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我的2024兒童哲學授課體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2025的新學期就要開始了。

回顧這一學期的兒童哲學課程,我並不滿足於僅僅記錄發生了什麼,而是試圖從那些課堂互動與孩子們的反應中,提煉出我們教育實踐中的獨特體悟。

面對橫跨海峽兩岸,具有不同底蘊與氣息的城市,我努力將哲學思考融入孩子們的日常,試圖打破傳統知識灌輸的模式,讓每一堂課都成為他們認識自我、反思生活的契機。

這一年中,在課程設計上,我多次與其他科任老師通力合作,從語文、歷史到藝術等多元領域尋找契合點,設計出一系列跨科融合的活動。

這些活動不僅僅停留在傳遞知識的層面,更注重引發孩子們對於「生命」、「正義」、「自我」等議題的內心感受與思辨。

儘管課堂上有時充滿挑戰,但孩子們那份純真的提問與直率的反饋,始終讓我感受到教育的力量與希望。

然而,一年下來,實際執行上有哪些成果,又有哪些不足?有哪些進展,又有哪些停滯?我企盼通過分享這一年的教學心得,拋磚引玉,讓哲學教育與其他領域的教育人,共同思考我們在2025這一年,還能做點什麼,好為更多家長與孩子,提供有助家庭與個人發展的教育指南。

 

一、群像:孩子的哲思潛能

在這一年教學歷程中,就孩子們的課堂表現,尤其是孩子們的哲思特點,我有以下兩點觀察:

1. 孩子的思辨更純粹

孩子們面對抽象議題時,常能以最直接的方式提出疑問或看法。他們對於正義、死亡與自我等主題,既沒有成人那樣矯揉造作,也不會刻意迎合既定答案,這種純粹的求知慾與自我反省,正是未來思辨能力的重要基石。


2. 需要有人教導孩子學會梳理他们真摯的情感

當談及生活中的痛苦與困惑時,他們的語言中透露出直白的情感。這些感受不受社會規範的過多干擾,呈現出一種未經雕琢的真實。孩子們在課堂上對情感議題的反應,讓我深刻體會到:教育的價值不僅在於知識的傳授,更在於幫助他們正視內心,學會與自我對話。

 

二、獨到:兒童哲學教育的特點

經過一年課程執行下來,我發現與部分傳統教育相比,兒童哲學具有以下明顯優勢:

1. 更重視心靈與思想的培養

傳統教育往往強調知識的量化與考試成績,而兒童哲學則更注重孩子內在心靈的啟發。它讓孩子們學會質疑、反思與自我審視,培養出獨立思考與批判性判斷的能力。


2. 以哲學為核心,融合跨領域學習與多元體驗

我們通過設計跨科活動,將哲學與文學、歷史、藝術等內容有機結合,讓孩子們在真實情境中體驗和學習。這種方法不僅豐富了課堂內容,也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和實踐能力,讓知識更貼近生活。


3. 通過蘇格拉底對話法,促進孩子思考與交流

在課堂上,我們鼓勵孩子們進行角色扮演、小組討論與實地觀察,這種以對話為核心的教學方式,使他們在相互交流中,既學會理解他人,也能更好地認識自己。這種互動不僅提升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更在無形中培養了情感溝通的技巧。

 

三、對話:未來教育的挑戰與期許

在推動兒童哲學教育的過程中,我深感現行教育體系與家庭文化中存在一些難以跨越的障礙:

1. 過度重視考試與知識灌輸

現行教育體系常常將學生成績與分數視為唯一衡量標準,忽略了對孩子思辨能力與心靈發展的關注。家長們往往急於求成,難以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去探索與反思。

故當不少家長苦惱於孩子抑鬱、厭學等心理健康問題時,兒童哲學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跳出來呼喊:面對現代社會對於知識灌輸與效率的極端追求,我們需要倡導一種更注重心靈培養與個體成長的文化轉型。

這不僅是教育體制內部的改革,更需要整個社會對教育價值有一個全新的認識與期待。

 

2. 文化傳統與現代價值的衝突

傳統文化價值與現代生活方式常常存在矛盾。儘管現代社會講求個性與創新,但家長與學校在實際操作上仍難以脫離長久以來的模式。這種矛盾使得新型教育模式的推廣步履艱難。

對此,我以為一方面,我們當繼續推動兒童哲學與其他學科的深度融合,設計更多能夠貼近生活實境的學習活動。

未來計劃與本地文化機構、博物館等單位合作,打造結合地方特色的實境學習課程,讓孩子在接觸本土文化與歷史中,激發出更豐富的思辨能力。這也能降低文化衝突帶來的阻力。

此外,除了傳統的筆試與成績,應設計更具綜合性與動態性的評估方式,如作品展示、口頭報告及實踐活動的反饋等,以全面反映孩子的思考深度、情感表達與創造力。

當新方法、新模式的「有形成果」引領家長、孩子與社會更能見證孩子的潛能與個人特色的價值,自然能使他們放下顧慮。這需要兒童哲學教師帶著傾聽、接納與融合,而非高高在上的態度,方能更好的實現助人的教育目標。

 

3. 缺乏家庭與學校間的有效溝通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的脫節,導致孩子在校內外所接受的信息與價值觀存在偏差。家長對於兒童哲學這類新興教育理念了解有限,往往難以全力支持或配合學校的創新嘗試。

但這很正常,誰都不想讓孩子成為實驗品,學校跟家長在選擇教育方法時,會對陌生的教育方法有警覺,這是一種慎重的態度。

正因如此,既然兒童哲學教育工作者知道我們實踐的方法是有效的,那麼我們若能更加積極的與家長、校方溝通,與不同教育領域的教育工作者交流,這對兒童哲學的發展絕對利大於弊。

經過這一年例行的家長課,我深感家長有時比教師更渴求得知教育的新發展,同時他們也很注重第一手的體驗。

我认为,有必要建立定期的(更频繁的)家長座談與交流機制,讓家長能夠了解並參與兒童哲學教育的過程。通過分享孩子們在課堂上的點滴進步與創意思考,逐步改變家長對傳統教育模式的固有認知,促使家庭與學校形成教育合力。

 

結語

這一學期的兒童哲學教育實踐讓我看到了孩子們在探索自我、反思世界時所展現出的純真與勇氣,也暴露了現行教育體系中亟待改變的弊端。

未來,我們將繼續努力,推動跨科融合與實境學習,期盼在家庭與學校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樑,共同為孩子們營造一個更具啟發性、更多元化的成長環境。

在這個充滿變革與挑戰的時代,或許我們無法在短期內徹底改變教育現狀,但每一個小小的進步,都將成為孩子未來面對人生困境時的寶貴資產。

我的期許很簡單,讓每一位孩子都能在這條充滿哲思與創造的道路上,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與方向。就像我說過很多次的:兒童哲學不是為了讓孩子成為哲學家,而是讓他們成為他們自己。



作者:高浩容。哲學博士,道禾實驗教育基金會兒童青少年哲學發展中心主任研究員、台灣哲學諮商學會(TPCA)監事。著有《小腦袋裝的大哲學》、《心靈馴獸師》等書。課程、講座或其他合作邀約,請來信studiomowen@gmail.com。  


avatar-img
85會員
92內容數
哲學博士。結合哲學諮商與教育的實務經驗,以存在心理學視角,提供對於:自由、責任、命運、孤獨、存在感、價值感等人生課題的分析與覺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容我說 的其他內容
想想看,我們為什麼要讓孩子上學?難道只是為了讓他們考高分、上名校、找好工作嗎?如果是這樣,那我們的教育就太狹隘了,也難怪孩子們會厭學。 教育的真正目的,應該是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對此,德國有一種教育方法稱為「耶拿教育」,當中有些精髓值得我們借鑑。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少數精英,而是幫助每一個學生釋放潛能,改善生活,成為獨立自主、有自己想法的人,並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 教育不是選擇,而是給予;不是排斥,而是包容;不是限制,而是釋放潛能。 真正的教育,不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而是讓每一個普通的孩子都能成為自己生命中的主角。
或許,我們可以將廢棄的幼兒園重新改造,讓它煥發新的生機。不僅是修繕建築,更要喚醒人們內心深處的那份童真和希望。讓它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樑,成為治癒「空心化」的一劑良藥,讓這個曾經充滿歡笑的地方重新成為兒童成長的樂園。就像小林老師為巴學園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樣,我們也可以為這個廢棄的幼兒園帶來新的希望。
有些孩子,他們沒有辦法好好待在教室里,沒有辦法當某些大人眼中的乖孩子。排除掉那些因為先天因素,他們往往是因為缺乏安全感,不知道該怎麼融入這個環境所造成的結果。他們不是蟲子也不是野獸,他們只是需要重新建立起安全感。
善待孩子,就是變相的在善待自己
培養孩子哲思,並不是要孩子背誦哲學家講的話,或是拿它來考試。而是首先能讓孩子養好對哲學的「胃口」,培養他閱讀相關書籍的意願,進而讓孩子在閱讀中隨著書本的內容展開對於萬事萬物的哲學思考,逐步啓發他的人生智慧,使他成為自己人生問題的解答大師。
想想看,我們為什麼要讓孩子上學?難道只是為了讓他們考高分、上名校、找好工作嗎?如果是這樣,那我們的教育就太狹隘了,也難怪孩子們會厭學。 教育的真正目的,應該是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對此,德國有一種教育方法稱為「耶拿教育」,當中有些精髓值得我們借鑑。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少數精英,而是幫助每一個學生釋放潛能,改善生活,成為獨立自主、有自己想法的人,並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 教育不是選擇,而是給予;不是排斥,而是包容;不是限制,而是釋放潛能。 真正的教育,不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而是讓每一個普通的孩子都能成為自己生命中的主角。
或許,我們可以將廢棄的幼兒園重新改造,讓它煥發新的生機。不僅是修繕建築,更要喚醒人們內心深處的那份童真和希望。讓它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樑,成為治癒「空心化」的一劑良藥,讓這個曾經充滿歡笑的地方重新成為兒童成長的樂園。就像小林老師為巴學園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樣,我們也可以為這個廢棄的幼兒園帶來新的希望。
有些孩子,他們沒有辦法好好待在教室里,沒有辦法當某些大人眼中的乖孩子。排除掉那些因為先天因素,他們往往是因為缺乏安全感,不知道該怎麼融入這個環境所造成的結果。他們不是蟲子也不是野獸,他們只是需要重新建立起安全感。
善待孩子,就是變相的在善待自己
培養孩子哲思,並不是要孩子背誦哲學家講的話,或是拿它來考試。而是首先能讓孩子養好對哲學的「胃口」,培養他閱讀相關書籍的意願,進而讓孩子在閱讀中隨著書本的內容展開對於萬事萬物的哲學思考,逐步啓發他的人生智慧,使他成為自己人生問題的解答大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確保孩子保持成長、保持進步,是實人老師的工作之一,唯有透過不斷的提醒、確認、對話,才能漸漸將這股積極學習的文化深植在孩子的心中。
Thumbnail
早上參加弘毓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家長聯誼會 看見孩子的優點 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成長課程> 感謝社工們用心安排 🙏 感謝老師用心的分享 ❣️ 過程也有收到老師準備的講義和小卡 💌 而在彼此交流的時候也有慢慢收穫 可以感受到每位家長 都是很盡心盡力的維持親子關係 包含在
在帶領自己的孩子跟眾多學生的經驗中,我發現對孩子來說,探索這個世界的多姿多彩的各項事物就是他們認識世界方法也是認識自己的方法!
Thumbnail
觀察孩子的狀態,並適時給出的給出引導,我想是教育工作最重要的項目之一。但孩子的狀態百百種,要怎麼觀察?又要怎麼引導?這是我現在在實人學習目標。今天的食農課與寫作課,讓我看到兩個老師,多種的觀察與出面引導,讓我習得其中幾分功夫,期望自己,在未來的教育路上,能成為一位優良的觀察者與引導者。
Thumbnail
在教養孩子的挑戰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或許面對他人評論時會有困惑,但只要我們確信自己的教養對孩子有正向影響,日後不會後悔,之於自己與孩子就是最好的方式。
Thumbnail
培養孩子哲思,並不是要孩子背誦哲學家講的話,或是拿它來考試。而是首先能讓孩子養好對哲學的「胃口」,培養他閱讀相關書籍的意願,進而讓孩子在閱讀中隨著書本的內容展開對於萬事萬物的哲學思考,逐步啓發他的人生智慧,使他成為自己人生問題的解答大師。
Thumbnail
我們對於孩子教育的底線是快樂,目標是幸福,過程是與自己同在,最終更好地成為自己。
Thumbnail
在此分享平時常對兒說的話及分享育兒經驗。當自己有能量時,我相信陪伴孩子學習時,會更有自信!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確保孩子保持成長、保持進步,是實人老師的工作之一,唯有透過不斷的提醒、確認、對話,才能漸漸將這股積極學習的文化深植在孩子的心中。
Thumbnail
早上參加弘毓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家長聯誼會 看見孩子的優點 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成長課程> 感謝社工們用心安排 🙏 感謝老師用心的分享 ❣️ 過程也有收到老師準備的講義和小卡 💌 而在彼此交流的時候也有慢慢收穫 可以感受到每位家長 都是很盡心盡力的維持親子關係 包含在
在帶領自己的孩子跟眾多學生的經驗中,我發現對孩子來說,探索這個世界的多姿多彩的各項事物就是他們認識世界方法也是認識自己的方法!
Thumbnail
觀察孩子的狀態,並適時給出的給出引導,我想是教育工作最重要的項目之一。但孩子的狀態百百種,要怎麼觀察?又要怎麼引導?這是我現在在實人學習目標。今天的食農課與寫作課,讓我看到兩個老師,多種的觀察與出面引導,讓我習得其中幾分功夫,期望自己,在未來的教育路上,能成為一位優良的觀察者與引導者。
Thumbnail
在教養孩子的挑戰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或許面對他人評論時會有困惑,但只要我們確信自己的教養對孩子有正向影響,日後不會後悔,之於自己與孩子就是最好的方式。
Thumbnail
培養孩子哲思,並不是要孩子背誦哲學家講的話,或是拿它來考試。而是首先能讓孩子養好對哲學的「胃口」,培養他閱讀相關書籍的意願,進而讓孩子在閱讀中隨著書本的內容展開對於萬事萬物的哲學思考,逐步啓發他的人生智慧,使他成為自己人生問題的解答大師。
Thumbnail
我們對於孩子教育的底線是快樂,目標是幸福,過程是與自己同在,最終更好地成為自己。
Thumbnail
在此分享平時常對兒說的話及分享育兒經驗。當自己有能量時,我相信陪伴孩子學習時,會更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