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的新學期就要開始了。
回顧這一學期的兒童哲學課程,我並不滿足於僅僅記錄發生了什麼,而是試圖從那些課堂互動與孩子們的反應中,提煉出我們教育實踐中的獨特體悟。
面對橫跨海峽兩岸,具有不同底蘊與氣息的城市,我努力將哲學思考融入孩子們的日常,試圖打破傳統知識灌輸的模式,讓每一堂課都成為他們認識自我、反思生活的契機。
這一年中,在課程設計上,我多次與其他科任老師通力合作,從語文、歷史到藝術等多元領域尋找契合點,設計出一系列跨科融合的活動。
這些活動不僅僅停留在傳遞知識的層面,更注重引發孩子們對於「生命」、「正義」、「自我」等議題的內心感受與思辨。
儘管課堂上有時充滿挑戰,但孩子們那份純真的提問與直率的反饋,始終讓我感受到教育的力量與希望。
然而,一年下來,實際執行上有哪些成果,又有哪些不足?有哪些進展,又有哪些停滯?我企盼通過分享這一年的教學心得,拋磚引玉,讓哲學教育與其他領域的教育人,共同思考我們在2025這一年,還能做點什麼,好為更多家長與孩子,提供有助家庭與個人發展的教育指南。
在這一年教學歷程中,就孩子們的課堂表現,尤其是孩子們的哲思特點,我有以下兩點觀察:
1. 孩子的思辨更純粹
孩子們面對抽象議題時,常能以最直接的方式提出疑問或看法。他們對於正義、死亡與自我等主題,既沒有成人那樣矯揉造作,也不會刻意迎合既定答案,這種純粹的求知慾與自我反省,正是未來思辨能力的重要基石。
2. 需要有人教導孩子學會梳理他们真摯的情感
當談及生活中的痛苦與困惑時,他們的語言中透露出直白的情感。這些感受不受社會規範的過多干擾,呈現出一種未經雕琢的真實。孩子們在課堂上對情感議題的反應,讓我深刻體會到:教育的價值不僅在於知識的傳授,更在於幫助他們正視內心,學會與自我對話。
經過一年課程執行下來,我發現與部分傳統教育相比,兒童哲學具有以下明顯優勢:
1. 更重視心靈與思想的培養
傳統教育往往強調知識的量化與考試成績,而兒童哲學則更注重孩子內在心靈的啟發。它讓孩子們學會質疑、反思與自我審視,培養出獨立思考與批判性判斷的能力。
2. 以哲學為核心,融合跨領域學習與多元體驗
我們通過設計跨科活動,將哲學與文學、歷史、藝術等內容有機結合,讓孩子們在真實情境中體驗和學習。這種方法不僅豐富了課堂內容,也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和實踐能力,讓知識更貼近生活。
3. 通過蘇格拉底對話法,促進孩子思考與交流
在課堂上,我們鼓勵孩子們進行角色扮演、小組討論與實地觀察,這種以對話為核心的教學方式,使他們在相互交流中,既學會理解他人,也能更好地認識自己。這種互動不僅提升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更在無形中培養了情感溝通的技巧。
在推動兒童哲學教育的過程中,我深感現行教育體系與家庭文化中存在一些難以跨越的障礙:
1. 過度重視考試與知識灌輸
現行教育體系常常將學生成績與分數視為唯一衡量標準,忽略了對孩子思辨能力與心靈發展的關注。家長們往往急於求成,難以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去探索與反思。
故當不少家長苦惱於孩子抑鬱、厭學等心理健康問題時,兒童哲學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跳出來呼喊:面對現代社會對於知識灌輸與效率的極端追求,我們需要倡導一種更注重心靈培養與個體成長的文化轉型。
這不僅是教育體制內部的改革,更需要整個社會對教育價值有一個全新的認識與期待。
2. 文化傳統與現代價值的衝突
傳統文化價值與現代生活方式常常存在矛盾。儘管現代社會講求個性與創新,但家長與學校在實際操作上仍難以脫離長久以來的模式。這種矛盾使得新型教育模式的推廣步履艱難。
對此,我以為一方面,我們當繼續推動兒童哲學與其他學科的深度融合,設計更多能夠貼近生活實境的學習活動。
未來計劃與本地文化機構、博物館等單位合作,打造結合地方特色的實境學習課程,讓孩子在接觸本土文化與歷史中,激發出更豐富的思辨能力。這也能降低文化衝突帶來的阻力。
此外,除了傳統的筆試與成績,應設計更具綜合性與動態性的評估方式,如作品展示、口頭報告及實踐活動的反饋等,以全面反映孩子的思考深度、情感表達與創造力。
當新方法、新模式的「有形成果」引領家長、孩子與社會更能見證孩子的潛能與個人特色的價值,自然能使他們放下顧慮。這需要兒童哲學教師帶著傾聽、接納與融合,而非高高在上的態度,方能更好的實現助人的教育目標。
3. 缺乏家庭與學校間的有效溝通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的脫節,導致孩子在校內外所接受的信息與價值觀存在偏差。家長對於兒童哲學這類新興教育理念了解有限,往往難以全力支持或配合學校的創新嘗試。
但這很正常,誰都不想讓孩子成為實驗品,學校跟家長在選擇教育方法時,會對陌生的教育方法有警覺,這是一種慎重的態度。
正因如此,既然兒童哲學教育工作者知道我們實踐的方法是有效的,那麼我們若能更加積極的與家長、校方溝通,與不同教育領域的教育工作者交流,這對兒童哲學的發展絕對利大於弊。
經過這一年例行的家長課,我深感家長有時比教師更渴求得知教育的新發展,同時他們也很注重第一手的體驗。
我认为,有必要建立定期的(更频繁的)家長座談與交流機制,讓家長能夠了解並參與兒童哲學教育的過程。通過分享孩子們在課堂上的點滴進步與創意思考,逐步改變家長對傳統教育模式的固有認知,促使家庭與學校形成教育合力。
這一學期的兒童哲學教育實踐讓我看到了孩子們在探索自我、反思世界時所展現出的純真與勇氣,也暴露了現行教育體系中亟待改變的弊端。
未來,我們將繼續努力,推動跨科融合與實境學習,期盼在家庭與學校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樑,共同為孩子們營造一個更具啟發性、更多元化的成長環境。
在這個充滿變革與挑戰的時代,或許我們無法在短期內徹底改變教育現狀,但每一個小小的進步,都將成為孩子未來面對人生困境時的寶貴資產。
我的期許很簡單,讓每一位孩子都能在這條充滿哲思與創造的道路上,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與方向。就像我說過很多次的:兒童哲學不是為了讓孩子成為哲學家,而是讓他們成為他們自己。
作者:高浩容。哲學博士,道禾實驗教育基金會兒童青少年哲學發展中心主任研究員、台灣哲學諮商學會(TPCA)監事。著有《小腦袋裝的大哲學》、《心靈馴獸師》等書。課程、講座或其他合作邀約,請來信studiomowe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