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解茫

含有「青春解茫」共 15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探討教育的真正目的,並非追求所謂的成功,而是提升生活智慧,避免被社會的陷阱所矇蔽。文章從SEO的演變談到AI時代人們對資訊的需求,反思現今教育體制下,人們容易被渲染的成功觀念所迷惑,忽略了生活中的真實與快樂。
Thumbnail
Claydee-avatar-img
2025/08/12
最近在讀《與生活和好》,也有提到教育的意義呢。印象中的大意是,我們太注重技藝(自動選字一直跳「記憶」,也對吧)忽略了心靈和讓小孩自由地「長成自己」的部分。
予晞🌸-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8/16
Claydee 哈 感覺我們的生活軌跡有些類似 會接收到相似的訊息!
在忙碌與低潮中穿梭,學習悲傷與生命的意義,並反思城市規劃與人本價值。
Thumbnail
Claydee-avatar-img
2025/08/05
很有深度的生命反思🙏
我依然還是不怎麼喜歡小說,依然還是喜歡散文、還是喜歡報導文學。過去我都搞不清楚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小說,因為我覺得小說很「無聊」,但很多人都會用「精彩」來評價小說、推薦小說,這對我來說內心也產生了一些矛盾感。
Thumbnail
很喜歡魯豫主持的podcast節目「岩中花述」,最新一集<S7E9魯豫對話小帕|要走多久路,才能成為一個女人,答案在風中飄蕩>。 聽得很扎心,或許是因為太貼近自我的心情了吧。其中有一句話說道:「我覺得厭女是最自我撕裂的一部分」。 很經常地在想,女性到底要如何長出自己的力量?婚姻是女性人生很重要
Claydee-avatar-img
2025/06/24
「我們終將會用我們身為女性身份的視角來看這個世界」,喜歡這句話,就我的個人經驗來說,是真的哦:)
探討內心掙扎與決策的過程,以及如何透過自我覺察、尋求幫助與積極行動來克服困境。文章提及AI工具的應用、人際互動經驗、自我肯定的缺乏以及對自由潛水的熱愛,最後點出作者渴望藉由旅行來釋放壓力與找到自我。
Thumbnail
Claydee-avatar-img
2025/05/22
我是喝竹筍湯吃到薑😭為什麼要把長得像但味道完全不一樣的東西放在一起⋯⋯ 哭泣蠻舒服的喔,釋放&重整一下:)
予晞🌸-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5/23
Claydee 薑絲我很愛,但是切得像竹筍的薑……。真的~~~這幾天覺得舒服多了,放下沉重包袱的感覺,釋放~
本文探討做生意的趣味性、人際關係與信任的重要性、以及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做生意的心得,並藉由影集《艾蜜莉在巴黎》帶出 work-life balance 的議題,最後表達想逃離臺灣的想法。
突然覺得努力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因為成就自己是有限的,成就他人才有機會創造無限。可是當自身的能力不足以讓他人信服,也就不存在成就他人,所以在這之前,還是必須先自我成就。 努力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要努力?外在壓力的促使是其一,但是長期的驅動力呢?心裡的能量與使命要開啟,要趕快想辦法解套轉動。才不會被
Argus-avatar-img
2025/04/14
慢活? 可以啊,只要知足,接受自己被從現有的位置拉下去,待在自己能力的次一階位置就好。 但人不都想要更好😏
予晞🌸-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4/27
Argus 最好的話當一個沙發馬鈴薯@@讚
本文探討分享的本質與意義,並藉由觀察社會現象、個人經驗和影集《誰來晚餐》的案例,反思現代人對於物質與生活價值的追求。文章點出注意力經濟的時代背景下,分享行為背後的權力關係和自我塑造,並提出對簡樸生活及放下執唸的省思。
Thumbnail
Claydee-avatar-img
2025/04/02
很喜歡你的反思,謝謝分享!
予晞🌸-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4/02
Claydee 愚人節快樂,哈😆🫶🏽
這篇文章探討了臺灣年輕人在職場上面臨的困境與價值觀轉變,以及如何平衡個人理想與產業發展的需求。文章以自身經歷和觀察為例,分析了傳產的困境、勞工權益與公司發展之間的關係,並鼓勵年輕人積極尋找與自身職涯理念相符的工作,為產業發展貢獻力量,並在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
Thumbnail
Argus-avatar-img
2025/03/25
有賺錢的公司,才有能力選擇善良,是沒錯。 轉換到資方角色,實際擔負起支付的成本,優先思考員工能貢獻什麼,對勞基法的看法變化,思想上的轉變,是蠻有趣的。 不過我身為雇員,優先思考的還是公司能給予什麼,能為公司帶來多少價值只是談判的籌碼,就算共體時艱,也只是為了獲取經驗、技術,取得更好的籌碼後,談判出更好的待遇、成長機會。 公司給不起,小公司跳大公司,回頭反手挖走工作表現良好的前同事,角色的不同🤣
予晞🌸-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26
Argus 我蠻支持無條件基本收入的理念的。因為「補助」這件事所衍生出的相關成本也非常高,不管是人事費用的金錢成本,或者是大家耗費時間成本去申請跑流程。然後如果再加上為了領補助而做假資料,還要花精力去核實......。如果可以直接先解決大家的生存所需,是不是也就相對的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狗屁工作(大衛·格雷伯)」?而讓整體社會更正向的去發展?
文章探討成功背後的努力與幸運的關係,以及如何看待「鈍感力」。作者反思「鈍感力」並非解決內耗的良方,更重要的是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保有真切的感知與愛,並透過技能提升,打造獨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