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俊濠諮商心理師

含有「蘇俊濠諮商心理師」共 11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付費限定
這篇文章探討了愛情中的三角關係,分別為浪漫吸引、情慾和依戀,並分析它們如何在一段關係中形成有效的平衡。透過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的角度,作者探討了不同愛情型態的特徵,以及家庭背景如何影響伴侶之間的互動與連結。文章指出成熟的愛情需要滿足激情、親密與承諾,並強調這三者的相互依存關係。
Thumbnail
本文探討在心理諮商中,個案的心理學知識背景如何影響治療效果。雖然佛洛伊德認為過多的知識可能妨礙個案全心投入,但實際上,有些個案利用心理學概念整理情緒,使其在諮商中受益。與此同時,本文也強調在當代社會中,通常難以遇到完全不瞭解心理學的個案。這要求心理師在治療過程中以開放且謹慎的態度面對不同背景的個案。
Thumbnail
avatar
紀餘
我年輕的時候,聽說有的公司喜歡雇用剛畢業的,不喜歡錄用在別的公司待過的人; 教鋼琴或其他技術的老師,不喜歡收別人教過的學生; 有汽車駕駛說,當老師的學員很難教。也有其他的課程老師這麼說過。 我以前在高雄婦女館帶女性寫作班時,有幾位是國高中老師退休,哇!不能好好當學員,用「我」、「自己」來參予,我不說她們是來「學習」的,我強調的是來探究自己,體悟自己的,她們時常跳出當老師的角色來,要搶我老師的位置和職務。傷腦筋。所以她們的收穫是最少的。 我學花精諮詢時,老師說,書唸不多的人學得比較好。嗯!沒錯。不過也有例外,我書唸得沒有很少,但學得很快又很好,哈!
付費限定
在網絡通訊的時代,「已讀不回」和「不讀不回」反映出不同的社交心理需求。本文探討人們在溝通中的選擇與沉默背後的情感,並分析為何有些人選擇不回覆消息,這不僅是對他人情感的自我保護,也是對自身心理狀態的反映。最後,作者分享了個人的經歷,讓我們反思在生活中不與他人溝通的權利和必要性。
Thumbnail
一直說,一直說,但什麼都沒有說 —我想到這就是我媽媽,在她醒著的,有人在眼前的時間裏,她都在說話,但我不知道她做了什麼?心裏在想什麼?根本不認識她這個人。只聽到一大堆的人事物,這些人事物之間有什麼相關呢?跟她有什麼關係?不知道。
付費限定
本篇文章探討二人長期親密關係的動態變化,從莎士比亞的詩句引入,深入分析影響關係的內部和外部因素,包括依戀風格、環境變遷與人生階段的影響。透過模擬伴侶,揭示互動模式的轉變可能導致關係失衡,並探討在面臨挑戰時,伴侶應如何重建安全感與依賴關係,以維護健康的親密連結。
Thumbnail
"讓 Erica 在認識 Daniel 之初就很羨慕他能夠跟家人關係保持親密,即便在美國,他也固定每週末打電話回台灣跟母親聊天幾個小時。" —那是跟母親聊耶!不是跟她聊。 我大女兒說,如果男生跟家人的關係太緊密的話,她不要跟那樣的男生結婚。 之前聽到有的女生的希望的結婚對象的條件,其中之一是 "孝順", 我心想這個條件真奇怪,他是孝順他媽,不是對妳好耶!為什麼認為孝順的男生是好伴侶呢? 亂套用,亂推論。 邏輯可能是這樣的:孝順的男生是好人,好人就會是好丈夫,這2者沒關係好不好,反而拉你的人力和經濟去孝順他媽。
付費限定
本文深入分析心理治療中「掉落」和「抱持」的概念,強調這些情感狀態對於治療過程的重要性。透過探討溫尼考特的理論,文章揭示了在關係中如何面對滿足與失落,以及治療師應如何根據個案需求調整治療方式,呈現心理治療的複雜性和靈活性。最後,作者分享了實務經驗,促使治療師反思自我角色,以維護個案的心理安全和成長。
Thumbnail
深入探討宮崎駿動畫《霍爾的移動城堡》中主角蘇菲的容貌變化及其背後的心理學。透過精細的心理分析,揭示蘇菲如何在自戀與愛情之間探索自我價值、克服自卑,最終實現自我救贖與成長。作者連結蘇菲與霍爾之間的情感互動,分析他們如何透過彼此的愛來解除各自的魔咒。這篇文章將引導讀者思考自我認同與愛的關係。
Thumbnail
非常喜歡這一句:「最怪異的真實,不就是不曉得自己為何被誰觸動過嗎?」
付費限定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自戀者」與「共依存者」間的關係互動,揭示二者如何在情感需求中平衡彼此的自我與渴望。文章指出,儘管這種關係常常表面上看似不健康,但其實背後隱藏著深層的情感需求與依戀動機。透過分析例子,文章會使人們更清楚理解在愛情中,無論是自我犧牲還是追求,其根源往往來自於彼此的心理需求與渴望的互補。
Thumbnail
回顧《霍爾的移動城堡》,我們不僅能享受壯麗的魔法世界與音樂,還能在角色中看到自戀心理的深刻探討。蘇菲和霍爾的故事象徵著自戀力量不足與過度主導之間的矛盾,反映出隱藏在表象下的情感傷痛與治癒之道。透過臨床經驗,本文剖析兩者的互補,並探討如何在情感中重新找回自我。這樣的療癒美學值得深入思考與反省。
Thumbnail
好美的分析!用心理學的角度切入,重新看懂這部經典,很感動。謝謝分享!
最近在諮商治療界有很多關於「夠好」的對話,許多心理師樂於跟個案說「你足夠好!」,這個觀念源自溫尼考特的「夠好的母親」概念。但我們用「夠好」去安慰或評斷時,其實與溫尼考特的理念有所偏差。溫尼考特所說的「夠好」是指母親對嬰兒的高度認同和回應需求的能力。這篇文章試圖重新解構和重新詮釋「夠好」的概念。
Thumbnail
為什麼一定要用 "好"、"夠好"、"很好"、"很棒"......等等的 "好" 來說人家呢? 這是稱讚或是肯定呢? 或甚至是一種評價? 人們很想得到他人的肯定嗎? 如果是有權威或專業人士的話更好, 像老師或專家、治療師等, 要不相關的人, 如: 媽媽、婆婆、家人、朋友、孩子的老師等, 再來連不認識的路人也會來參一腳。人們到底多沒自信啊! 那麼需要人家的肯定。 "夠好" 這個詞, 從字面上來看, 就是 "不夠好" 的意思, "以你的條件, 你的能力......, 能夠做到這樣已經不錯了。" 其實是, 如果你的能力更好, 願意或可以花更多的時間的話, 可以做得更好的。真是個安慰人家的話。 我討懕周圍的人隨便稱讚我好, "你做得很好。"、 "你很棒。"等, 那表示她心中有一個標準, 將 "我" 或 "我的行為" 放進那個標準中衡量, 而做出評判, 憑什麼你隨意評判我呢? 又 "隨便" 找一個標準來衡量我呢? 如果是專家或是老師的話, 我想聽的也不是那個 "好" 字, 而是具體的字句, 像: 我做了什麼, 呈現出什麼樣的情況或成果來, 說出來讓我知道, 光說 "好" 的話, 我自己幻想我的 "好", 可能跟他說的 "好" 不相干。
本文回顧了作者自2020年以來在方格子的書寫情況,並對未來的內容計劃進行了規劃。包括專題文章的訂閱調整、未來的寫作方向及對讀者的感謝。讀者可以期待接下來的專題文章及精神分析的深度分享,並瞭解更多有關「躺椅上情感的潛意識法則」的內容。作者鼓勵讀者思考未知的可能性,並表達對未來的期待和感激之情。
Thumbnail
avatar
紀餘
請問, "躺椅下的愛" 這個房間的文章, 說明上說是 Premium 時期寫的, 當時我有訂 Premium, 大部份文章我有看, 也都按了 "喜歡", 最近想將之前沒看過的點進去看, 或重看已按過 "喜歡" 的, 跳出來說要訂閱才看得到。 這是怎麼回事? 或是哪裏錯誤了嗎? Premium 已經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