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該不該?概述我在台大的通識修課經驗&觀察(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最近又看到關於「強迫」學生修通識學分必要與否的討論。雖然知道我的分享一定有些偏頗,畢竟我本來就偏好了解多方資訊,廣而不精(?)。

但終究不是每個人都是一樣的性格、學習方式、以及思維結構,因此在這個議題上有對立的見解並不意外。

這篇文章也會在認知這樣的前提下進行書寫。

為什麼需要「通識」?

從高中進入大學,原本國英數物化生地歷公地科乃至家政體育音樂美術軍訓,每個人都要學,得分上也能截長補短,惟雖有廣度,但以升學為主導的授課取向,仍然著重於教科書的教條。

大學入學,快速進入單一科系的專項訓練,必修課的設計通常都著重強化各系所學科領域的專業,或甚至部份學系必修課程即對應相關證照考試的考科(例如我念的會計系)。為了拓展學生的跨領域思維和視野,或許是希望學生不要太早劃地自限,也或許是基於更傳統的理性/感性、科學/人文二分的概念,期望藉由通識教育補足主修科系以外的「另一半」,總之通識課程就這樣出現在每個大學生的畢業需求中。

raw-image

圖源:Pexels

通識學分多少才夠?

本來想拋出個大哉問:

要「培養學生的思維或能力」,幾個學分才夠、才合理?

但要將抽象的、因人而各異的理念量化,我想各校負責規劃通識規定的人都曾經傷透腦筋。我這邊也僅(能)就我在台大的修課經驗做一些分享。

當年我們規定的通識學分門檻是18學分,現在好像調整到15學分;另外也需要集齊各學系或學院指定的通識領域,不能全都集中在同一個領域。領域包括:

  • A1 文學與藝術
  • A2 歷史思維
  • A3 世界文明
  • A4 哲學與道德思考
  • A5 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
  • A6 量化分析與數學素養
  • A7 物質科學
  • A8 生命科學

通識規定有什麼問題?

這樣看起來其實校方還是盡量給了學生多元選擇和靈活性,盡力實現鼓勵(半強迫)跨領域學習的初衷。在這樣的制度下,通識課究竟還有什麼潛在的問題沒被解決?

教學資源是否足夠支持

通識課設計,基本上會是全校所有年級的學生一起分享每學期的開課課程和名額,如果自己「有興趣」的課程和學習領域剛好和大多數人相同,可能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地去修自己可能不感興趣的課。當然能因此拓展從沒想過自己會接觸到的知識領域,可能無比合乎通識教育的初衷,但這是理想的假設。

在各門課程的師資、授課模式與講課風格、乃至於給分等等主客觀條件其實不一的狀況下,所謂的「退而求其次」可能關乎課程紮實度和豐富度、教授的講課方式是否好懂等等。這邊並不是要質疑校方或開課的教授做的「不值得上」,我自己也曾協助指導教授進行開課作業,了解課程要開成,也有必須的流程和審核。但「及格」的課程,若是對比於充滿教育熱忱且講課流利易懂的教授、提供額外教學資源甚至串連業界給到更豐富學習經驗的課程,仍然難免有些相形見絀。

這邊也補充一下,前述也提到「給分」,乍聽可能有點功利甚至可議,用A+比例來評價一門課「值不值得上」是不是太過分或幼稚?這邊我想說的是,我身邊的朋友們大多會在大三大四去交換或實習,GPA成績競爭之激烈,一旦不小心平均低於4就可能到不了自己的最佳志願。比較保守地說,通識的多元性儘管重要但也並非唯一,基於興趣而勇於挑戰自己相對陌生的學習領域,反而影響了交換或實習這些本科專業的發展,並不是每個莘莘學子都敢於或願意擔負的風險。

此外,教學資源分佈不均這應該算是公開的秘密了。當然台大大概是眾矢之的,坐擁多方資源,這也可能是造就我其實並不排斥通識制度的原因之一。但是否各校都能端出足夠豐富多元的課程讓學生選擇?我想這不能算是台大學生的傲氣。並不是所有大學都是「綜合大學」,我們當然何其幸運,學院多、學系多,各系所的教授多、學生多,所以課程選擇也很多,但在非綜合大學的學校,光是要開立非學校專長範疇的通識領域可能就不容易了,更遑論要營造多元。

圖源:https://admissions.ntu.edu.tw/overseas-students/

圖源:https://admissions.ntu.edu.tw/overseas-students/

好課搶破頭,學生想要什麼、需要什麼?

回歸到前段提到的,學生「有興趣」的「好課」,其實考量諸多。

課程內容而言,例如電影賞析,看電影可能是很多人的興趣,如果能藉課程再更了解,包括運鏡等拍攝手法、腳本創作邏輯、經典電影的社會文化意涵等等,還能拿到學分,何樂不為?

成績評量而言,課程如何運作、如何給分、成績分布,也會是很多學生的考量。關於給分對於交換或實習的影響前面有稍微提過,雖然功利但我也認為從我眼中看到的友人們的現實,這終究確實是會讓一些人「不敢冒險」的影響因子。而課程運作的部分,出席率和考試的比重、大小考頻率、個人報告還是團體報告,關乎的都不只是「學生能多元學習各領域知識」的範疇,而是專長、個性、時間分配習慣的綜合考量。(當然現在回過頭看,因為團體報告而有機會認識其他系所、年級的朋友,也會是很好的收穫,但這就因人而異:)

當然我也不否認,很多人是基於「不太點名」、「只要期中期末到就好」、「教授很好說話」這些原因選擇修課,雖然還是可以拉扯到供需問題和半強迫的通識學分設計,但我個人確實覺得這樣不甚尊重課程和教授。

課程時段規劃,選擇可能沒有想像中多

雖然敝校通識課真的已經是資源豐富,但說真的開課教授也是人,上台授課就是在上班,平日五天分成上下午,約莫是十個時段,會傾向把課程安排什麼時段,其實重疊度比想像中高。例如集中在二三四,那週一或週五如果沒事就有機會多一些長週末(?)。總之對大部分學生而言,每學期的必修課塞到課表系統之後,其實課程選擇可能並沒有想像中豐富。

我自己又有輔修第二個科系,身邊也不少朋友雙主修、輔修,兩個科系的必修要安排在四年內處理完就已經絞盡腦汁,通識學分這時候難免會成為一點負擔,需要在空下來的時段找可以上的課(還要符合最前面提到的通識領域規定),要選到符合興趣或延伸專業的課也就更加困難。

未完待續

本來是想這篇一併分享我自己的通識課經驗,也順便寫給學弟妹們做選課參考,但這兩段擺在同一篇好像會變太長。這邊就先預告一下,找時間再盡快整理下半集。

決定寫這篇之後,我就把大學的成績單找了出來,雖然成績是不怎麼樣,但修課各式各樣的課這件事,留下了紀錄,倒也是充滿回憶和紀念價值,甚至一度成為我後續在面試簡報中,佐證自己對相關領域有所關注的故事材料。

下一篇會分享大學前三年修過的通識課程(因為大四就開始著重準備考研究所、假裝要考會計師執照、處理好剩下的必修課、以及修一些不算是通識的系外選修了),包括:

大一上:

  • 生物的演化與絕滅
  • 北亞草原文化概論
  • 跨越時空談宇宙

大一下:

  • 中世紀與現代英國
  • 荀子哲學:東亞倫理之基礎

大二上:

  • 歐盟法與生命文化
  • 海洋環境概論

大二下:

  • 沒有!光是中會就快把我弄瘋了,還修了成管會、統計、商事法、投資、地質學、地圖學,是一個搶救必修學分的存亡關頭。

大三上:

  • 臺灣歷史與文化
  • 中國繪畫史
  • 環境法

大三下:

  • 台灣現代詩
avatar-img
99會員
236內容數
聊聊音樂、ACG、文化、ESG、閱讀,還有無法歸類的靈光乍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渡狼/DL 的其他內容
在軍營這個幾乎都是「男性」的空間中,素昧平生的新兵們,聊起學習歷程、就業想像、興趣嗜好、乃至交往過程,這些「正常」的「男孩」們,於是一見如故,熟練操演著「男人間的交際方式」,嬉笑怒罵中夾雜低俗的語言,對「男上加男」、「進退兩男」的肢體接觸毫不上心,定奪了生活風氣,儼然成為這個群體中的主流價值認同。
由於 2004 年發行的〈旅行的意義〉一曲為時人所熟知,「旅人」意象成為陳綺貞日後形象的重要元素,創作概念中時常可見強調其「高度自由移動能力」的痕跡。筆者個人認為甚至也可以往前追溯到第一張專輯的〈讓我想一想〉和幫侯湘婷寫的〈一起去巴黎〉。
正因為有包含你我在內的,每個堅守崗位的人們,才得以穩穩地建構且支持著所謂的「日常」。不過我真正最感共鳴的是,能夠看到這些街景、和路邊一個個帶著微笑的人們相視的時間,象徵的是「離開辦公室」的狀態,是歌曲中所唱到的,我在一天中最能夠「Let's sit back, time to relax」的時間。
在地理學的範圍當中,對於自然、人文、技術三大面向如果都有一定的瞭解,會對於申論撰寫有很大的幫助,畢竟人文地理學很重要的一塊是人地關係。就我自己現在在永續領域的工作經驗,自然面牽涉的議題是當今主流,無論就實踐效益或時事話題的立場,人地題目也大有可能牽涉到自然科學的觀點。
其實我也還是相信無形的世界,只是能被廣為流傳的文本,經常也是帶有更深層的意義和力量的。就是一個小小的分享,提供一些新的視角。希望不要壞了大家農曆七月膽戰心驚的興致,也還是期望大家寧可信其有,尊敬萬物,平安至上。
這幾年是不是越來越常聽到「女性主義」這四個字?尤其#MeToo事件接連不斷地爆發,也讓越來越多人關注這方面的議題。「女性主義」乍聽之下是一個政治正確、擁護人權的正面字眼,近幾年從教科書、新聞媒體到電商網站都能看到這樣口號式的標語,但是不是真的代表這樣的概念已經普及了?
在軍營這個幾乎都是「男性」的空間中,素昧平生的新兵們,聊起學習歷程、就業想像、興趣嗜好、乃至交往過程,這些「正常」的「男孩」們,於是一見如故,熟練操演著「男人間的交際方式」,嬉笑怒罵中夾雜低俗的語言,對「男上加男」、「進退兩男」的肢體接觸毫不上心,定奪了生活風氣,儼然成為這個群體中的主流價值認同。
由於 2004 年發行的〈旅行的意義〉一曲為時人所熟知,「旅人」意象成為陳綺貞日後形象的重要元素,創作概念中時常可見強調其「高度自由移動能力」的痕跡。筆者個人認為甚至也可以往前追溯到第一張專輯的〈讓我想一想〉和幫侯湘婷寫的〈一起去巴黎〉。
正因為有包含你我在內的,每個堅守崗位的人們,才得以穩穩地建構且支持著所謂的「日常」。不過我真正最感共鳴的是,能夠看到這些街景、和路邊一個個帶著微笑的人們相視的時間,象徵的是「離開辦公室」的狀態,是歌曲中所唱到的,我在一天中最能夠「Let's sit back, time to relax」的時間。
在地理學的範圍當中,對於自然、人文、技術三大面向如果都有一定的瞭解,會對於申論撰寫有很大的幫助,畢竟人文地理學很重要的一塊是人地關係。就我自己現在在永續領域的工作經驗,自然面牽涉的議題是當今主流,無論就實踐效益或時事話題的立場,人地題目也大有可能牽涉到自然科學的觀點。
其實我也還是相信無形的世界,只是能被廣為流傳的文本,經常也是帶有更深層的意義和力量的。就是一個小小的分享,提供一些新的視角。希望不要壞了大家農曆七月膽戰心驚的興致,也還是期望大家寧可信其有,尊敬萬物,平安至上。
這幾年是不是越來越常聽到「女性主義」這四個字?尤其#MeToo事件接連不斷地爆發,也讓越來越多人關注這方面的議題。「女性主義」乍聽之下是一個政治正確、擁護人權的正面字眼,近幾年從教科書、新聞媒體到電商網站都能看到這樣口號式的標語,但是不是真的代表這樣的概念已經普及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近幾年在大學兼任通識課程,從一開始完全不知該怎麼教書,到幾年後領悟到,通識課所需要的不是傳遞多麼高深、艱澀的知識內容,而是引導學生稍微地體會,不同的學科如何看待問題的視角。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在生活中進行持續學習的重要性,提供了一個有助於安排學習計畫的框架,並強調了機會成本和比較優勢的概念。學習項目被分為補強、卓越與機會三個分類,讀者可透過這些分類來識別自身及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需求與資源配置。此外,如何利用外部視野和專業協助,提升學習效率和效果,也是文章的重要焦點。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本文探討了唸大學的目的與價值,以及大學生活的重要性。針對唸大學對於提升社會階層的幫助逐漸極主,提供了關於大學領導力培訓、參加繫上或社團等活動、大學換專業的建議。
Thumbnail
108課綱「探究與實作」課程,是一門「部定必修」課程,就是全國高中生不分學校、不分組別,皆須修習,且課程內容會列入學科能力測驗試題範圍。 相較於傳統課程,這是一門非常重大的課程改革內容。 我自己恭逢其盛。 還記得108課綱即將正式登場的那年暑假, 想到「探究與實作課」即將來臨, 那全新
Thumbnail
傳統教育體系過於強調分數和學歷,缺乏自主學習和探索的機會,使大學生普遍對未來感到迷惘。 想跳脫迷惘,應尊重生命軌跡差異,培養多元學習習慣,才能在變遷快速的社會中找到定位。
學期即將結束,按照過往的慣例,我都會跟同學們分享一點我在學習上的心得。作為一個在學術界打混多年的學徒,有機會到大學的課堂上教授通識課,對我來說,是很好的經歷,因為「通識課」的目標並非教導艱深的知識(不同於專門系所的課程目標),而是要讓學生能夠「博通」(姑且無論通識課是否淪為營養學分的問題)。
Thumbnail
頂尖學生的表現,已經很難用之前設定的國文+英文+數A+自然4科成績篩選。觀察英文科成績在15級分(滿分)的人數百分比近5年的數字,皆大於社會成績在15級分(滿分)的人數百分比,以招生角度來看,就是用社會科當門檻,會比選用英文科更容易篩選掉學生,簡化第一階段的作業!
回想起四年前剛到大學兼課時,總想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作為課程的一部分,並告訴學生那些內容有多麽地重要。雖然,在課堂中,我總是可以講得口沫橫飛、天花亂墜,但學生的反應相當冷淡。在第一個學期的授課中,這個現象對我而言是很大的震撼。
Thumbnail
108課綱上路至今五年,118課綱將在不遠的未來登場。文言文刪減、歷史主題式教學,及高教學生數理能力弱化等輿論盛行的話題,都牽涉一個核心問題:什麼知識、內容應該要被納進課綱?對學生而言重要的事情,並不僅限於傳統學科知識。
每次的課綱調整就像是環境工程,也難怪所有人都想檢視這些調整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和對社會未來的期望。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近幾年在大學兼任通識課程,從一開始完全不知該怎麼教書,到幾年後領悟到,通識課所需要的不是傳遞多麼高深、艱澀的知識內容,而是引導學生稍微地體會,不同的學科如何看待問題的視角。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在生活中進行持續學習的重要性,提供了一個有助於安排學習計畫的框架,並強調了機會成本和比較優勢的概念。學習項目被分為補強、卓越與機會三個分類,讀者可透過這些分類來識別自身及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需求與資源配置。此外,如何利用外部視野和專業協助,提升學習效率和效果,也是文章的重要焦點。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本文探討了唸大學的目的與價值,以及大學生活的重要性。針對唸大學對於提升社會階層的幫助逐漸極主,提供了關於大學領導力培訓、參加繫上或社團等活動、大學換專業的建議。
Thumbnail
108課綱「探究與實作」課程,是一門「部定必修」課程,就是全國高中生不分學校、不分組別,皆須修習,且課程內容會列入學科能力測驗試題範圍。 相較於傳統課程,這是一門非常重大的課程改革內容。 我自己恭逢其盛。 還記得108課綱即將正式登場的那年暑假, 想到「探究與實作課」即將來臨, 那全新
Thumbnail
傳統教育體系過於強調分數和學歷,缺乏自主學習和探索的機會,使大學生普遍對未來感到迷惘。 想跳脫迷惘,應尊重生命軌跡差異,培養多元學習習慣,才能在變遷快速的社會中找到定位。
學期即將結束,按照過往的慣例,我都會跟同學們分享一點我在學習上的心得。作為一個在學術界打混多年的學徒,有機會到大學的課堂上教授通識課,對我來說,是很好的經歷,因為「通識課」的目標並非教導艱深的知識(不同於專門系所的課程目標),而是要讓學生能夠「博通」(姑且無論通識課是否淪為營養學分的問題)。
Thumbnail
頂尖學生的表現,已經很難用之前設定的國文+英文+數A+自然4科成績篩選。觀察英文科成績在15級分(滿分)的人數百分比近5年的數字,皆大於社會成績在15級分(滿分)的人數百分比,以招生角度來看,就是用社會科當門檻,會比選用英文科更容易篩選掉學生,簡化第一階段的作業!
回想起四年前剛到大學兼課時,總想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作為課程的一部分,並告訴學生那些內容有多麽地重要。雖然,在課堂中,我總是可以講得口沫橫飛、天花亂墜,但學生的反應相當冷淡。在第一個學期的授課中,這個現象對我而言是很大的震撼。
Thumbnail
108課綱上路至今五年,118課綱將在不遠的未來登場。文言文刪減、歷史主題式教學,及高教學生數理能力弱化等輿論盛行的話題,都牽涉一個核心問題:什麼知識、內容應該要被納進課綱?對學生而言重要的事情,並不僅限於傳統學科知識。
每次的課綱調整就像是環境工程,也難怪所有人都想檢視這些調整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和對社會未來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