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自我:遇見完形的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最近,坊主對自己又多了一點新認識。什麼新認識呢?

      平常自己總是表現出非常獨立的樣子,看起好像不太會依靠別人,但是內心有一部分不是這樣的。內心有一部分非常想依賴別人,甚至希望對方幫自己直接事情做完。

      這是兩個完全相反的狀態,做出來的行為也完全不同。但是,獨立的自己非常討厭那個依賴人的自己;相反的,那個會依賴別人的自己也對獨立的自己感到厭煩。 

      所以,當獨立的那面氣勢強一點時,就會把所有的事攬在身上,直到精疲力盡為止;如果換依賴人的那面出頭一點時,會一直麻煩別人,而且是以沒有經過思考,直接就想要一個終極解答,直到別人不想理會,才發現這樣太過了。

      這兩個面向都是我本人,但是每一次表現出來的都是極致的那一邊。過去一直沒覺察到自己有這樣的狀態,直到最近看了一本書,回想起一些陳年往事,才發現兩個相反狀態的打架習慣,書名是《遇見完形的我:用覺察、選擇、責任與自己和好,解鎖人生難題》,作者是曹中瑋 。

      作者曹中瑋老師從事心理諮商工作超過四十年,她擅長於情緒處理的「完形學派」。究竟什麼是「完形學派」呢?

      「完形心理學」,心理學重要流派之一,由馬科斯‧韋特墨、沃爾夫岡‧苛勒與科特‧考夫卡三位德國心理學家創立。主要觀點是:人的知覺經驗是受刺激訊息的組型所影響。知覺來自外在訊息,這些訊息可能是一個個分離的事物,但是我們對多個訊息所產生的知覺經驗卻是整體性的。因為人們在接受訊息時,心理現象會將這些訊息組織。組織後,人對訊息的感知可能和原來客觀的訊息不同,因為客觀訊息可能已被賦予某種意義,形成個人特殊的知覺經驗。

raw-image

      簡單的的說,如果突然出現一聲巨響,大多數的人會可能會嚇一跳,然後找出巨響的原因,但是曾經經歷過戰爭的人,可能會認為是炸彈爆炸。這是因為那些曾經遇過戰爭的人,對於這個巨響的刺激,已經賦予了不同的意義。

      「完形心理治療」,想要過有效能的生活,透過良好的「自我覺察」,做出適當的「選擇」,最後能為選澤「負責」。換句話說,就是我們面對到各種外界的刺激時,不要立即反應,就算頭腦已經出現定論,都要先暫緩一下,不要做出任何反應,之後再看看面對這個刺激,自己還有哪些不同的選項,看清選項再做選擇,做出選擇後,要對這個選擇負責。

      舉例來說,當爸爸媽媽回到家,看到小孩功課沒有完成,通常第一個反應可能會責問小孩為什麼功課沒完成,然後說他一定是一直玩,所以才會沒寫完功課。年紀小的孩子一聽到父母的責問,可能會感到害怕甚至是哭泣,而年紀大一點的孩子,可能會直接反駁。最後,這件事在彼此間留下一個疙瘩,如果相同經驗再多出現幾次,爸爸媽媽會果斷認定孩子就是愛玩,對功課不用心;而孩子則是認為爸爸媽媽只會指責,根本不了解自己。

      現在把時間倒轉,爸爸媽媽回到家,看到孩子功課還沒有寫完,暫時先不要反應,緩一下後,會看到眼前出現分叉路:一條路是問孩子沒寫功課的原因,一條路是不問原因要孩子立刻拿功課寫,一條路是直接開罵。不管選哪一條路,選完之後往前走,還是會再出現不同的叉路,給我們選擇。

raw-image

      這其實不是很容易,因為當生活的安排太過擁擠,步調過於匆忙時,大腦會很快速地反應,讓事情可以快一點完成,於是我們就很難展開第一步的覺察。一旦沒有了覺察,相同的反應會再次出現,可以想像最後得到的還是相同的結果。

      在這本書中,曹老師用很淺白的說明,還有戲劇的解說,來告訴我們如何將「完形心理治療」中的自我覺察、選擇、負責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中。老師的筆觸很溫暖,她以循循善誘的口吻,告訴我們如何接受自己的特質,就像坊主一開始提到自己對獨立與依賴的發現。其實這兩個特質都很好,只是以前的沒有認清這兩個部分都是自己的一部份,多數的時候甚至是喜歡獨立,討厭依賴。有了這個發現後,感覺心裡有個地方鬆開了。

      曹老師在前沿的開頭寫道:「好好活著,活在當下,帶著既好奇又謙卑的心,平靜地面對生命中所有的遭遇。這是我對即將到來的老年生活之自我期許。」原來,老師也曾經不喜歡自己,有焦慮、厭世、各種令自己不舒服的感覺,直到她開始接觸「完形」後。

      書,很好讀,因為曹老師說的都是「人話」;故事,很動人,因為曹老師引用的故事很引人入勝。總之就是一本可以輕鬆閱讀的書,邀請大家閱讀,希望大家新的一年,能與不帶遺憾、勇於面對、充滿力量且完整的自己相遇,並與自己和好,解鎖人生難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寧閱療癒工作坊
25會員
334內容數
生活中的故事,故事中的發現
寧閱療癒工作坊的其他內容
2025/04/23
現代人總覺得時間不夠用,但人生真的只有4000個禮拜而已,《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直面「生命的有限」,打造遊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告訴我們,時間有限的事實,與其逃避,不如直視。學習放下掌控,專注於重要的事情,才能在有限的時間裡,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Thumbnail
2025/04/23
現代人總覺得時間不夠用,但人生真的只有4000個禮拜而已,《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直面「生命的有限」,打造遊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告訴我們,時間有限的事實,與其逃避,不如直視。學習放下掌控,專注於重要的事情,才能在有限的時間裡,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Thumbnail
2025/04/16
《宙的暖心料理》是一本以料理為媒介,透過主角宙的生命故事,探索食物如何成為支撐生命的力量。故事以五道料理為主線,從宙的成長經歷,以及她如何以食物與他人連結、面對人生挑戰。食物不僅能滿足生理需求,也能喚起深藏的記憶與內心力量,提供情感支持。透過宙的視角,展現了食物作為陪伴與安慰的媒介。
Thumbnail
2025/04/16
《宙的暖心料理》是一本以料理為媒介,透過主角宙的生命故事,探索食物如何成為支撐生命的力量。故事以五道料理為主線,從宙的成長經歷,以及她如何以食物與他人連結、面對人生挑戰。食物不僅能滿足生理需求,也能喚起深藏的記憶與內心力量,提供情感支持。透過宙的視角,展現了食物作為陪伴與安慰的媒介。
Thumbnail
2025/04/09
這本《親愛的女兒,假如媽媽明天死去:給孩子的30封未來信》的作者姜聲花透過寫信向孩子傳達愛與生活智慧,分享如何面對悲傷、追求幸福、享受平凡的日常。作為高齡母親,她因健康的警示而下定決心,寫下所有想對孩子說的話,希望孩子在她不在的日子裡依然能勇敢且快樂地活著,既安慰心靈又帶來力量。
Thumbnail
2025/04/09
這本《親愛的女兒,假如媽媽明天死去:給孩子的30封未來信》的作者姜聲花透過寫信向孩子傳達愛與生活智慧,分享如何面對悲傷、追求幸福、享受平凡的日常。作為高齡母親,她因健康的警示而下定決心,寫下所有想對孩子說的話,希望孩子在她不在的日子裡依然能勇敢且快樂地活著,既安慰心靈又帶來力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坊主最近反思了自己對獨立與依賴的矛盾認識。雖然表現得獨立,但內心深處渴望依賴他人,這導致兩者間的衝突。獨立的一面厭惡依賴,依賴的一面也不滿獨立,讓坊主感到疲憊。在閱讀《遇見完形的我》後,坊主開始理解完形心理學的自我覺察理念,意識到接受自身的獨立與依賴才能找到內心的平衡。
Thumbnail
     坊主最近反思了自己對獨立與依賴的矛盾認識。雖然表現得獨立,但內心深處渴望依賴他人,這導致兩者間的衝突。獨立的一面厭惡依賴,依賴的一面也不滿獨立,讓坊主感到疲憊。在閱讀《遇見完形的我》後,坊主開始理解完形心理學的自我覺察理念,意識到接受自身的獨立與依賴才能找到內心的平衡。
Thumbnail
上一篇文章,與大家討論了過度獨立的【成因】和【對關係的影響】,讓我們更清楚的看見過度獨立對生活造成的影響。儘管要面對過度獨立這樣的關係創傷並不容易,但還是可以透過兩個層面進行練習,幫助自己找回更健康平衡的生活。
Thumbnail
上一篇文章,與大家討論了過度獨立的【成因】和【對關係的影響】,讓我們更清楚的看見過度獨立對生活造成的影響。儘管要面對過度獨立這樣的關係創傷並不容易,但還是可以透過兩個層面進行練習,幫助自己找回更健康平衡的生活。
Thumbnail
當我們希望自己能在日常中做到完全的獨立,而且就算在需要協助時,仍然難以向他人尋求幫忙。在超出負荷時,仍然要求事事都需自己經手、自己完成,真的會把我們逼瘋!
Thumbnail
當我們希望自己能在日常中做到完全的獨立,而且就算在需要協助時,仍然難以向他人尋求幫忙。在超出負荷時,仍然要求事事都需自己經手、自己完成,真的會把我們逼瘋!
Thumbnail
找尋自己 本質性提問 這是建構式孤獨自省 我是誰 我來自那 我要去那 理解自己 本質性觀察 喜歡的自己 討厭的自己 害怕的自己 恐懼的自己
Thumbnail
找尋自己 本質性提問 這是建構式孤獨自省 我是誰 我來自那 我要去那 理解自己 本質性觀察 喜歡的自己 討厭的自己 害怕的自己 恐懼的自己
Thumbnail
我要許願,我希望從今天起,就能擁有不多不少適度依賴的能力。   在這之前,我要分辦「依賴」與「獨立」的差別。   「依賴」:需要馬上有回應、需要有人協助執行管理判斷與回應第三方、但代表的是信任。 「獨立」:與依賴相反,不論是在空間時刻能單獨對話,能自己作判斷、自己回應屬於自己的問題,但不相
Thumbnail
我要許願,我希望從今天起,就能擁有不多不少適度依賴的能力。   在這之前,我要分辦「依賴」與「獨立」的差別。   「依賴」:需要馬上有回應、需要有人協助執行管理判斷與回應第三方、但代表的是信任。 「獨立」:與依賴相反,不論是在空間時刻能單獨對話,能自己作判斷、自己回應屬於自己的問題,但不相
Thumbnail
渴望獨立的人們總是嚷嚷要搬出原生家庭以獲得自由,殊不知這只是邁向獨立的第一步,當我們在生活上遇到挫折與困難時,是否仍時時希驥他人出手援救?又或者內心感到脆弱的時刻,能真正接納內心的失落感蔓延? 獨立從來都不是以年紀來劃分,也非以結婚成家來論定,而是一個人能否有足以體察審視自身的能力,並且能不仰賴他人
Thumbnail
渴望獨立的人們總是嚷嚷要搬出原生家庭以獲得自由,殊不知這只是邁向獨立的第一步,當我們在生活上遇到挫折與困難時,是否仍時時希驥他人出手援救?又或者內心感到脆弱的時刻,能真正接納內心的失落感蔓延? 獨立從來都不是以年紀來劃分,也非以結婚成家來論定,而是一個人能否有足以體察審視自身的能力,並且能不仰賴他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