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你們是不是也這樣,我常常看著那些學東西很快的人,不知道他們怎麼辦到的。不管做什麼都又快又好,一出現就是會發光,好像天生就懂。我以前總覺得,大概就是我不夠聰明,沒那個天分吧。
但最近在讀一些關於大腦的東西,我才慢慢知道,這也許不全是天分,關鍵在於我們的大腦是會改變的。
大腦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我想跟你分享這個,不是什麼心靈雞湯,而是我讀到的、一個很實在的生理現象。在大腦神經元外面,有一層脂肪組織,叫做髓鞘(ㄙㄨㄟˇ ㄑㄧㄠˋ)。
它主要是由「少突膠質細胞」所生成的。
當我們很專心、很投入地去練習一件事,不怕失敗、一直去調整時,大腦裡負責那一項技能的神經迴路會被頻繁使用到。這個「頻繁使用」的動作,會觸發那些細胞,開始去包覆更多的髓鞘層。
它包得越厚、越紮實,能使神經傳導的效率更高,技能的表現就更好。
這就像是……一塊草皮不斷被人們踩踏,久了就形成一條土路。而髓鞘化,就是把這條土路,升級成了又平又穩的水泥路。
那些高手看起來毫不費力,大概就是因為他們的腦袋裡,已經鋪好一堆高速公路了。
人家說,現在的努力,都將成為日後的養分,真的是有道理的。因為,多練習真的會讓人變得更強。
那該「怎麼練」?我的三個笨方法
我看到很多人都在自己的領域打拼,包括我自己,經營自己、學新東西,我們有衝勁,有各自想要達成的目標,這樣的我們是很棒的。
可我也知道,這條路有時會讓人感到疲倦,甚至懷疑自己的努力。
如果上面說的那個「髓鞘」是真的,那也許,我們只是需要用「對的方式」來告訴大腦,該往哪裡去。
我不是什麼專家,只是根據我學到的東西,整理了我自己想通的三個方法:
方法一:我想是「真的專心」。
這聽起來很像廢話,但很重要。
工作或是閱讀的時候一心二用,大腦收到的訊號大概很混亂吧,它可能根本不知道你到底想把哪條路鋪好。
所以,與其花兩個小時隨便弄弄,不如就真的靜下來。
給自己設定一個短短的時間,也許 25 分鐘,在這段時間裡,關掉所有會讓你分心的東西。你的世界裡,就只有你,和你要做的這件事。
我想,這種「高度投入」的訊號,才是大腦願意開始工作的關鍵。
方法二:這點我還在學,就是「不要怕錯」。
我知道這很難。犯錯的時候,真的很沮喪,會讓人很想乾脆放棄。
但如果從大腦的角度想,每一次「啊,錯了」,然後你「停下來,思考,然後修正」,這個動作,就像是在對大腦發出一個極度精準的訊號:
「嘿,不是那條路,是這條才對!」
那些從不犯錯的人,往往只是在練習自己早就滾瓜爛熟的東西,那大概不會有什麼新路被鋪出來。
反而是那些敢去碰自己不熟的、會犯錯的,他們的大腦才知道要去加強哪裡。
你不是在「失敗」,你只是在「校正」你的神經迴路。
方法三:可能是「把大事拆小」。
有時候,我看著一個很龐大的計畫,或是要開始學一項技能的時候,光是用想的就累了,根本不想開始。
我想大腦也是。如果你想一口氣學會一整首很難的曲子,從頭到尾一遍遍地練,這種任務太複雜了,大腦會「當機」。它不知道該先去強化哪一段。
高效的練習者,好像都懂得把一個大目標,拆解成很多很多「小單位」。
就像蓋房子要一塊一塊磚頭往上疊。
不如就把那個你最常卡關的小地方,單獨拿出來。花個 10 分鐘、20 分鐘,專注地、不怕犯錯地,就只練它。練到你不用想都能做對。然後,再把它跟你已經會的部分接起來。
最後我想說……
以前我總覺得,學不會、做不好,大概就是沒天分,這輩子都學不會了。但現在我才知道,我們的大腦是真的可以被「練習」改變的,那個叫「髓鞘」的東西就是證明。
但這不是隨便練練就好,也不是光靠時間去堆。
那些讓我們感到吃力、需要高度專注的時刻; 那些我們犯了錯、覺得很糗但停下來修正的時刻; 還有那些我們不貪心,只專心把一個小目標練好的時刻……
這些,才是真正讓大腦「長出」能力的養分。
我知道練習很累,過程中會讓人懷疑自己,但是努力不是沒有意義的。每一次這樣有品質的練習,都是在實實在在地重塑自己的大腦,一步一步,成為自己真正想成為的樣子。
希望你也能在練習中,找到往前走的樂趣。
---
如果對你有幫助,可以點個愛心給我鼓勵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