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與父母之間不是相欠債,是互相學習夥伴

2022/06/22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家庭、老公、孩子都是已婚朋友們之間聊不完的話題。跟好友麗滋聊到她女兒妞妞這幾天不吃飯的事,聊到後來,麗滋有感而發的說:「小孩是人生最難修的課題。」
我想到之前跟另一位好友聊到孩子的事時,最終的結論是「孩子,其實是父母學習的對象」,也有感而發起來回了麗滋:「小孩是我們當父母的老師!」

每個父母都是當父母之後,才開始學習怎麼當父母,這世上有沒有父母先修班?其實有的,就是我們的父母,但我們卻往往不自知。
每當我們與孩子的相處、應對出了問題,後悔了才會發覺自己複製了父母的行為,做出了我們當孩子的時候,暗自告訴自己:「我最討厭我的爸媽這樣了,我以後當爸媽的時候,絕對不要這樣。」的行為。
這世上有完全不犯錯的父母嗎?其實沒有的,每個父母都是做中錯,錯中學,一步步成為某種父母,不管是哪種父母,我們都無法面面俱到成自己完全接受、孩子全盤喜歡的父母。
孩子是父母的老師,所以我們不斷從與孩子的相處、教養過程學習與成長,但就像我們國小、國中、高中念書時一樣,我們總會有與老師對峙、唱反調的時候,不想承認也不想正視眼前的老師可以教授我們知識。
我們也可以選擇承認、接受自己可以也需要向眼前這位老師學習的事實,甚至是與他共同學習成長,畢竟教學教學,教中學,學中教,教學相長。
有人說父母與小孩之間是相欠債關係,我倒覺得兩者之間是共同修課的關係,我們應該靜下心來,好好面對看似不懂事的孩子與看似成熟懂事的大人,兩者之間是教學相長的關係。
在親子教養的關係與過程中,有時候,孩子是我們的授課導師,教會我們新的知識與經驗;有時候,我們是孩子的授課導師,分享我們犯過的錯或屬於我們的經驗之談。
更多時間,我們與孩子是學伴,是同組的專題、實驗夥伴,要彼此合作互補,完成作業、通過考試,修好這門課,拿到學分過關。
不論能否接受我所說的父母與子女間的教學相長的觀念,都可以試著靜下心來思考我們過往與孩子之間的各種相處模式、解決事情的方式。
倘若過往的方式無法順利解決問題,或同樣的問題在你們之間不斷輪迴上演,又或者是每次的解決方式,彼此總是傷痕累累,不妨轉個念,換個方式,再嘗試看看。
至少,當我們想起年少時,與老師的對峙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時,除了怒氣與破壞,並沒有其他獲得的過往時,再來面對眼前的「孩子老師」,應該可以比較靜下心來。
至少,當我們想起年少時,自以為與老師唱反調很帥氣,實則是拿自己的成長、前途賭氣時的悔不當初時,再來面對眼前的「孩子老師」,應該能相對把握學習機會。
從當父母開始,在孩子的不同階段總有擔心不完的事、吵不完的架、妥協不完的事情,父母與孩子是共伴一生的另一種人生伴侶,就算孩子大了、離家了、空巢期了、再也不往來相見了,都只是以不同的方式給對方不同的課題去學習。
我們可以選擇逃避,也可以選擇正面解題,未解的課題永遠在那邊等我們,解決的課題變成知識永遠跟隨著我們。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原型是由知名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概念,心理學家Caroline Myss據以延伸創造74種原型,並設計成一套精緻華麗的原型卡牌,應用在心理治療上。 原型牌,有人應用心理治療,有人把它當成塔羅牌,也有人把它做為人個探索的工具,不論如何應用,都可回歸於個人對於更瞭解自己的渴求,這個專題是與解讀74種原型與生活應用有關的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