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敘事

含有「自我敘事」共 14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你不是太敏感,只是還沒找到翻譯自己的語言方式。這個系列文章,將帶你重新理解焦慮,並學會如何將焦慮轉化為個人能量與氣場。從人際互動、潛臺詞到能量轉化,學習如何更好地與自己及他人相處。
Thumbnail
本文探討在資訊爆炸時代,語言泛濫反而使人難以表達自我。作者以ChatGPT為例,說明它作為一個低壓的語言空間,如何幫助使用者透過持續的語言互動,從被動敘事轉向主動觀看,進而重新編織自身經驗,並更瞭解自己。
Thumbnail
  一切你的經歷與沒經歷的生命,它們並不首先是那樣。而是唯有你將卷卷膠片帶進剪接室,坐在椅子上日日夜夜不停工作後,它們才以當前這個版本被明白。路途因此永遠都會是漫長而艱苦的,因為過程中不可能有答案,但只要熱寂並未從假想的未來世界那裡真正地到來,永遠就都是過程。
  於是,一個精密繁複的星座體系可以不被認為「其實什麼都沒說」,而是「能夠解釋一切」。它們之所以有些時候看起來會「不準」,不是因為那些預測是錯誤的,而是:一、解讀的人對它的理解出了問題;二、它給出的是另一種可能性,透過對這些事情的提前預測與準備,個體偏離了命運原來的軌道,我們避開了這種可能性。
在這些安排之下,多數時候我們活在時鐘與日曆裡面。彷彿有一種常軌般的生活方式,督促我們每天按照既定的規律做特定的事情。不僅僅是學校的鐘聲或辦公室門口的打卡機,你最常吃的那間便當店、拿出手機時第一個開啟的app、回家後第一件做的事情,它們都讓你彷彿活在自動導航裡面,雖然流暢運作,卻時而清醒、時而恍惚。
  沒有成功地落實計畫中的行為安排並不意味著「我做不到」,而是展示了「當前的我」與這項活動之間的座標關係。一但我們清晰地認識到每一次的犯錯都只意味著「當前的我還做不到」,我們就有機會在任何一個當下跨出去。「但現在的我可以」,在這立即改寫的自我敘事之後,回過頭,你已想不起來當初為什麼覺得自己做不到了。
  「你是一個怎樣的人?」   從我的角度看來,你是一個比身邊多數人更常反省自己的人。一方面你願意去配合其他人來做一些你沒那麼想做的事,另一方面你有時也覺得那樣不像是自己。在「外人」面前,你彷彿帶著一個假面具,你不太喜歡這樣,但對於「完全開放真實自己」時對方會有的反應卻沒有信心。
  人為何說謊?為了讓自己、或某種關於自己的「情況」比看上去的更好。這裡有一些非常複雜且詭異的結構,你判斷現在的場合「看起來」(也就是對你而言的實際)的樣子,會讓對方判斷為不好,而為了扭轉那一想像中的判斷,你在不可能得到「相同情況中不說謊」之實際對照組的前提下,假定了說謊的結果更好。
與美國朋友在公園散步,談起她的職涯放棄與家庭責任背後的心理糾結。從確認偏誤到自我敘事,探索女性在異地生活的掙扎與療癒。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