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看父母】逆向親子關係觀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父母在等孩子的一句感謝,而孩子在等父母的一句道歉。

十六歲時,我第一次坐在父母面前,理性的討論他們教養我的方式。
我是第一次當小孩,而他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我們都會犯錯,都會讓對方失望或不滿意。

父母真的是過來人嗎?

即便是小我一屆的學弟妹,與我使用的課綱和學制就完全不同,聽了好幾次都沒有明白 108 課綱底下的分組、選課制度。那麽和我距離 20 多年的父母,又如何理解我的學生時代呢?

現代科技日新月異,如今出生的孩子都是智慧型產品的原住民,許多孩子比起幼稚園老師,更早接觸的是 Youtube 或抖音等創作者的言論。即便是與我的童年相比都大相徑庭,那麽和我距離 20 多年的父母又會怎麼理解我的思考呢?

但父母的生命經驗就毫無價值嗎?

不是的。這邊僅是想強調父母和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時代與人生,在尊重父母生命經驗的同時,孩子獨一無二的人生也需要被尊重。

孩子為什麼不理解父母?

孩子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一如孩子不能理解父母。

人的生命中往往有許多遺憾,有的人怨嘆當年沒有學習才藝的機會,有的人怨嘆當年沒有發奮唸書⋯⋯所以有能力的父母提供了他們所遺憾的機會,希望孩子不要活在懊悔中,也因此出現了「你以後就會懂了。」這句每個孩子都嫌惡的經典名言。

後悔之所以存在,是因為經歷過、錯失過。然而擁有獨立生命的孩子並沒有經驗過這一切,也因此不理解、不後悔。而父母為了避免未來的他或她後悔,拚了命的想讓孩子接受。

不過誰又能確認孩子真的會後悔,
而後悔又是不好的嗎?

生命的價值不只在成功,也在遺憾。雖然父母有所遺憾,但有時父母的不遺憾反而會成為孩子的遺憾。

我認識了許多明星高中的人,除了會讀書之外也具備各種各樣的才華。有的人擅長電子電路,有的人擅長模型設計,各個都是令人讚嘆的技能。在我讚嘆聰明人的多才多藝時,有人這樣跟我說:

第一志願不是學霸的聚集地,而是人才的聚集地

學霸只是他們的附帶條件。有許多同學被要求讀好書才能做其他事,因此為了自己的興趣或專長,需要先做好附帶的條款。或許現在看來他們同時做好了兩件事,但值得思考的是,什麼才是他們更想要的生活呢?是盡心盡力做自己擅長且想做的事,還是只能在升學的夾縫中忙裡偷閒呢?

生命的歷程百百種,除了社會為大家鋪好的筆直道路,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經歷可以去實現。如果完全照著父母的安排與希望走,沒有一分一毫源自於孩子的自我抉擇,那麽未來當孩子過上自己不滿意的生活時,也只能埋怨父母給的道路,等著父母給自己一句道歉。

當然我只是個孩子,或許有許多需要討論跟改正的地方,
但我相信親子關係中最重要的便是理解和溝通,孩子其實很聰明、懂很多,
傾聽雙方最真誠的想法,才是真正愛對方、減少遺憾的選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斜槓爆肝賠錢貨|梟語的沙龍
7會員
27內容數
紀錄一些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雜思和手記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父母,又稱爸媽,也可能是好朋友;是拉拔、教導和教訓我們的重要角色,也是因為有他們的努力運動,才有了我們,我們彼此都參與了對方生命中的一段旅程。
Thumbnail
父母,又稱爸媽,也可能是好朋友;是拉拔、教導和教訓我們的重要角色,也是因為有他們的努力運動,才有了我們,我們彼此都參與了對方生命中的一段旅程。
Thumbnail
父母在等孩子的一句感謝,而孩子在等父母的一句道歉。 十六歲時,我第一次坐在父母面前,理性的討論他們教養我的方式。 我是第一次當小孩,而他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我們都會犯錯,都會讓對方失望或不滿意。
Thumbnail
父母在等孩子的一句感謝,而孩子在等父母的一句道歉。 十六歲時,我第一次坐在父母面前,理性的討論他們教養我的方式。 我是第一次當小孩,而他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我們都會犯錯,都會讓對方失望或不滿意。
Thumbnail
從小我就非常在意父母的感受,但可能他們並不了解我。
Thumbnail
從小我就非常在意父母的感受,但可能他們並不了解我。
Thumbnail
家庭、老公、孩子都是已婚朋友們之間聊不完的話題。跟好友麗滋聊到她女兒妞妞這幾天不吃飯的事,聊到後來,麗滋有感而發的說:「小孩是人生最難修的課題。」 我想到之前跟另一位好友聊到孩子的事時,最終的結論是「孩子,其實是父母學習的對象」,也有感而發起來回了麗滋:「小孩是我們當父母的老師!」
Thumbnail
家庭、老公、孩子都是已婚朋友們之間聊不完的話題。跟好友麗滋聊到她女兒妞妞這幾天不吃飯的事,聊到後來,麗滋有感而發的說:「小孩是人生最難修的課題。」 我想到之前跟另一位好友聊到孩子的事時,最終的結論是「孩子,其實是父母學習的對象」,也有感而發起來回了麗滋:「小孩是我們當父母的老師!」
Thumbnail
俗話:「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這句話,不曉得刻劃在多少人心中,以致變成了某些大人們的萬用擋箭牌。 慢慢地,孩子會越來越否定自己的存在:「我不在,是否對大人來說比較好?」 慢慢地,孩子會懷疑自己的存在:「我是不是不該活在這世上?」 於是,孩子開始不回應了;對於父母親的任何作為與情緒,都沒有感覺了。
Thumbnail
俗話:「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這句話,不曉得刻劃在多少人心中,以致變成了某些大人們的萬用擋箭牌。 慢慢地,孩子會越來越否定自己的存在:「我不在,是否對大人來說比較好?」 慢慢地,孩子會懷疑自己的存在:「我是不是不該活在這世上?」 於是,孩子開始不回應了;對於父母親的任何作為與情緒,都沒有感覺了。
Thumbnail
回想一件小時候,最不喜歡父母對自己做的事。 你覺得父母當時了解自己嗎?為甚麼? 當家長成為大人後,也會忘了自己曾是孩子。 為甚麼當初不喜歡父母對自己做的事,不知不覺會做回孩子身上? 在12至1月期間,我們到訪不同學校舉辦家長生命教育活動,以其中一間學校為例,分享當中的內容重點。 === ===
Thumbnail
回想一件小時候,最不喜歡父母對自己做的事。 你覺得父母當時了解自己嗎?為甚麼? 當家長成為大人後,也會忘了自己曾是孩子。 為甚麼當初不喜歡父母對自己做的事,不知不覺會做回孩子身上? 在12至1月期間,我們到訪不同學校舉辦家長生命教育活動,以其中一間學校為例,分享當中的內容重點。 === ===
Thumbnail
憲福年會 親子關係講座~ 作為台下的聽眾,我也自己整理一些心得,目的讓自己日後有所回溯 #其實我們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習如何當父母的 #父母如果真的要說自己有任務的話我想應該是陪伴與探索 #給予孩子成功的捷徑不如教面對失敗的韌性 #打開手心接受自己的焦慮 #小時候被理解,才能長大後了解自己
Thumbnail
憲福年會 親子關係講座~ 作為台下的聽眾,我也自己整理一些心得,目的讓自己日後有所回溯 #其實我們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習如何當父母的 #父母如果真的要說自己有任務的話我想應該是陪伴與探索 #給予孩子成功的捷徑不如教面對失敗的韌性 #打開手心接受自己的焦慮 #小時候被理解,才能長大後了解自己
Thumbnail
大家總是語帶寵溺的都說著在父母眼中孩子永遠是孩子,這樣難以撼動的關係似乎是人倫的恩賜,訴說著父母偉大地付出及包容,也確實父母拉拔我們逐漸成長辛苦了。而當日曆一頁頁被撕下,孩子逐漸長大成人,歲月公平地也在父母身上留下不少痕跡後,雖然父母對孩子的愛始終不曾改變,但為什麼孩子卻漸漸地像要被這些愛給溺死了呢
Thumbnail
大家總是語帶寵溺的都說著在父母眼中孩子永遠是孩子,這樣難以撼動的關係似乎是人倫的恩賜,訴說著父母偉大地付出及包容,也確實父母拉拔我們逐漸成長辛苦了。而當日曆一頁頁被撕下,孩子逐漸長大成人,歲月公平地也在父母身上留下不少痕跡後,雖然父母對孩子的愛始終不曾改變,但為什麼孩子卻漸漸地像要被這些愛給溺死了呢
Thumbnail
好遺憾,我們都好遺憾。 爸媽好遺憾: 「我們知道卻做不到,好遺憾我們明明是在付出愛,為什麼好像被攻擊成壞心父母?為什麼我的孩子沒辦法理解我的用心,孩子明明不懂,你又不教他,難道放著讓他受傷、出社會被淘汰?」 孩子好遺憾: 「為什麼我知道他們盡力在愛我了,但我卻開心不起來?為什麼我好像總是不合他
Thumbnail
好遺憾,我們都好遺憾。 爸媽好遺憾: 「我們知道卻做不到,好遺憾我們明明是在付出愛,為什麼好像被攻擊成壞心父母?為什麼我的孩子沒辦法理解我的用心,孩子明明不懂,你又不教他,難道放著讓他受傷、出社會被淘汰?」 孩子好遺憾: 「為什麼我知道他們盡力在愛我了,但我卻開心不起來?為什麼我好像總是不合他
Thumbnail
我們都應該花時間與自己好好的相處,好好的與自己成為朋友,因為唯有當理解了自己之後,才有辦法同理他人。
Thumbnail
我們都應該花時間與自己好好的相處,好好的與自己成為朋友,因為唯有當理解了自己之後,才有辦法同理他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