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弗蘭克 Viktor E. Frankl
譯者 : 趙可式、沈錦惠
內容 :
這是本講述意義治療的書籍,作者弗蘭克,是納粹集中營中的倖存者,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步即是講述作者在集中營當中的「參與觀察」,述說了作者在成為俘虜時,所看到、觀察到、體會到的總總,第二部就著重在介紹在如此殘酷的集中營經歷中,作者所發展出的意義治療法的內涵。
尼采曾說過 : 「正是因為知道『為何』,所以才能忍受『任何』」
這句尼采曾說過的話,可說是貫穿整本書,作者先是描述自己在集中營的經驗,沒有任何我們所倚賴的外在事物、成就可以成為活命的保證,每個人無時無刻都面對著死亡的威脅,許多人在如此折磨下選擇了自殺,或是身體承受不住,而作者認為能持續支撐的關鍵便在於 : 理解苦難的意義,或說相信苦難之中必有意義。
所謂意義治療法,其焦點放在「人存在的意義」以及「人對此存在意義的追尋」上,然而作者提到,我們許多人會認為人生的意義在於自身潛能的發展,或自我實現,並總認為生命意義在於叩問自己最深層的內在...
但作者卻提出不同的論點,作者認為,生命的意義並不在我們的內在,而是在世界之中,我們不是去創造我們的意義,而是去探尋與發覺我們生命中的意義。且我們不應該去詢問 :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 而是應該認知到,「我們」自己才是那被生命詢問的人,而我們也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類問題 : 只有藉著「負責」來答覆生命。因此,意義治療認為「能夠負責」是人類存在最重要的本質。
生命的真諦,是要在世界中找尋,而不是在自己的精神或內在世界中。人不能把世界看成光為了表現自己,也不該將它視為只是一種自我實現的工具或途徑。這兩種態度,都會使所謂的世界觀變成世界評價,因而瞧不起世界。
而所謂終極的意義,或稱超越的意義,並無法透過理性、言語、邏輯來掌握,作者認為並非如其他存在主義哲學家說的我們必須忍受生命是無意義的,而是必須忍受,生命的意義是無法依靠理性去加以掌握的,意義比我們所仰仗的邏輯更加深幽。
我們存在的短暫性決不會是沒有意義的,反而構成了我們的責任感。因為每樣事物的關鍵點就在於我們知道它是短暫的,所以人必須不斷的抉擇,那些要做,那些不要做,何種抉擇可成為一種不朽的生命痕跡 ? 在任何時刻,人都議決定(不管因而變得更好,或是更壞)什麼樣的事物,而成為他存在的里程碑。
這本小書,沒有什麼艱澀華麗的語詞,但卻份量十足,作者所講的話,是自己的深刻體驗,在所有一切都被剝除的艱難處境下,支撐著生命的,是那對愛人的思念;是那仍對他人所抱持的善念,是對自己生命的責任。
生命意義不再自身,而在世界,我們不該在被詢問: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 而是更應該詢問 : 你認為能為世界做些什麼 ? 書中一段提到:「精神官能症者的自我關心,無論是自憐或自我輕視,都將使情況更壞,而其治療的生機卻是『自我獻身』」
自我獻身,在這時代說出這句話,我想只會被人當成傻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