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學生擔任通識教育教師多年,對某些科技大學主事者雖明知通識教育的重要性,卻未能正確理解其內涵深感憂心。他表示,教師同仁究竟應「面向博雅」或者應「面向通識」十分糾結,教學工作辛苦付出,却未必能達成預期效果。
博雅教育與通識教育的比較
歐美大學的博雅教育(Liberal Arts)與通識教育(Liberal Education)在目標與範疇上雖有相似之處,但實際上仍存在一些差異。如果大學領導層能對二者擁有更為清晰的辨識,教師們或將不致感到無所適從。
1.博雅教育的內涵與特色
博雅教育起源於西方古代哲學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全面的素養,涵蓋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及藝術等基礎學科知識。其核心理念在培養批判性思考、溝通技巧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非專注於職業技能。博雅教育多半以四年制學士學位為主,典型代表為美國的小型文理學院。這種教育方式注重學生的個人發展與社會責任感,著眼於塑造完整人格與終身學習能力。
2.通識教育的內涵與功能
通識教育則是一種更為廣泛的教育理念,旨在高等教育階段提供跨學科課程,讓學生在專業學習之外獲得基本學術素養與社會責任感。例如,美國大學的工程或商業專業學生,也需修讀涵蓋文學、哲學、科學與藝術的通識課程。這種教育模式通常嵌入專業教育之中,作為其補充,側重於提升學生的跨領域視野與社會參與能力。
3.課程設計的差異
博雅教育的課程設計以跨學科整合為核心,學生常選擇非職業導向的主修科目,例如哲學、歷史或數學等;通識教育則通常在專業課程之外提供選修科目,如文學、心理學等,但並不要求學生將其視為主要學科。博雅教育的最佳實施案例如美國的史密斯學院(Smith College)和歐洲的劍橋與牛津大學。台灣也有典範,例如我的老東家東海大學,就設有「博雅書院」,致力培養學生的整全知識與實踐能力。
至於通識教育,哈佛與耶魯等綜合大學則在專業課程之外要求學生修讀一系列通識課程。台灣大多數公私立大學及科技大學也設置通識教育中心,但其實施效果尚有改進空間。
台灣通識教育的現狀與挑戰
台灣多數大學都有通識教育中心,教學成效不如理想,其主要原因包括:概念混淆,校園內對博雅教育與通識教育的認知不一致。教學困境,教師在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中面臨挑戰。評估不足,缺乏有效評估機制,難以衡量通識教育的成效。
博雅教育與通識教育的協同效應
博雅教育與通識教育雖然有些差異,但兩者仍然可以相輔相成。通過釐清概念、調整課程設計及加強教師培訓等方式,台灣的高等教育可有效提升通識教育品質,為國家培育具有國際觀、創新能力及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人才。
博雅教育強調全面的跨學科學習與人格培養,通識教育則作為專業教育的補充,提供更廣泛的學術視野與基礎素養。唯有清楚理解二者的區別與關聯,才能更發揮其教育價值,使台灣的高等教育邁向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