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坊主對自己又多了一點新認識。什麼新認識呢?
平常自己總是表現出非常獨立的樣子,看起好像不太會依靠別人,但是內心有一部分不是這樣的。內心有一部分非常想依賴別人,甚至希望對方幫自己直接事情做完。
這是兩個完全相反的狀態,做出來的行為也完全不同。但是,獨立的自己非常討厭那個依賴人的自己;相反的,那個會依賴別人的自己也對獨立的自己感到厭煩。
所以,當獨立的那面氣勢強一點時,就會把所有的事攬在身上,直到精疲力盡為止;如果換依賴人的那面出頭一點時,會一直麻煩別人,而且是以沒有經過思考,直接就想要一個終極解答,直到別人不想理會,才發現這樣太過了。
這兩個面向都是我本人,但是每一次表現出來的都是極致的那一邊。過去一直沒覺察到自己有這樣的狀態,直到最近看了一本書,回想起一些陳年往事,才發現兩個相反狀態的打架習慣,書名是《遇見完形的我:用覺察、選擇、責任與自己和好,解鎖人生難題》,作者是曹中瑋 。
作者曹中瑋老師從事心理諮商工作超過四十年,她擅長於情緒處理的「完形學派」。究竟什麼是「完形學派」呢?
「完形心理學」,心理學重要流派之一,由馬科斯‧韋特墨、沃爾夫岡‧苛勒與科特‧考夫卡三位德國心理學家創立。主要觀點是:人的知覺經驗是受刺激訊息的組型所影響。知覺來自外在訊息,這些訊息可能是一個個分離的事物,但是我們對多個訊息所產生的知覺經驗卻是整體性的。因為人們在接受訊息時,心理現象會將這些訊息組織。組織後,人對訊息的感知可能和原來客觀的訊息不同,因為客觀訊息可能已被賦予某種意義,形成個人特殊的知覺經驗。
簡單的的說,如果突然出現一聲巨響,大多數的人會可能會嚇一跳,然後找出巨響的原因,但是曾經經歷過戰爭的人,可能會認為是炸彈爆炸。這是因為那些曾經遇過戰爭的人,對於這個巨響的刺激,已經賦予了不同的意義。
「完形心理治療」,想要過有效能的生活,透過良好的「自我覺察」,做出適當的「選擇」,最後能為選澤「負責」。換句話說,就是我們面對到各種外界的刺激時,不要立即反應,就算頭腦已經出現定論,都要先暫緩一下,不要做出任何反應,之後再看看面對這個刺激,自己還有哪些不同的選項,看清選項再做選擇,做出選擇後,要對這個選擇負責。
舉例來說,當爸爸媽媽回到家,看到小孩功課沒有完成,通常第一個反應可能會責問小孩為什麼功課沒完成,然後說他一定是一直玩,所以才會沒寫完功課。年紀小的孩子一聽到父母的責問,可能會感到害怕甚至是哭泣,而年紀大一點的孩子,可能會直接反駁。最後,這件事在彼此間留下一個疙瘩,如果相同經驗再多出現幾次,爸爸媽媽會果斷認定孩子就是愛玩,對功課不用心;而孩子則是認為爸爸媽媽只會指責,根本不了解自己。
現在把時間倒轉,爸爸媽媽回到家,看到孩子功課還沒有寫完,暫時先不要反應,緩一下後,會看到眼前出現分叉路:一條路是問孩子沒寫功課的原因,一條路是不問原因要孩子立刻拿功課寫,一條路是直接開罵。不管選哪一條路,選完之後往前走,還是會再出現不同的叉路,給我們選擇。
這其實不是很容易,因為當生活的安排太過擁擠,步調過於匆忙時,大腦會很快速地反應,讓事情可以快一點完成,於是我們就很難展開第一步的覺察。一旦沒有了覺察,相同的反應會再次出現,可以想像最後得到的還是相同的結果。
在這本書中,曹老師用很淺白的說明,還有戲劇的解說,來告訴我們如何將「完形心理治療」中的自我覺察、選擇、負責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中。老師的筆觸很溫暖,她以循循善誘的口吻,告訴我們如何接受自己的特質,就像坊主一開始提到自己對獨立與依賴的發現。其實這兩個特質都很好,只是以前的沒有認清這兩個部分都是自己的一部份,多數的時候甚至是喜歡獨立,討厭依賴。有了這個發現後,感覺心裡有個地方鬆開了。
曹老師在前沿的開頭寫道:「好好活著,活在當下,帶著既好奇又謙卑的心,平靜地面對生命中所有的遭遇。這是我對即將到來的老年生活之自我期許。」原來,老師也曾經不喜歡自己,有焦慮、厭世、各種令自己不舒服的感覺,直到她開始接觸「完形」後。
書,很好讀,因為曹老師說的都是「人話」;故事,很動人,因為曹老師引用的故事很引人入勝。總之就是一本可以輕鬆閱讀的書,邀請大家閱讀,希望大家新的一年,能與不帶遺憾、勇於面對、充滿力量且完整的自己相遇,並與自己和好,解鎖人生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