板印象,讓我們拒絕接受科學的新證據;只是因為我們在一張錯誤的表上劃下一條錯誤的線,使安全的藥物非法、而危險的藥物合法。
因為酒精與菸草合法而放心使用的人們,把自己暴露在暴力與致癌的風險中,而選擇非法藥物的青少年們,冒著致命的風險,吸食著連自己都不知道參雜了什麼雜質的K粉跟毒咖啡,我們的監獄已經超收,其中50%都是毒品犯罪,這都是台灣社會中真實的問題,而且時時刻刻都在傷害著我們,世界已經展示過大麻可以是一種解答,正視我們對大麻錯誤的偏見,就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