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的消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最近看到一位朋友再婚,有點詫異。詫異不是因為她重新走進婚姻,而是因為當初她離婚時——我是當年給她簽字的證人之一。

簽字前,我只問了她一個問題:「妳想清楚了?」。得到肯定的答案後,我即刻下筆。

如今,看到她再婚,我心中湧起複雜的情感:既有對舊時信念破碎的無奈,也有對新選擇的微妙期許。

在這浮躁而不斷變換的時代里,多數人都曾滿懷希望地認為,通過與另一人組成生命共同體,便能將個體的孤獨與脆弱轉化為堅實的依託。

可現實展示出人生的殘酷,有的人在婚姻中追求到短暫的溫存,卻終因種種壓力和無盡的責任而走向離散;有的人雖堅守彼此,卻始終無法逃脫那份無法填補的空虛。

那曾經熱切追求愛情的人,如今或許只剩下對過去理想的無奈嘆息。正如我所觀察到的,無論是走進婚姻殿堂的新人,還是最終選擇分道揚鑣的伴侶,他們都曾相信:只有聯結,才能讓自己閃耀;而當承諾與現實的裂痕不斷擴大時,意志便在悄然消逝。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在《意志與表象的世界》中指出,世界的根本驅動力是一種盲目的「意志」。

人的意志孕育出無休止的慾望,也帶來永恆的痛苦。我們對完美的追求永無止境,未得滿足時,痛苦便如影隨形;而當短暫滿足後,空虛又迅速襲來,彷彿生命只在這苦痛與無聊之間顛簸。

叔本華認為,只有否定這無邊的欲求,才能在一時中擺脫痛苦的束縛。然而,這樣的否定卻又使人陷入冰冷的禁欲狀態,讓我們在追求解脫的同時,也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情。

大概出於我對叔本華這一套理論的接受無能——否定欲求才能解脫——我轉向存在心理學的懷抱。存在心理學家羅洛・梅認為,意志既賦予人類無限可能,但同時也意味著必須承擔起選擇的後果。而否定欲求,表面上使人變得剛強,但卻使人拋棄了人的責任。

我們的每一次抉擇,都如同在狹窄的邊緣上跳舞,既能帶來嶄新的希望,也可能因一次失誤而陷入絕望。逃避責任只會讓人喪失方向,甚至在那自由的背後潛藏著令人窒息的孤獨和無力。正是這種既帶著光明又披著陰影的雙重面貌,讓人陷入了對自身意志的不斷質疑。

意志,這看似堅硬的內在力量,其實既是選擇和方向的象徵,又深受天賦和文化熏陶的影響。

我們的意志既可能是靈魂深處那火一般的熱忱,也可能因文化和環境的壓迫而變得脆弱無力。

有人在婚姻中始終執迷於理想的生命共同體,卻在現實的衝擊下選擇分離;有人則固守著那看似穩定的伴侶,儘管內心不斷在後悔,指責對方誘惑不斷,甚至自責自己的意志軟弱。

這種自我推諉,既是對自身責任的逃避,也是對理想與現實巨大落差的無奈接受。正如叔本華所言,意志既能創造,也能毀滅,而在痛苦與失望中,人們往往選擇讓意志軟弱,從而逃避承擔那沈重的責任。

對照當下的技術語境,人工智能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我們的生活。AI可以迅速提供答案,猶如一個巨大的數據庫,但它所呈現的僅是冰冷的數據處理結果,並不具備人類那種經過歲月錘鍊、飽含情感的自主意志。

AI的每一次「選擇」,不過是人類預設算法的冷酷執行;它無法體驗那種因苦難而生的真切渴望,也無法承擔因選擇而引發的道德責任。

當我們越來越依賴AI解決問題時,我們也許正逐步失去自己思考的機會,就像讓一個沒有溫度的渣男,替代了應當充滿責任與同情的伴侶。

從婚姻的角度來看,許多人曾經信誓旦旦地認為與伴侶的結合能讓彼此的生命昇華,然而當責任和壓力衝擊而來時,意志卻在無形中消磨殆盡。

逃避責任、拋棄意志的現象屢見不鮮。比如李威等藝人因逃避兵役而喪失了應有的責任,某些父母在面對育兒壓力時選擇了回避。在婚姻中,那些承諾與誓言往往在一次次的不忠與悔改中瓦解,成為人們推諉責任的藉口。

類似情況,既可以用叔本華對慾望與痛苦循環的描述來解釋,也可以從羅洛・梅對自由與責任的探討中尋得答案。人性固然有其軟弱的一面,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以此為藉口,逃避應當承擔的責任。

我想起剛拿了好幾個奧斯卡獎項的電影《阿諾拉》,《阿諾拉》為我們展現了這種意志的矛盾。女主角阿尼一開始燃起對愛情的美好憧憬,認為自己能夠通過犧牲和奉獻獲得真正的依靠;然而,隨著現實的殘酷逐漸浮現,她在一次次試圖用身體和情感補償自己的失落中,最終陷入了極度的迷茫與自責。

阿尼曾試圖用獻身的方式表達對愛的感激,卻在反復的拒絕與接納中,痛徹心扉地發現,原來自己一直依賴的只是那種虛幻的依附,而非真正的自我實現。

這一系列的抉擇和挫敗,不僅暴露了她對愛的盲目期待,更讓她意識到,自己內心那脆弱的意志正被現實無情地吞噬。

放棄生命本身也是一種對意志的行使,像是清末民初,王國維的悲劇自殺亦為意志消逝提供了一個深刻注腳。

王國維曾因理想的幻滅和文化身份的撕裂,最終選擇用極端的方式表達對現實的絕望。他的自殺,不僅是個人悲劇,更折射出一個時代在巨變中的無奈與徬徨。即使最堅強的人,也難免在生活的巨大重壓下感到力不從心,甚至走向自我毀滅的邊緣。

在現實中,無論是婚姻中的失敗與堅持,還是個體對自由與責任的不斷掙扎,都無不表明:我們的意志,既是推動生命前行的力量,也是隨時可能消逝的薄弱支撐。

教育工作者和家長若能幫助年輕人找到那份自尊和內在的力量,或許他們才能在這個液態社會中站穩腳跟。在面對諸多我們無法控制的變數時,我們需要的,不僅是一時的情感慰藉,更是那份由內而外、超越市場價格的尊嚴——一種真正的自我肯定。

或許,這正是我們不斷追問「你何以存在?」的意義所在。

當我們的意志在無盡的選擇與責任中逐漸消逝,我們便會感受到那份深深的失落與孤獨;而當我們試圖依賴AI或其他外在工具來填補這一空白時,終究會發現,那些工具永遠只是冰冷的數據,無法替代經過無數磨礪後的真切思考和責任擔當。

在這紛擾的時代中,我們每個人都在努力尋找一條能夠抵抗命運洪流的道路。

也許意志終究會消逝,也許我們無法完全掌控自己的人生,但至少,我們可以通過不斷反思與提問,在痛苦與失望中努力找尋那份內在的堅實。

正如蘇格拉底那句著名的提問:「你為何而活?」——「你何以存在」的另一種句式——在不斷的自我對話中,我們或許能逐步觸摸到那份超越世俗誘惑、充滿內在尊嚴的真我。


 


作者:高浩容。哲學博士,道禾實驗教育基金會兒童青少年哲學發展中心主任研究員、台灣哲學諮商學會(TPCA)監事。著有《小腦袋裝的大哲學》、《心靈馴獸師》等書。課程、講座或其他合作邀約,請來信studiomowen@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容我說
85會員
98內容數
哲學博士。結合哲學諮商與教育的實務經驗,以存在心理學視角,提供對於:自由、責任、命運、孤獨、存在感、價值感等人生課題的分析與覺察。
容我說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放不下的人,往往受困於某些心結,這些心結既使他們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影響更大的是,使他們無法活出自己,以致於一直活在一種自我消耗的痛苦之中。
Thumbnail
2025/04/28
放不下的人,往往受困於某些心結,這些心結既使他們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影響更大的是,使他們無法活出自己,以致於一直活在一種自我消耗的痛苦之中。
Thumbnail
2025/04/01
如果在清明節這個關於死亡的日子,我們能夠提醒自己生命中必須面對和學習的重要課題,那麼清明節的意義才能真正豐富起來。孩子理應得到大人的尊重,而欺騙絕非尊重。唯有幫助他們面對生命的真相,以適當的方式引導他們在死亡之前以自己的方式好好生活,這才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對生命的尊重。
Thumbnail
2025/04/01
如果在清明節這個關於死亡的日子,我們能夠提醒自己生命中必須面對和學習的重要課題,那麼清明節的意義才能真正豐富起來。孩子理應得到大人的尊重,而欺騙絕非尊重。唯有幫助他們面對生命的真相,以適當的方式引導他們在死亡之前以自己的方式好好生活,這才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對生命的尊重。
Thumbnail
2025/03/27
有些人口口聲聲說「我想要被理解」,實際上他想要的是「你照我說的做!」,到底真正的理解是什麼呢?
Thumbnail
2025/03/27
有些人口口聲聲說「我想要被理解」,實際上他想要的是「你照我說的做!」,到底真正的理解是什麼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失戀後的自我療癒心路歷程的文章。作者分享了她離開感情關係後所經歷的負面情緒,以及從失望和恐慌中尋找方法來自我療癒的過程。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失戀後的自我療癒心路歷程的文章。作者分享了她離開感情關係後所經歷的負面情緒,以及從失望和恐慌中尋找方法來自我療癒的過程。
Thumbnail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感到困惑與掙扎,尋找真心與依賴的平衡。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我們需要真心的朋友或家人的支持,但同時也需要學會獨立與自立。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在人際關係中的掙扎與尋找出口的心情。如果您也有類似的困惑,歡迎留言分享您的看法。
Thumbnail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感到困惑與掙扎,尋找真心與依賴的平衡。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我們需要真心的朋友或家人的支持,但同時也需要學會獨立與自立。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在人際關係中的掙扎與尋找出口的心情。如果您也有類似的困惑,歡迎留言分享您的看法。
Thumbnail
活在人世間,儘管不樂意,要想離群索居其實並不容易,然而對於人際關係,不管我們多麼努力經營、不論我們多麼眷戀,最終總是會停在生離或死別。 雖然我無法掌握一段關係時間的長短,但我可以做到的是放手之後,存菁去蕪,只把溫暖、感激留在回憶裡。
Thumbnail
活在人世間,儘管不樂意,要想離群索居其實並不容易,然而對於人際關係,不管我們多麼努力經營、不論我們多麼眷戀,最終總是會停在生離或死別。 雖然我無法掌握一段關係時間的長短,但我可以做到的是放手之後,存菁去蕪,只把溫暖、感激留在回憶裡。
Thumbnail
常說聚散分合都是緣,但緣深緣淺,來去之間總還是不可避免的留下或深或淺的印記,甚至傷痕。 想想,來到人世之初,除了無法選擇的親緣之外,我們就只是一條孤單的靈魂。隨著和世界互動的增加,不同的緣分與關係層層疊加,我們的生命添加了厚度,生活增染了顏色,孤單寂寞的時刻也越來越少。 但是,不可避免的,緣分有
Thumbnail
常說聚散分合都是緣,但緣深緣淺,來去之間總還是不可避免的留下或深或淺的印記,甚至傷痕。 想想,來到人世之初,除了無法選擇的親緣之外,我們就只是一條孤單的靈魂。隨著和世界互動的增加,不同的緣分與關係層層疊加,我們的生命添加了厚度,生活增染了顏色,孤單寂寞的時刻也越來越少。 但是,不可避免的,緣分有
Thumbnail
獨處時,面對自己的心,會不會感到孤寂呢?
Thumbnail
獨處時,面對自己的心,會不會感到孤寂呢?
Thumbnail
在這個繁忙的世界中,我們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位置。有時候,我們會感到孤單,有時候我們會尋求他人的認可。
Thumbnail
在這個繁忙的世界中,我們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位置。有時候,我們會感到孤單,有時候我們會尋求他人的認可。
Thumbnail
即便是對死亡比較豁達的那群人,大概也會希望在大限來臨時可以看見自己一生所愛的人都在眼前,在他們的愛及不捨中嚥下最後一口氣,而不希望在那個時刻到來時只有自己一個人面對,甚至是因為只有自己一個人沒人援助而被迫提早面對死亡。那實在是慘到不言可喻。
Thumbnail
即便是對死亡比較豁達的那群人,大概也會希望在大限來臨時可以看見自己一生所愛的人都在眼前,在他們的愛及不捨中嚥下最後一口氣,而不希望在那個時刻到來時只有自己一個人面對,甚至是因為只有自己一個人沒人援助而被迫提早面對死亡。那實在是慘到不言可喻。
Thumbnail
當失去一段關係時,我們可能會感到徬徨和孤獨。我們不必要急於捨棄那些過去的回憶,可以讓它們散落在那裡,慢慢學會接受自己的情感。時間會改變一切,讓我們換個方式收拾心情,就會感覺好一點了。
Thumbnail
當失去一段關係時,我們可能會感到徬徨和孤獨。我們不必要急於捨棄那些過去的回憶,可以讓它們散落在那裡,慢慢學會接受自己的情感。時間會改變一切,讓我們換個方式收拾心情,就會感覺好一點了。
Thumbnail
觀察到不少單身男女,他們身上總有著固執與難以溝通的倔強... 也有很重的自我保護與怕吃虧的反擊性格,而且如此執著性格,沒有一個有趣的靈魂,對這類型的人來說,好好的廣結善緣更是不太容易... 也許這種不服輸的個性,在職場上順風順水,但在情感上卻是極度匱乏... 在我們生命的旅途中,要
Thumbnail
觀察到不少單身男女,他們身上總有著固執與難以溝通的倔強... 也有很重的自我保護與怕吃虧的反擊性格,而且如此執著性格,沒有一個有趣的靈魂,對這類型的人來說,好好的廣結善緣更是不太容易... 也許這種不服輸的個性,在職場上順風順水,但在情感上卻是極度匱乏... 在我們生命的旅途中,要
Thumbnail
從來沒有「三歲定終身」這種話,人類是社會性動物,群體生活的意思代表在你的一生中還會遇見許許多多的人,也許沒有夠好的父母,但只要持續生活下去,總還是會遇到相知相惜的伙伴。人不會永遠孤單,最怕的是過去經驗限制了自己,固執相信自己沒有人喜歡,負面自我預言造就了孤單的結果...
Thumbnail
從來沒有「三歲定終身」這種話,人類是社會性動物,群體生活的意思代表在你的一生中還會遇見許許多多的人,也許沒有夠好的父母,但只要持續生活下去,總還是會遇到相知相惜的伙伴。人不會永遠孤單,最怕的是過去經驗限制了自己,固執相信自己沒有人喜歡,負面自我預言造就了孤單的結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