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自我:遇見完形的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最近,坊主對自己又多了一點新認識。什麼新認識呢?

      平常自己總是表現出非常獨立的樣子,看起好像不太會依靠別人,但是內心有一部分不是這樣的。內心有一部分非常想依賴別人,甚至希望對方幫自己直接事情做完。

      這是兩個完全相反的狀態,做出來的行為也完全不同。但是,獨立的自己非常討厭那個依賴人的自己;相反的,那個會依賴別人的自己也對獨立的自己感到厭煩。 

      所以,當獨立的那面氣勢強一點時,就會把所有的事攬在身上,直到精疲力盡為止;如果換依賴人的那面出頭一點時,會一直麻煩別人,而且是以沒有經過思考,直接就想要一個終極解答,直到別人不想理會,才發現這樣太過了。

      這兩個面向都是我本人,但是每一次表現出來的都是極致的那一邊。過去一直沒覺察到自己有這樣的狀態,直到最近看了一本書,回想起一些陳年往事,才發現兩個相反狀態的打架習慣,書名是《遇見完形的我:用覺察、選擇、責任與自己和好,解鎖人生難題》,作者是曹中瑋 。

      作者曹中瑋老師從事心理諮商工作超過四十年,她擅長於情緒處理的「完形學派」。究竟什麼是「完形學派」呢?

      「完形心理學」,心理學重要流派之一,由馬科斯‧韋特墨、沃爾夫岡‧苛勒與科特‧考夫卡三位德國心理學家創立。主要觀點是:人的知覺經驗是受刺激訊息的組型所影響。知覺來自外在訊息,這些訊息可能是一個個分離的事物,但是我們對多個訊息所產生的知覺經驗卻是整體性的。因為人們在接受訊息時,心理現象會將這些訊息組織。組織後,人對訊息的感知可能和原來客觀的訊息不同,因為客觀訊息可能已被賦予某種意義,形成個人特殊的知覺經驗。

raw-image

      簡單的的說,如果突然出現一聲巨響,大多數的人會可能會嚇一跳,然後找出巨響的原因,但是曾經經歷過戰爭的人,可能會認為是炸彈爆炸。這是因為那些曾經遇過戰爭的人,對於這個巨響的刺激,已經賦予了不同的意義。

      「完形心理治療」,想要過有效能的生活,透過良好的「自我覺察」,做出適當的「選擇」,最後能為選澤「負責」。換句話說,就是我們面對到各種外界的刺激時,不要立即反應,就算頭腦已經出現定論,都要先暫緩一下,不要做出任何反應,之後再看看面對這個刺激,自己還有哪些不同的選項,看清選項再做選擇,做出選擇後,要對這個選擇負責。

      舉例來說,當爸爸媽媽回到家,看到小孩功課沒有完成,通常第一個反應可能會責問小孩為什麼功課沒完成,然後說他一定是一直玩,所以才會沒寫完功課。年紀小的孩子一聽到父母的責問,可能會感到害怕甚至是哭泣,而年紀大一點的孩子,可能會直接反駁。最後,這件事在彼此間留下一個疙瘩,如果相同經驗再多出現幾次,爸爸媽媽會果斷認定孩子就是愛玩,對功課不用心;而孩子則是認為爸爸媽媽只會指責,根本不了解自己。

      現在把時間倒轉,爸爸媽媽回到家,看到孩子功課還沒有寫完,暫時先不要反應,緩一下後,會看到眼前出現分叉路:一條路是問孩子沒寫功課的原因,一條路是不問原因要孩子立刻拿功課寫,一條路是直接開罵。不管選哪一條路,選完之後往前走,還是會再出現不同的叉路,給我們選擇。

raw-image

      這其實不是很容易,因為當生活的安排太過擁擠,步調過於匆忙時,大腦會很快速地反應,讓事情可以快一點完成,於是我們就很難展開第一步的覺察。一旦沒有了覺察,相同的反應會再次出現,可以想像最後得到的還是相同的結果。

      在這本書中,曹老師用很淺白的說明,還有戲劇的解說,來告訴我們如何將「完形心理治療」中的自我覺察、選擇、負責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中。老師的筆觸很溫暖,她以循循善誘的口吻,告訴我們如何接受自己的特質,就像坊主一開始提到自己對獨立與依賴的發現。其實這兩個特質都很好,只是以前的沒有認清這兩個部分都是自己的一部份,多數的時候甚至是喜歡獨立,討厭依賴。有了這個發現後,感覺心裡有個地方鬆開了。

      曹老師在前沿的開頭寫道:「好好活著,活在當下,帶著既好奇又謙卑的心,平靜地面對生命中所有的遭遇。這是我對即將到來的老年生活之自我期許。」原來,老師也曾經不喜歡自己,有焦慮、厭世、各種令自己不舒服的感覺,直到她開始接觸「完形」後。

      書,很好讀,因為曹老師說的都是「人話」;故事,很動人,因為曹老師引用的故事很引人入勝。總之就是一本可以輕鬆閱讀的書,邀請大家閱讀,希望大家新的一年,能與不帶遺憾、勇於面對、充滿力量且完整的自己相遇,並與自己和好,解鎖人生難題。

avatar-img
20會員
254內容數
生活中的故事,故事中的發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寧閱療癒工作坊 的其他內容
    社會規則的形成,包括法律、校規及約定俗成的行為習慣,並指出這些規則通常透過教育、組織默契及社會事件建立。林孟皇的《法官的15堂法律解說課》,透過戲劇幫助讀者理解法律的演變,強調法律是社會進步的反映,並鼓勵大家思考未來的可能性。
  《身為守護者的少年們》來自日本《每日新聞》的報導集,聚焦於「兒少照顧者」的現況。透過第一線記者的視角,探討未滿十八歲的孩子們如何承擔起本應由成人負責的照顧工作。主人翁的故事展現家庭結構的變遷與孩子們所面臨的壓力。呼籲社會對「兒少照顧者」提供更多支援,減輕他們的負擔,並鼓勵平等對待他們的需求。
埃里希.佛洛姆的《愛的藝術》,反思愛的本質。愛不僅是天性,更是一種需要學習和練習的能力。通過佛洛姆的見解,指出愛並非純粹的天性,真正的愛需要在情感和理性上支持彼此,並且需要知識和努力去實踐。文章以母愛為例子,說明給予無私愛的重要性和挑戰,提醒我們愛不僅是感覺,更是需要深刻理解和實踐的藝術。
這篇文章介紹了丹·米爾曼的書《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作者的半自傳小說講述了他在遇到人生導師蘇格拉底後,學會清空油箱、放下先入為主的觀念,並理解生命的真正意義。書中強調經驗的重要性,只有透過實際經歷才能領悟生命的智慧。文章提醒我們,即使在困難中,也要努力耕耘內心,找到內在的力量。
《心念的力量》一書探討了「吸引力法則」及「安慰劑效應」的科學驗證,闡述瞭如何透過心態改變來提升生活品質和健康。書中指出,對治療效果的預期和理解能夠間接改善身體狀況,並通過實驗證明瞭心態對個人健康的重要性。讓讀者瞭解到積極的思考不僅能影響情緒,還能促進實際的健康改善,進而實現自我轉變。
《當媽後,你是公主也是壞皇后》這本書探討成為媽媽的挑戰和成長,作者麗莎・瑪基雅諾透過榮格心理學和童話故事,分享自己的育兒經歷。她由憂鬱症轉而接受母親角色,發現育兒讓自己變得更有智慧和勇氣。書中強調母親需要面對內心的黑暗,並從困難中找到成長的力量。這段旅程既艱難又充滿意義,讓母親們變得更完整。
    社會規則的形成,包括法律、校規及約定俗成的行為習慣,並指出這些規則通常透過教育、組織默契及社會事件建立。林孟皇的《法官的15堂法律解說課》,透過戲劇幫助讀者理解法律的演變,強調法律是社會進步的反映,並鼓勵大家思考未來的可能性。
  《身為守護者的少年們》來自日本《每日新聞》的報導集,聚焦於「兒少照顧者」的現況。透過第一線記者的視角,探討未滿十八歲的孩子們如何承擔起本應由成人負責的照顧工作。主人翁的故事展現家庭結構的變遷與孩子們所面臨的壓力。呼籲社會對「兒少照顧者」提供更多支援,減輕他們的負擔,並鼓勵平等對待他們的需求。
埃里希.佛洛姆的《愛的藝術》,反思愛的本質。愛不僅是天性,更是一種需要學習和練習的能力。通過佛洛姆的見解,指出愛並非純粹的天性,真正的愛需要在情感和理性上支持彼此,並且需要知識和努力去實踐。文章以母愛為例子,說明給予無私愛的重要性和挑戰,提醒我們愛不僅是感覺,更是需要深刻理解和實踐的藝術。
這篇文章介紹了丹·米爾曼的書《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作者的半自傳小說講述了他在遇到人生導師蘇格拉底後,學會清空油箱、放下先入為主的觀念,並理解生命的真正意義。書中強調經驗的重要性,只有透過實際經歷才能領悟生命的智慧。文章提醒我們,即使在困難中,也要努力耕耘內心,找到內在的力量。
《心念的力量》一書探討了「吸引力法則」及「安慰劑效應」的科學驗證,闡述瞭如何透過心態改變來提升生活品質和健康。書中指出,對治療效果的預期和理解能夠間接改善身體狀況,並通過實驗證明瞭心態對個人健康的重要性。讓讀者瞭解到積極的思考不僅能影響情緒,還能促進實際的健康改善,進而實現自我轉變。
《當媽後,你是公主也是壞皇后》這本書探討成為媽媽的挑戰和成長,作者麗莎・瑪基雅諾透過榮格心理學和童話故事,分享自己的育兒經歷。她由憂鬱症轉而接受母親角色,發現育兒讓自己變得更有智慧和勇氣。書中強調母親需要面對內心的黑暗,並從困難中找到成長的力量。這段旅程既艱難又充滿意義,讓母親們變得更完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們對依賴的恐懼,以及現代社會中對獨立的追求。文中提到這種對獨立的追求其實源於人們對依賴的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於對脆弱的害怕以及過去依賴失敗的創傷。文章主張重新學習依賴的重要性,並引用精神分析理論中退行、依賴、成長的概念。
Thumbnail
獨處對許多人來說是一種挑戰,但卻是瞭解自己、面對情緒的重要時刻。本文探討了作者對獨處的看法,並提出對自己的建議。
Thumbnail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感到困惑與掙扎,尋找真心與依賴的平衡。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我們需要真心的朋友或家人的支持,但同時也需要學會獨立與自立。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在人際關係中的掙扎與尋找出口的心情。如果您也有類似的困惑,歡迎留言分享您的看法。
感覺到有一種無法放鬆的感覺,微壓力?
你並不需要成為受害者,也毋須孤立自己, 你只需要真實而完整地表達自己, 在施與受之間找到適合的平衡點, 你就能夠在關係裡建立新的互動模式, 一種新的平衡、新的和諧。
原來我是一個焦慮 內耗的人,獨一獨二 僅此而已。 內耗的人就是不斷地需要吸取別人的能量,來滿足跟緩解自己的焦慮感,以為我這麼多年一直覺得我自己是內向的人 ,其實我是不斷的需要外界 跟身邊的人不斷給我提供能量來滿足自己的被需要感。 「不管他身邊有誰 他就是不愛我」 曾經的我想著他會對其他的女人有
Thumbnail
焦慮型依附的人,在情感中過度親密,錯把互相依存解釋為愛;逃避型依附的人,過度獨立,難以展現真實、脆弱的力量。 安全型依附的人,則是既親密又獨立。 能坦然地分享自己的情緒感受,透過自我揭露建立更深刻的關係;同時又能為自己設立清楚的界線,不會在感情中失去自己。 而我是如何在過去一年中,
感覺孤獨, 是感覺不到被接納, 而被自己接納,才是你最終的歸屬。
獨立了,關係才能走向合作, 否則,仍然容易陷入依附或冷漠, 繼續期待別人來完整自己。
獨處, 是與自己相處的一種能力, 當你能夠獨處,享受獨處, 你就能夠在獨處中看見自己,與自己對話, 你認識自己越深,越能夠支持自己,也越能夠支持他人,感受萬物一體的連結。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們對依賴的恐懼,以及現代社會中對獨立的追求。文中提到這種對獨立的追求其實源於人們對依賴的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於對脆弱的害怕以及過去依賴失敗的創傷。文章主張重新學習依賴的重要性,並引用精神分析理論中退行、依賴、成長的概念。
Thumbnail
獨處對許多人來說是一種挑戰,但卻是瞭解自己、面對情緒的重要時刻。本文探討了作者對獨處的看法,並提出對自己的建議。
Thumbnail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感到困惑與掙扎,尋找真心與依賴的平衡。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我們需要真心的朋友或家人的支持,但同時也需要學會獨立與自立。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在人際關係中的掙扎與尋找出口的心情。如果您也有類似的困惑,歡迎留言分享您的看法。
感覺到有一種無法放鬆的感覺,微壓力?
你並不需要成為受害者,也毋須孤立自己, 你只需要真實而完整地表達自己, 在施與受之間找到適合的平衡點, 你就能夠在關係裡建立新的互動模式, 一種新的平衡、新的和諧。
原來我是一個焦慮 內耗的人,獨一獨二 僅此而已。 內耗的人就是不斷地需要吸取別人的能量,來滿足跟緩解自己的焦慮感,以為我這麼多年一直覺得我自己是內向的人 ,其實我是不斷的需要外界 跟身邊的人不斷給我提供能量來滿足自己的被需要感。 「不管他身邊有誰 他就是不愛我」 曾經的我想著他會對其他的女人有
Thumbnail
焦慮型依附的人,在情感中過度親密,錯把互相依存解釋為愛;逃避型依附的人,過度獨立,難以展現真實、脆弱的力量。 安全型依附的人,則是既親密又獨立。 能坦然地分享自己的情緒感受,透過自我揭露建立更深刻的關係;同時又能為自己設立清楚的界線,不會在感情中失去自己。 而我是如何在過去一年中,
感覺孤獨, 是感覺不到被接納, 而被自己接納,才是你最終的歸屬。
獨立了,關係才能走向合作, 否則,仍然容易陷入依附或冷漠, 繼續期待別人來完整自己。
獨處, 是與自己相處的一種能力, 當你能夠獨處,享受獨處, 你就能夠在獨處中看見自己,與自己對話, 你認識自己越深,越能夠支持自己,也越能夠支持他人,感受萬物一體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