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的愛的賽局理論工作坊,很清楚明白了薩提爾教養的最終目標是「建立孩子自我價值」,而這需要透過『允許孩子犯錯』、『相信孩子永遠是對的』的樂觀心態,運用『內線法』與『聽核心』的工具,,創造『高品質連結與對話』等方式來達成 。
延伸閱讀🔗[悦讀分享] 愛的賽局理論工作坊筆記|愛是建立孩子自我價值的關鍵
📌 承認錯誤,重新選擇
在工作坊第二天,儀婷老師提到曾風靡一時的行為主義育兒法,造成很多美國年輕人憂鬱、自殘的事件,被歐美摒棄後,卻在兩岸流行起來,很多不明究理的媽媽們,都在小孩三四歲後,才發現問題來了:焦慮、強迫、憂鬱、內外不一致......

芳療師媽媽以前曾聽過一次這件事(育兒法造成大量青少年憂鬱自殘),再次聽聞還是覺得不捨,特地再記錄一篇工作坊心得,希望更多人知道這個事實。

延伸閱讀🔗讓孩子習得無助的失敗教養論:「哭鬧不理,笑才互動」,提倡者的4個孩子成年後,都曾經輕生
文章摘要:約翰‧華生為他提倡的行為主義理論付出了慘痛代價。他有四個孩子,在他的「哭鬧不理,笑才互動」的育兒方式下,四個孩子成年後都多次嘗試了自殺,其中一個自殺成功而去世;他的外孫女是一個很有才華的名演員,因為媽媽沿襲外公的教養方式,她也是多次嘗試自殺,她自己分析自殺的原因是童年時和媽媽缺乏情感的連結。
延伸閱讀🔗「恆河猴實驗」拯救了無數的美國嬰孩
文章摘要晚年的華生後悔自己出版的育兒理論,表示自己在這方面的研究並不充分,但是這無法挽回他的孩子和許多美國兒童的幸福。這套理論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對孩子心理上的摧毀。漠視了孩子的親情需求,對孩子如機器人般冷酷,會導致兒童的心理出現扭曲和異常。
被行為主義育兒法養大的孩子,後來輕則睡眠障礙,重則人格障礙甚至精神分裂,付出一代美國兒童的幸福代價後,此方法已被歐美深深反思和摒棄。
延伸閱讀🔗 燒毀!百歲醫生!!!
連心理師都大聲呼籲要燒毀的百歲醫生育兒法,居然還要出十週年慶功版,引發網友踴躍給予負評:


📌 補充:早期行為主義的觀點
- 在1950年代,美國社會盛行『行為主義』。
- 行為主義學家約翰‧華生(John Watson)曾告誡父母「不要擁抱、親吻孩子,也不要在孩子哭的時候抱孩子,不然就會寵壞孩子」。
- 「百歲醫師」(美國小兒科丹瑪醫師)的育兒方法也深信「小孩哭時不能抱,不然孩子就會用哭聲控制你」。這些觀點強調了避免過度親密接觸,以免「寵壞」孩子,並且認為食物等物質性獎勵是關鍵。
依附關係理論,則挑戰了早期行為主義的觀點,強調愛與溫暖在兒童發展中的重要性,這也是建立孩子自我價值的關鍵。
📌以上資訊由〔悦心禾行〕芳療師媽媽整理編輯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收藏、留言、分享給親友~
芳療師媽媽自己使用負離子健康衣物兩年九個月,覺得這真的也是提升覺察能力與身心頻率的絕佳工具,歡迎大家來體驗❤️
📬 歡迎追蹤FB《郭媛琳》
歡迎對 【身心靈健康豐盛】 有興趣的朋友加入臉書社團 🔗 負芳對策⚡️芳療師媽媽的解毒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