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給孩子的心理學》!上一次,我們討論了認同發展的過程,發現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感到迷惘其實是很正常的,所以這時候,和老師或長輩難免會有衝突。
給孩子的心理學|第九課:頂嘴還是長大?青春期衝突背後的祕密
不過,你有沒有過這種感覺?有時候覺得大人什麼都不懂;但有時候,爸媽又對你超級好,還會買你最喜歡的吉伊卡哇或鬼滅之刃公仔。為什麼大人的行為這麼矛盾呢?
其實,他們的作法,可以從行為主義的「獎勵與懲罰」來解釋。今天,我們就用心理學來破解這個謎題!
古典條件學習:大腦的「連連看」
還記得第七課我們說過,人類可以透過學習改變自己嗎?其中一種學習方式叫「古典條件制約」。別被這長長的名字嚇到,其實意思就是:大腦會把原本不相關的事情,連接在一起。
很久以前,有一位俄國生理學家,叫做巴夫洛夫(Pavlov)。他在做狗狗實驗時發現:
- 狗狗看到食物會流口水(這是本能,大家本來都知道)。
- 但巴夫洛斯意外發現,經過一段時間後,狗狗光是看到「放食物的碗」甚至「主人的身影」,就會開始流口水!
這是怎麼發生的?
不妨想像,這是大腦在玩「連連看」:碗 → 食物 → 流口水。
人也一樣喔!比如說,中午的鐘聲一響,你是不是常常就覺得肚子餓?那就是大腦把「鐘聲」和「吃午餐」連在一起啦!
以前面狗狗的例子來說,我們可以把食物或主人的聲音,都視為外在的「刺激」。這些「刺激」會引起狗狗的某些本能「反應」,像是流口水。
狗狗看到食物,本來就會流口水,看到盤子、看到人類卻不會。不過,透過一次次的經驗,狗狗就會把「盤子」、「主人的身影」 和「食物」連結起來。隨著時間過去,狗狗只要看到「盤子」或「主人」,大腦就知道:啊哈,可以準備吃美食了!
這是為了生存,在本能之上衍生出來的學習,稱為「古典條件制約」。
操作條件學習:獎勵和懲罰
剛剛說的「古典條件制約」,是讓新的刺激,控制原本天生就有的反應。
但是,還是有些行為,不是本能。例如讀書、交朋友、做家事。這些行為我們是怎麼學會的呢?
這就要說到另一種方式——操作條件學習。白話一點,它就是「用獎勵或懲罰,讓某些行為變多或變少」。
強化(reinforcement):讓行為變多
「強化」就是用各種方式,讓某個行為更常發生。
最常見的就是「正強化」。比如說,考試進步了,爸媽帶你去吃最愛的漢堡;或者幫忙洗碗後,得到一顆糖果。因為有你喜歡的東西當獎勵,你就會更願意去努力。
那「負強化」呢?「負」在這裡不是「不好」,而是「減少、去掉」的意思。舉例來說,如果你很討厭倒垃圾,爸媽說:只要今天功課寫完,就不用倒垃圾。哇~因為少了一件討厭的事,你就更想把功課快快完成。
懲罰(punishment):讓行為變少
除了增加好的行為之外,有時候我們也希望「減少」不好的行為,這時候就是「懲罰」。講白話,就是「給某個你不喜歡的東西」。
「正懲罰」指的是「給你討厭的東西」,讓你下次不要再做。例如,上課講話被老師要求多寫一頁作業;或者上課遲到,被老師罰留五分鐘。這些多出來的、不喜歡的東西,會讓你下次想避免再犯,就稱為「正懲罰」。
反過來說,「負懲罰」則是「拿掉原本喜歡的東西」。舉例來說,因為今天上課秩序不好,老師不讓大家和平常一樣早下課去打球;或是因為晚餐挑食,所以爸媽取消了原本的看電視時間。這些就是「去除掉」原本喜歡的東西。
獎勵和懲罰背後的祕密
學了這麼多,我們來整理一下吧!
當爸媽責罵我們,以行為主義來說就是一種「正懲罰」,也就是給予我們不喜歡的事情,希望我們可以不要再犯同樣的錯。
而如果你今天考試考90分,家人會很開心,送給你一個吉伊卡哇或鬼滅之刃的公仔,這就是「正增強」,希望讓你為了再獲得類似的獎賞,繼續努力。
所以,下次爸媽在罵你或獎勵你時,你可以偷偷在心裡想:「啊,這是心理學裡的正懲罰!」或者「這是正增強!」——是不是覺得爸媽突然變得很好懂了呢?
給爸媽的延伸思考
強化、獎勵,雖然可以用來增加好行為的出現,不過很重要的是幫孩子理解「為什麼要這麼做」。例如,不只是說「考高分才有禮物」,也可以聊聊「學習幫助我們更自由地追求夢想」。
同樣地,懲罰雖然能讓行為馬上減少,但長期來看,孩子可能只會怕犯錯,而不是理解為什麼錯。我們可以在懲罰後補充解釋,讓孩子明白背後的原因,才不會讓孩子覺得只是「被扣福利」。
這樣一來,孩子就能建立起內在動機,避免讓孩子失去對學習本身的興趣喔!
謝謝大家閱讀本次的給孩子的心理學,下一堂課,我們繼續用心理學,陪你走在成長的路上吧!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或是對小芝女其他心理學觀察、英文學習、好書閱讀、歐洲旅行、美食日常等內容有興趣,
歡迎隨喜打賞,或者訂閱、請我喝杯咖啡☕️
您的支持,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感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