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故事,女人的故事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平常我們都是線上交談的,不知為何她今天特別想到公園散步。她說:「我需要透口氣」。
我們選了個有噴泉的公園,在裡面走了又走,看她欲言又止的模樣,我快速回想上禮拜的對話,猜想著她是因為擔心弟弟事業不順?還是難過氣喘再次復發?又或者氣餒於自己始終半途而廢?
我們言不及義的聊季節、聊天氣、還有雨後的清新空氣。醒腦的涼風,令人想起最近觀看的影片提到:「孤獨的人,有幾個症狀,改善這些症狀尤其需要與大自然連結,重新回到『當下』」。
與她分享後,她連連點頭,說影片裡的提到的每一個症狀都是她!「I really need to get out of my house and get some fresh air.」
Old Youth on Unsplash
「為什麼我會這樣呢?我媽媽是那麼的有活力,退休後學畫一年,已經可以模仿梵谷的『星夜」,還寫了本自傳式小說打算出版。有時候我都會懷疑自己怎麼會是她的小孩?」
她的口氣裡透露出羨慕與比較,那種感覺自己被困住的無力感,讓我看著她就像看著一隻在蜘蛛網裡掙扎的獵物,在各種選擇與被迫選擇中,被時代的洪流掩蓋了過去⋯⋯
認知偏誤下的自動放棄
首先是職場。她先前應徵了間很棒的公司,應試專業技能後,卻因為公司未來可能會委派員工到紐約工作,就放棄了下一階段的面試。「反正我也覺得我應該不會上。妳知道的,我有太多的牽絆在這裡,我的父母在這、我的好友們在這,最重要的是,我的先生也在這!我不能要他放棄他熱愛的工作。」
我能同理她的掙扎,卻無法忽視所聽到的「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確認偏誤」是一種認知偏誤,讓人們偏好能夠確認先前既有認知的資訊,對於無法支持其敘事的例子則大打折扣¹。
換句話說,如果她相信的敘事是——「我不會應徵上某間公司」,她就會尋找證據來支持這個觀念,甚至找尋其他理由說服自己放棄。
自我敘事的強大力量
另一個我很在意的對話是,她提到了先生的朋友因手術開刀,先生因為憂心常常往醫院跑。另外婆婆身體也是每況愈下,長期需要人協助生活,雖然早以入住養老社區,但先生心情仍然起伏不定。
為此,他們一直以來規劃的旅程可能會被迫取消,而她十幾年沒見面的家人也會因此見不到面。「我覺得很沮喪,卻又覺得這種時候尤其應該就待在這,陪在他身邊。」但她只考慮到先生,卻忘了自己的焦慮,積壓的情緒終於我們見面的前一晚崩潰。
保羅・多蘭(Paul Dolan)在《敘事改變人生》(Happy Ever After:Escaping the Myth of the Perfect Life)一書中主張:「我們會沉迷於去做別人期待我們做的事,並內化這些期待,形成一個人生『應該做什麼』的規範。不管適不適合,這些敘事通通被我們內化成為我們的一部分,但儘管我們照單全收也不見得會為自己帶來快樂。」²

我看到的她,真的很不快樂,加上慢性疾病用藥的副作用,時常被負面情緒籠罩。那些纏繞在身上的「應該」和「教條」並沒有比我們東方女性少,明明有能力,卻彷彿怎樣也施展不開。

「剛來到這裡時,我一點都不想留下來,現在我則是離不開了。」這句自她口中幽幽說出的話,在我聽來就像自願戴上手鐐腳銬的聲明,只有無限的惋惜。
我靜默了幾秒,想要出聲安慰,卻像個啞巴不知道說什麼才適合,只能拍拍她的肩膀,繼續向前走去⋯⋯

📚提及/引用之著作:

大局思維》(Think Big)/葛蕾絲・洛登(Grace Lordan)/遠流
敘事改變人生》(Happy Ever After)/保羅・多蘭(Paul Dolan)/中信
avatar-img
64會員
128內容數
美國生活去,任何「第一次」都是印記,都很珍貴。 那些忐忑的、興奮的、不安的、新鮮的、大開眼界的, 還是需要留下那麼一筆紀錄的,是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謝伊太太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想要怎樣的人生?」是個時刻都需自問的問題。唯有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才不會被別人的價值觀左右,也才有能力堅守自己的價值觀。 我們可以同理,但絕不盲從;我們願意傾聽,但不代表同意;我們理解期待,但沒有義務滿足。女性的處境本就不該對立,願所有女性互相理解的那一日,真能到來!
席捲全身的低氣壓,讓人就像一床被丟入水池的棉被一樣,慢慢地被浸濕、被下拉、最終漸漸地沈沒。沒有經歷過的人可能難以理解「真的有那麼嚴重嗎?」
最近我就犯了這樣的錯,見到朋友出生滿六個月的嬰兒抓破頭皮流了血,就關心的問要不要擦藥,朋友感激地回說「啊~對!得趕緊擦藥,不然我婆婆看到了,又要唸我沒照顧好孩子。」我一時之間真的很想敲打自己的腦袋瓜,因為即使朋友隱藏的再好,我也還是感受到了一絲「屬於媽媽的自責」。
「想要怎樣的人生?」是個時刻都需自問的問題。唯有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才不會被別人的價值觀左右,也才有能力堅守自己的價值觀。 我們可以同理,但絕不盲從;我們願意傾聽,但不代表同意;我們理解期待,但沒有義務滿足。女性的處境本就不該對立,願所有女性互相理解的那一日,真能到來!
席捲全身的低氣壓,讓人就像一床被丟入水池的棉被一樣,慢慢地被浸濕、被下拉、最終漸漸地沈沒。沒有經歷過的人可能難以理解「真的有那麼嚴重嗎?」
最近我就犯了這樣的錯,見到朋友出生滿六個月的嬰兒抓破頭皮流了血,就關心的問要不要擦藥,朋友感激地回說「啊~對!得趕緊擦藥,不然我婆婆看到了,又要唸我沒照顧好孩子。」我一時之間真的很想敲打自己的腦袋瓜,因為即使朋友隱藏的再好,我也還是感受到了一絲「屬於媽媽的自責」。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時常在腦中產生許多思緒,可是卻沒能很好的整理出來變成文章分享,一部分可能是時間不夠用。 我通常在思緒產生的當下,會用手機記事本App-Google keep或notion紀錄,想說之後再統整好,寫成文章來分享,可是遇到很大的狀況是,其實根本沒有後續的創作,想著想著也覺得很可惜。 突然靈光一閃,或
Thumbnail
一句話就這麼溢出心智的序列,那是一無意識的、關於愛的滿溢。正是因為那是場永遠都在腦海裡的洋流中竄動的情感,所以對於身體外部的公眾領域只能是一種情感能否生存的未知試探。 此次是一次意外的、招致不穩定的未明事件,在短暫而無法確知自己的冒險意圖之前,行動需要被迫使展開,如果說,可以趕在聲音到達前就有機會攔
她找到我 問我為什麼老是不肯好好溝通 把我的想法都告訴她 然後老是莫名奇妙搞消失 她說我是想要自己一個人嗎? 因為我們遠距離,所以溝通很重要 我不安說我怕她生氣 她說她的確不是溫柔派的 但我狀況如果不好可以說 她知道會調整,但不是直接消失 其實直接消失有時是不想吵架 有時是害怕
【心理諮商歷程】為什麼諮商要談那麼久? 我常去公園跑步或吃午餐,久了後發現常在公園走動的就是那些固定班底,好像RPG遊戲裡的NPC一樣,每到固定的時間就會在公園出沒(或許對別人來說我也是NPC),其中有一對母女特別吸引我的注意,媽媽約70多歲,40多歲的女兒看得出來是身心障礙者,大概是輕度智能
Thumbnail
智者常說,為他人著想,就是為自己著想。多替別人想一分,就是替自己留後路。也許會有一些人不太理解這話的意思,可能是因為每天所思所想都以自己為主,甚少站在別人角度,你我他分得很清楚,沒有灰色地帶,因此礙難體會「捨是得」 、「退是進」的意思。 有一個女人,經歷父親驟世,家中剩下老媽媽,老媽媽一時走不
Thumbnail
《女孩別再道歉了》這本書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建國皇帝寫的歷史書。很多吹捧自己有多棒、妳應該要怎麼樣做,很諷刺,她主軸是希望女孩不要被世俗眼光枷鎖,但她從書名就先排它,把女生獨立出來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公平應該是不分男女,女孩有焦慮,憑什麼男孩不會有?!
Thumbnail
每次和我媽見面,她老是提到我男友的名字她發音不標準。我們每次都說沒關係,但每次她都要重提。老太太腦力有限,一直著重在這個實際上不影響溝通及人際關係的點,別人已經說不在乎了,她還是一直糾結在那裡,然後也沒有真正試著去改進她的發音,所以跟她見面就永遠聽她提這個,聽不到她講她實際想表達的想法。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到了空巢期和退休後,人們常常忘記自己的需要,導致失落感和排斥感。提出了從被動轉為主動、正向練習『說好練習』來改變排斥感的建議。
Thumbnail
<說出女性的處境,寫出女人的故事> 50歲以前,過著「一般人」平順的日子,完成了唸書、工作、將孩子養大、老的送終……。然後退休了,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之前的日子說「平順」那是表面上看起來的,因為「大家」都這樣,我的又很平順,常被說:「女人有XX就很好了。」但是我覺得不對勁,時常問周圍的女人們: 「
將專注力拉回自己身上吧 過度的擔心都是多餘的
Thumbnail
時常在腦中產生許多思緒,可是卻沒能很好的整理出來變成文章分享,一部分可能是時間不夠用。 我通常在思緒產生的當下,會用手機記事本App-Google keep或notion紀錄,想說之後再統整好,寫成文章來分享,可是遇到很大的狀況是,其實根本沒有後續的創作,想著想著也覺得很可惜。 突然靈光一閃,或
Thumbnail
一句話就這麼溢出心智的序列,那是一無意識的、關於愛的滿溢。正是因為那是場永遠都在腦海裡的洋流中竄動的情感,所以對於身體外部的公眾領域只能是一種情感能否生存的未知試探。 此次是一次意外的、招致不穩定的未明事件,在短暫而無法確知自己的冒險意圖之前,行動需要被迫使展開,如果說,可以趕在聲音到達前就有機會攔
她找到我 問我為什麼老是不肯好好溝通 把我的想法都告訴她 然後老是莫名奇妙搞消失 她說我是想要自己一個人嗎? 因為我們遠距離,所以溝通很重要 我不安說我怕她生氣 她說她的確不是溫柔派的 但我狀況如果不好可以說 她知道會調整,但不是直接消失 其實直接消失有時是不想吵架 有時是害怕
【心理諮商歷程】為什麼諮商要談那麼久? 我常去公園跑步或吃午餐,久了後發現常在公園走動的就是那些固定班底,好像RPG遊戲裡的NPC一樣,每到固定的時間就會在公園出沒(或許對別人來說我也是NPC),其中有一對母女特別吸引我的注意,媽媽約70多歲,40多歲的女兒看得出來是身心障礙者,大概是輕度智能
Thumbnail
智者常說,為他人著想,就是為自己著想。多替別人想一分,就是替自己留後路。也許會有一些人不太理解這話的意思,可能是因為每天所思所想都以自己為主,甚少站在別人角度,你我他分得很清楚,沒有灰色地帶,因此礙難體會「捨是得」 、「退是進」的意思。 有一個女人,經歷父親驟世,家中剩下老媽媽,老媽媽一時走不
Thumbnail
《女孩別再道歉了》這本書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建國皇帝寫的歷史書。很多吹捧自己有多棒、妳應該要怎麼樣做,很諷刺,她主軸是希望女孩不要被世俗眼光枷鎖,但她從書名就先排它,把女生獨立出來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公平應該是不分男女,女孩有焦慮,憑什麼男孩不會有?!
Thumbnail
每次和我媽見面,她老是提到我男友的名字她發音不標準。我們每次都說沒關係,但每次她都要重提。老太太腦力有限,一直著重在這個實際上不影響溝通及人際關係的點,別人已經說不在乎了,她還是一直糾結在那裡,然後也沒有真正試著去改進她的發音,所以跟她見面就永遠聽她提這個,聽不到她講她實際想表達的想法。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到了空巢期和退休後,人們常常忘記自己的需要,導致失落感和排斥感。提出了從被動轉為主動、正向練習『說好練習』來改變排斥感的建議。
Thumbnail
<說出女性的處境,寫出女人的故事> 50歲以前,過著「一般人」平順的日子,完成了唸書、工作、將孩子養大、老的送終……。然後退休了,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之前的日子說「平順」那是表面上看起來的,因為「大家」都這樣,我的又很平順,常被說:「女人有XX就很好了。」但是我覺得不對勁,時常問周圍的女人們: 「
將專注力拉回自己身上吧 過度的擔心都是多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