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主義

含有「行為主義」共 14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許多人透過打卡 App 養成習慣,卻陷入「倉鼠輪焦慮」,看似勤奮卻感到空虛。本文探討打卡習慣背後的行為主義陷阱,並提出「量、質、變」三層習慣模型,以及「量質變三角」的養成新方法,幫助讀者從追逐數字轉向內心真正的目標,讓習慣成為前進的翅膀。
Thumbnail
贊同身份認同是在養成習慣中的隱性因素,若少了這個支撐,習慣不見得就可以養成,我也寫了有關身份認同的文章,推推: https://vocus.cc/article/68b27b09fd8978000133cdea
你有沒有發現,有時候爸媽很嚴厲,會罵你、管你;有時候又對你超好,送你喜歡的東西?這篇文章用心理學解密了這些「矛盾行為」的背後邏輯—原來,獎勵和懲罰都是孩子學習的重要工具!從古典條件制約到操作條件學習,本文帶你一次看懂行為主義。文末也討論內在動機的重要。成長,不是只為了得到獎賞或避免懲罰!
Thumbnail
Carry Kuo-avatar-img
2025/09/17
這讓我想到管理學中也有蘿蔔與棍子的策略理論~
小芝女看天下-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9/18
Carry Kuo 謝謝船長分享!真的,蘿蔔與棍子確實就是行為主義的應用呢~~
這篇文章探討了愛的賽局理論和薩提爾教養模式在建立孩子自我價值上的重要性,並以行為主義育兒法的負面影響為例,呼籲父母重新選擇適合的教養方式。 文章指出行為主義育兒法可能導致兒童焦慮、憂鬱等問題,並引用約翰‧華生及百歲醫師的育兒觀點,說明其缺陷。最後強調愛與溫暖在兒童發展中的關鍵角色。
Thumbnail
「哦,鯊魚呀,寶貝,有這麼厲害的牙齒,親愛的, 而且他秀出珍珠白, 就像老麥克希斯的折疊刀,寶貝, 而且,他把它藏起來,不讓你看見。   你知道,就像鯊魚,用牙齒咬人的時候,寶貝, 猩紅的波
  當前的情緒、房間裡其他物品的配色、早上剛與誰交談過……,所有事情匯聚在每一件微小的事情裡。我們先繫左腳鞋帶與先繫右腳鞋帶的次數肯定不是1:1,世界裡會有某些線索,去指出「事情就是會這麼發生」的理由。但沒有人首先「基於」這些理由行動。
Thumbnail
追記一下期中考後的事。 好不容易改完考卷; 打岔一下,今天因為必修交棒了,真的輕鬆多了,感謝。 總之,讓我覺得最奇怪的事, 就是, 明明題目上面寫「6選1作答」, 為什麼? 為什麼就是有一堆小朋友,6題全答呢? 考卷 這個現象,其實這幾年也一直都有,真是太奇怪了。 難道小朋友這麼喜
  然而,在2018與2020的兩次由不同研究團隊所做的新版本實驗中,他們注意到了更多當時的研究者沒有考慮到的變量與可能因素。在2018年哥倫比亞大學華茲團隊的實驗中,研究者注意到,來自收入較高家庭的孩童有更高的比例願意「延遲享樂」,收入程度較低家庭的孩童則更多會傾向吃掉眼前的棉花糖。
  在史金納的研究裡面,當壓下槓桿後掉落食物的狀況具有隨機性時,實驗鼠會比固定掉落時更加「勤奮」地壓動槓桿,在完全沒有食物掉落後,牠也會維持更長的時間才停止壓動;而在我們更熟悉的當代例子裡面,遊戲玩家會不停地扭蛋抽卡、會不停重複擊敗相同的怪物,來得到一個低機率才能得到的角色、獎勵或寶物。
Thumbnail
  譬如說如果某一首歌有非常多不同人翻唱的版本,通常我們會認定我們最先聽到的那個版本。即便出現了某一個詮釋得特別好、特別令人驚豔的版本,我們也還是拿它和我們最先聽到的那首做比較,需要花相對長的一段時間,才有可能把它置換過來。
Thumbnail
  也許你能活到一百歲,但展開來,你發現你每天有十個小時花在吃喝、盥洗跟睡眠、十個小時花在上班、加班跟通勤、四個小時在滑抖音和刷手遊活動。這一百年不是你的,你把它拱手送給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