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我們不敢做的決定在心中萌芽,又因理智把這些超出舒適圈的想法給硬生生吞回去。
就像國小時候在安親班點心時間吃到肥肉,一開始以為是竹筍很脆,咬了幾口發現不對勁,但當時的我非常清楚,只要一當我「承認」我正在吃的是肥肉,我一定吐爆。於是我一直安撫著自己,這是竹筍、這是竹筍、這就只是個竹筍,帶著這樣的念頭安撫著自己走到廁所,一看到馬桶,真的傾全力把胃都清空。
「念頭」很多時候才是影響決策與行為最關鍵的要素。我們的念頭可以欺騙我們,並促使我們產生行動。有種狀況是:有辦法意識到自己被困住、卡住、停頓的狀態,從而想要接受幫助的人,其實打從心底也會很願意幫助人。期待著有能力助人的那一天,期待著可以貢獻一點什麼的那一天。
從2023年開始,這兩年萌發出很多AI的應用工具,AI幫我們發散創意,讓創意落實成具體的方案,而最多的,我認為當屬重點整理的強大功能,不管是總結段落文章、總結一本書、還是總結一部youtube的演講影片。
可是,當我們開始習慣於閱讀「總結過後」的重點整理,是不是一種與思考脫節的開始?因為正是現在我所使用的白話文的文字、轉折語氣,還有思考的路徑陳述,才是思想最有價值的地方。
這半年因為做業務,所以見了很多人、說了很多話、聊了很多天。上週有一句這樣稱讚的話是:「你邏輯很好,你大學是讀什麼科系的?」一般時候聽到的稱讚,十有八九是場面話,那些江湖老妖們的話術真的都聽聽就好,千萬別走心入耳,但是當一個人願意了解你,也就是「你大學是讀什麼科系的?」他是真的想要了解是什麼構成了你?是什麼樣的學術環境養成了你?這時候的稱讚,實在剖具意義。快樂接收。
但我終究還是掙脫不了對肯定的匱乏。對於肯定的匱乏,總讓我儘管接收到的是稱讚,還是會一直向內問自己,問自己還有哪裡做的不好?
但其實我也不知道還有哪裡做不好、不知道哪裡做的是好。這樣對自我價值的認知混亂,很容易造成停滯不前,而我又討厭空轉的狀態。我無法接受自己沒有進步,我對沒有產能的自己會感到焦慮、甚至生氣。
我開始喜歡上游泳,喜歡上自由潛水這項被歸類為極限運動的運動。我喜歡在水裡憋氣的感覺,在好想呼吸、好想呼吸的最後一刻衝出水面。最基礎、最沒有目的性的活著:大口呼吸。
我很需要哭,我很需要眼淚劃過雙頰,我很需要感知悲傷,我很需要脆弱,需要所有臉部的五官緊皺在一起,卻也只敢把音樂開到最大聲,但還是不敢大聲哭泣,應該說連一聲都不敢吭。我很需要這些文字,讓想法變成現實並且讓自己看見,然後再一遍遍地閱讀,閱讀自己的無助、閱讀自己對自己的心疼,然後,就會好多了。
把單眼皮的眼睛給哭腫了,依然是單眼皮。
打開廚房的燈,拉開冷凍櫃的門,拿起一顆結冰的水,緩緩滑過眼皮還有眼袋。那遇熱溶解滑落的水珠,就當作是冰塊對我的安慰,他在心疼我吧。在有人比我脆弱的時候,我不會哭。
我還喜歡把書單加到購物車裡,儘管95%最後都會被我刪掉,但是每隔一陣子回頭檢視自己的需要,對我來說也是一種安慰。
很多時候,書的標題,就已經點破一切,也揭示了自己現下所遇到的課題。我會回頭瀏覽書單、看看那些書的標題、副標題,去盤點自己到底還需要什麼。
或許我只是需要離開這裡,去帛琉、宿霧、馬爾他、小琉球、北海岸,漂浮在真正的海裡,然後大口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