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七月都沒有寫日記,沒有留下文字記錄的日子裡,回憶起來只記得在忙碌中度過,卻也忘了具體到底在忙碌什麼。
印象深刻在七月份某兩週,月經週期期間,整個身體狀態、心智狀態又進入了低潮期。那種沒來由的沮喪,真的會很厭惡自己,那是一種,很想打起精神,但就是沒辦法,而隨著月經週期漸入尾聲,一切又慢慢好起來了,這個生活世界、精神世界,似乎又明亮了起來。女生真的是一種被月經操控的生物。
但也是因為女性在進入青春期之後,我們就開始與荷爾蒙對抗、保持平衡、學習和平共處與調適,女性相較於男性,更能夠對身體狀況、感知、情緒進行描述。我們透過月經與我們的身體保持著深刻的連結。七月底的時候,家族裡的一位妹妹在暑假短期打工的路上,遇上車禍,永遠離開了我們。靈堂的照片,她的笑容就如太麻里的海岸,波光粼粼,不是短暫的閃耀,而是深沉且深邃。
我們都在學習悲傷、學習道別、學習陪伴。學習百感交集的時候談笑風生,學習共感、學習同理、學習生命真正的意義,學習謙卑、學習慈悲。
隨著拈香讓思念傳達天際,學著向前看、往前走。把你少過的日子,用力的活下去。至少要覺得「人間值得」對吧。
在花蓮讀書的時候,印象很深有一堂微學分課,請到花蓮線警察局交通隊,從安全意識、預防、防禦,除了教條,也在校內擺角錐練習壓彎、實際上路操練,告訴我們如何在各種情況將傷害降到最低。東華校內獨家的「交通規則」搭配外環道的各種麵包(減速裝置的代稱),每年依然送走許多年輕生命。
「一條安全回家的路」不應只是花蓮的命題,它是所有城市設計該優先思考的核心價值。然而現實是,我們的城市規劃,往往從工業發展出發,追求快速、建設、效益最大化,甚至帶有一點魯莽。道路設計的優先順序,總是傾向汽車與土地成本的最大利用,而不是人。
過去一年因業務工作的關係,我走訪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公司,見證到臺灣工業的強韌與基礎扎實,令人敬佩。然而我們的「文化基礎」呢?有多少城市,曾經真正站在用路人的角度,去思考腳踏車、老年人、孩子或身障者的日常需求與移動可能?
畢竟,我們有溝仔尾蓋成的香榭大道跟東大門,但花蓮王依然是王,可是同時也很難忽略,花蓮作為經濟意義上的偏鄉,他是老人家們的信仰;畢竟,我們有常常失火的古蹟,還有要搬遷就失火的工廠;畢竟,臺灣人生性喜好冒險,卻是拿消防員的命來賠。
人與制度之間的距離?
發展與安全如何共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