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漫談保守主義:人類是用感官去了解世界──理性(4)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關鍵在於,誰來調整教育的這條線?當然是掌握大權、控制資源的人。如果只是要人人都有文憑,那麼調低畢業標準即可,也就是讓這些自稱在提高每人程度的人掌握權力,為了達成目標就必定要扭曲內涵,除非他們有源源不絕的預算。而這又導致另一個問題,掌握大權者有充分的理由,在重點教育業上,放入自己的人馬,或是傾向自己的意識形態,而扭曲資源配置,但並非這裡的重點就不多提。
保守主義的想法,在民主制度下,每個家庭都想要投注教育在小孩身上,是天經地義的。所以公立教育只要具備一定能力,國家又投注一定的資源,要達到前段提到過的綠線標準,平均的把全國人力資源拉高一個等級,或多或少都是可以做到。

「較佳」的能力,並沒有永恆的「標準」

這不用在國外找例子,台灣太多人以為自己是教育後進國,實際上台灣的教育水準跟大小試驗,足堪世界的參考對象。從9年國教到12年國教,我們親眼見證到普及知識的優點,但也看到精英教育走向普及時,想要拉抬過去被放棄的學生,到底有多困難。實際上也出現更多學店的現象,拿到了文憑,好像學到了什麼,但根本不具有過去我們認知到的能力。
理論上,我們可以透過各種考試門檻,自然去篩選學生,挑出較為符合自然狀態的精英群,至於右端者也可以透過教育,得到謀生的能力。但實際上,標準永遠存在,保守主義的看法,是標準沒有辦法永恆,會根據時代的變化有所差異,所以最佳的辦法是透過市場機制,自然而然地讓文憑價值調整。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792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王立第二戰研所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26.0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立第二戰研所 的其他內容
人生而不平等,智力本就不一樣,就會對理性的基礎,各種數學工具的理解程度不同。而社會各種事務的難易度也不同,使用的工具難度當然不一樣,需要用到高等數學才能理解的社會問題,我們可以期待連四則運算都不熟的普通人「理解」嗎?硬推的結果更可能只是盲從。
自戀跟自衛心態都是普及寫作的大敵,就跟教書匠一樣,當老師自己保持著一種「學生都是智障,等著我去教育他們」的態度,學生會很明顯的感受到,老師站在高處,用鼻孔看他。 簡稱,不把人當人看。
保守主義的看法很簡單,各種自然權利是要去爭取的,畢竟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風土民情、歷史人文背景,今天你認為受教育權利不可剝奪,怎不去對阿富汗的塔利班說,反在時代廣場上痛罵美國沒有免學費就是剝奪受教權?靠爭取而來的權利,是不能任意類比的,你不能只要某國這個政策的優點,卻不要相對應的缺點。
普及性的寫作,首重受眾,也就是你想寫給誰看,理論上來說,年齡越小的要越單純,知識層次越低的要越簡單。這兩者並不相同,年紀小要單純,因為無法理解複雜事務,一條條解說都要儘量單一,不要扣著其他內容。但知識層次不夠的成年人,需要的是簡單說法,把複雜的系統簡化成可以理解,而非單純單一化。
之前提到共同體,在共同體的形成中,我們了解到秩序做為根基的重要,但這邊有不少疑問,為何「理性」在此的地位被貶低,宗教/信仰似乎被講得很重要?其實,這算是名詞誤用的結果,有些名詞的定義很嚴謹,但使用的人弄不清楚,望文生義下又接觸到不精確的說明,負負並不會在此得正
最後一個是重心,為三中線的交點,中線跟中垂線不一樣,中線跟中垂線不一樣,中線跟中垂線不一樣!很重要所以講三次,教學的老師也麻煩請跟著對學生講三次,這到畢業都搞不清楚的大有人在。
人生而不平等,智力本就不一樣,就會對理性的基礎,各種數學工具的理解程度不同。而社會各種事務的難易度也不同,使用的工具難度當然不一樣,需要用到高等數學才能理解的社會問題,我們可以期待連四則運算都不熟的普通人「理解」嗎?硬推的結果更可能只是盲從。
自戀跟自衛心態都是普及寫作的大敵,就跟教書匠一樣,當老師自己保持著一種「學生都是智障,等著我去教育他們」的態度,學生會很明顯的感受到,老師站在高處,用鼻孔看他。 簡稱,不把人當人看。
保守主義的看法很簡單,各種自然權利是要去爭取的,畢竟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風土民情、歷史人文背景,今天你認為受教育權利不可剝奪,怎不去對阿富汗的塔利班說,反在時代廣場上痛罵美國沒有免學費就是剝奪受教權?靠爭取而來的權利,是不能任意類比的,你不能只要某國這個政策的優點,卻不要相對應的缺點。
普及性的寫作,首重受眾,也就是你想寫給誰看,理論上來說,年齡越小的要越單純,知識層次越低的要越簡單。這兩者並不相同,年紀小要單純,因為無法理解複雜事務,一條條解說都要儘量單一,不要扣著其他內容。但知識層次不夠的成年人,需要的是簡單說法,把複雜的系統簡化成可以理解,而非單純單一化。
之前提到共同體,在共同體的形成中,我們了解到秩序做為根基的重要,但這邊有不少疑問,為何「理性」在此的地位被貶低,宗教/信仰似乎被講得很重要?其實,這算是名詞誤用的結果,有些名詞的定義很嚴謹,但使用的人弄不清楚,望文生義下又接觸到不精確的說明,負負並不會在此得正
最後一個是重心,為三中線的交點,中線跟中垂線不一樣,中線跟中垂線不一樣,中線跟中垂線不一樣!很重要所以講三次,教學的老師也麻煩請跟著對學生講三次,這到畢業都搞不清楚的大有人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在生活中進行持續學習的重要性,提供了一個有助於安排學習計畫的框架,並強調了機會成本和比較優勢的概念。學習項目被分為補強、卓越與機會三個分類,讀者可透過這些分類來識別自身及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需求與資源配置。此外,如何利用外部視野和專業協助,提升學習效率和效果,也是文章的重要焦點。
Thumbnail
險惡的外界可以很輕易辜負你任何努力和決定,誠實認清自己,那是最實在。
Thumbnail
讀到【人類大歷史】這一段,突然懂了之前在看這個私校化浪潮時,總感覺哪裡怪怪的原因。當有資力的家長紛紛將小孩送到私校,而政府繼續放任公立學校青少年犯罪中輟等等問題不管,實質上我們的教育跟我們的下一代也形成了社會隔離,分成有錢有資力有地位的跟弱勢邊緣犯罪的。
Thumbnail
有人說小孩的起跑點在於父母是否有錢,因為財力可以塑造環境,也能創造資源。 也有人說小孩的起跑點在於父母的智商,如果父母皆是高學歷或聰明過人,那小孩肯定也不會笨。 以上的說法看起來頗有根據與邏輯,只是可曾想過如此會讓小孩對父母抱有希望或怨懟呢? 曾經聽聞有些家庭經濟狀況尚可的
Thumbnail
許多中產階級的父母非常重視教育,但為什麼他們的孩子仍然會面臨社會階層下滑的風險呢?事實上,僅僅重視學術成就,而忽視情感智慧和社交技能的培養,會讓孩子在未來的社交和職場中面臨巨大挑戰。
其實這個標題跳了好幾步。 應該說,當全球化趨勢使得教育商品化,為了提供選擇依據,標準化測驗應運而旺,如國際的PISA、國內三至八年級的學力檢測。 然而,標準化測驗有何意義呢? 自1960S幾乎所有研究都顯示,教育成果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家庭環境。城鄉差距是難以/不可跨越的鴻溝。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青少年如何調整心態,並參與政府提供的教育計畫,以擴展國際視野並獲取槓桿效益。
Thumbnail
現代教育強調「因材施教」,但在現實社會,真的能做到嗎?理論上應該這麼做,真的可以做到嗎,在現今社會,答案是「很難」。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Thumbnail
一是打造嚴酷的競爭機制,並運用一切資源讓自家子女在機制裡勝出,培育費用是百萬美元在算;二是打造豐厚的獎賞機制,讓勝者可以取得崇高地位、響亮名聲與天價報酬,或乾脆說各式各樣的CEO。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在生活中進行持續學習的重要性,提供了一個有助於安排學習計畫的框架,並強調了機會成本和比較優勢的概念。學習項目被分為補強、卓越與機會三個分類,讀者可透過這些分類來識別自身及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需求與資源配置。此外,如何利用外部視野和專業協助,提升學習效率和效果,也是文章的重要焦點。
Thumbnail
險惡的外界可以很輕易辜負你任何努力和決定,誠實認清自己,那是最實在。
Thumbnail
讀到【人類大歷史】這一段,突然懂了之前在看這個私校化浪潮時,總感覺哪裡怪怪的原因。當有資力的家長紛紛將小孩送到私校,而政府繼續放任公立學校青少年犯罪中輟等等問題不管,實質上我們的教育跟我們的下一代也形成了社會隔離,分成有錢有資力有地位的跟弱勢邊緣犯罪的。
Thumbnail
有人說小孩的起跑點在於父母是否有錢,因為財力可以塑造環境,也能創造資源。 也有人說小孩的起跑點在於父母的智商,如果父母皆是高學歷或聰明過人,那小孩肯定也不會笨。 以上的說法看起來頗有根據與邏輯,只是可曾想過如此會讓小孩對父母抱有希望或怨懟呢? 曾經聽聞有些家庭經濟狀況尚可的
Thumbnail
許多中產階級的父母非常重視教育,但為什麼他們的孩子仍然會面臨社會階層下滑的風險呢?事實上,僅僅重視學術成就,而忽視情感智慧和社交技能的培養,會讓孩子在未來的社交和職場中面臨巨大挑戰。
其實這個標題跳了好幾步。 應該說,當全球化趨勢使得教育商品化,為了提供選擇依據,標準化測驗應運而旺,如國際的PISA、國內三至八年級的學力檢測。 然而,標準化測驗有何意義呢? 自1960S幾乎所有研究都顯示,教育成果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家庭環境。城鄉差距是難以/不可跨越的鴻溝。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青少年如何調整心態,並參與政府提供的教育計畫,以擴展國際視野並獲取槓桿效益。
Thumbnail
現代教育強調「因材施教」,但在現實社會,真的能做到嗎?理論上應該這麼做,真的可以做到嗎,在現今社會,答案是「很難」。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Thumbnail
一是打造嚴酷的競爭機制,並運用一切資源讓自家子女在機制裡勝出,培育費用是百萬美元在算;二是打造豐厚的獎賞機制,讓勝者可以取得崇高地位、響亮名聲與天價報酬,或乾脆說各式各樣的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