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系列:《我們真的過得比較好嗎?——世代之間的真實與想像》

一場沒有結論的對話
這是一場跨世代的小型論壇。桌上擺著簡單的茶點,坐著五位不同年齡的參與者。
七十歲的退休教師說:「現在的年輕人太容易放棄了,我們以前什麼都撐過來。」
四十多歲的中年主管苦笑:「可是現在房價是你們那個時代的十倍,我們也想撐,但撐不起。」
二十多歲的社工插話:「我們只是希望能喘口氣,不是想偷懶。」
旁邊的高中生小聲地說:「我覺得長大好像沒有什麼值得期待的。」
而一位六十歲的婦人輕輕補了一句:「我們都只是希望下一代比自己好,但現在,好像誰都不快樂。」
這場對談沒有結論,卻道出了一個時代的核心矛盾:世代之間,明明都想要彼此過得更好,卻在焦慮中彼此誤解。
這也是一個虛構的場景,但這樣的對話,每天都在台灣的各個角落真實上演。在家庭餐桌上、在網路論壇裡、在政策辯論中,世代之間的聲音始終平行,卻很難真正交會。
為什麼世代對話變得困難?
世代對立的背後,其實不是情緒問題,而是結構性的語言斷裂。
經驗的落差
上一代的成長背景,是努力就有回報的年代;而下一代面對的是努力也可能無法改變結構的現實。兩種人生邏輯,使溝通從一開始就站在不同的世界觀上。
一個相信線性成長,一個面對非線性困境。當經驗無法互相參照,對話就變成各說各話。
資訊的斷層
長輩習慣從報紙、電視吸收資訊;年輕人活在社群演算法的泡泡中。同一件事,兩邊看見的世界,甚至不在同一個現實裡。
一邊看見的是秩序與傳統,一邊看見的是變動與多元。當資訊來源不同,價值判斷自然分歧。
情感的誤會
上一代以責任表達關心;下一代以自由追求自我。兩者並非對立,而是語彙不同。但在缺乏傾聽的社會中,這些語彙往往被誤讀成指責與逃避。
「你為什麼不結婚?」聽起來是關心,感受起來是壓力。「我需要自己的空間」聽起來是自私,其實是求生。
當結構性焦慮與語言誤會交織,世代之間就不再是對話,而是互相防衛。
不是誰過得比較好,而是怎樣讓大家都能過得更好
世代之間,從來不是競賽,而是接力賽,一場需要交棒與接棒的合作。
前一代的努力,讓下一代能有更多選擇;下一代的創新,也讓前一代的努力不被浪費。每一代都在自己的時代裡盡力而為,每一代也都需要下一代的理解與延續。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走出「誰比較辛苦」的爭辯,走向怎樣讓每一代都能被照顧、被尊重的共生社會。
跨世代的理解,不只是道德訴求,更是台灣邁向成熟社會的必經之路。因為一個懂得照顧彼此的社會,才有資格談未來。
我們真的過得比較好嗎?
從「我們那個時代」的懷舊,到「三明治世代」的焦慮,再到「跨世代共生」的願景,這一連串的討論,都是為了回答同一個問題:
在這個變動的時代,我們如何仍然相互理解、共同生活?
答案或許不在口號裡,而在每一次願意傾聽的對話中。
當我們願意放下誰比較苦的比較,願意承認每一代都有自己的困難,願意從指責轉向理解,從懷舊走向共創,那麼,世代之間就不再是鴻溝,而是橋樑。
這座橋樑,需要每一代人一起搭建。
而搭建的第一步,就是願意聽見彼此的聲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