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同感

含有「認同感」共 32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每一件事情發生的背後一定都會有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這句話深深烙印在我心裡,適時將自己抽離出糾結的情緒中並且以第三者的角度看待,能夠讓你看清楚事件的全貌。
旅人小萌-avatar-img
2025/06/15
謝謝您的分享💜
地域認同很難改變。
離開高雄三十年,還是覺得自己是高雄人 (但回高雄還真的什麼都不熟)
洪啓堯-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5/26
在打貓的打狗人 你好。看來我算是在打狗的打貓人?XD
「農民 x 人權」旨在透過歷史與文學的視角,引導學生理解台灣農民在不同時代所面臨的挑戰。課程以學生體驗為中心,運用教學工具如臺灣文學桌遊《農民力》和數位地圖工具「Felt」,讓學生以不同方式探討二林蔗農事件,並結合當代資源進行反思與導覽路線設計。
Thumbnail
2024年12月12日午後,我們來到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進行放映及映後座談,很榮幸在集資期間獲得雄本老屋的支持贊助,也才有了這一場次的放映契機。本篇收錄當日參與觀眾與講者之間的對談,就電影之外的面向進行延伸討論。
Thumbnail
這場講座很開心能夠《吾土》創作過程當中的兩位重要人物再次相聚,一位是飾演劇中主角馬水生的王靖惇老師,另一位則是為劇中台語腔調把關的賴昭男老師。⁣在映後的交流裡,我們跟現場的朋友再次經歷了《吾土》製作的整個過程,交流在地方拍攝電影的資源投注,各方各面都存在著細緻的考量。
Thumbnail
旅人小萌-avatar-img
2024/12/29
謝謝您的分享❤️
蔗青文化工作室-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1/02
旅人小萌 感謝您的留言,希望能讓這些經驗擴散出去~
「聽聞的甘蔗往事」課程由二林高中師生共同規劃,期望透過五分車糖業鐵路改建的自行車道,引領學生認識二林的在地歷史與文化。課程以實地探索為主要方法,以二林蔗農事件及糖業發展為主題,建構了解地方歷史與其對當地經濟、社會的框架。
Thumbnail
洪醒夫作為一個文學家,取材始終來自於對社會的觀察,留下了時代的記憶,在他的許多作品當中,很難區分哪些是他的親身經歷,或是為角色所虛構的情節,又或者他在書寫的同時,並不刻意將兩者明確區分,把這樣的真實保留,描繪出社會真實。
Thumbnail
「微臺語」作為「二林譜系列課程」其中一個課程的嘗試,將學生的語言學習與文化環境反思緊密結合。這門課程旨在鼓勵學生開口說臺語,並從實際的語言使用經驗中,引導他們重新審視語言與個人、家庭、甚至社會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A4紙-avatar-img
2024/12/11
讓學生自然的在生活使用台語,增加與家人互動,很棒!
蔗青文化工作室-avatar-img
發文者
2024/12/16
A4紙 感謝您的回饋,確實語言是需要有生活情境的,期待能因此也串聯起家庭成員之間的記憶!
「聽!鄉音」的課程核心,是透過聲音這一常被忽視的感官,引導學生觀察與記錄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課程設計打破前一階段以視覺為主的田野踏查形式,讓學生不再局限於圖像和文字,轉而關注聲音,並進一步理解其背後的文化意涵。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