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大大的抒發一下我對教育方面的User Experience(UX)的感想。以前我有從使用者的角度發表過一篇
UI/UX之死,直到今天我從一個外人的角度還是對設計有各種意見(誤解),最近透過Coursera更是有全新的體悟。
故事是我終於把賓州大學開的
Healthcare Law Specialization上完了,給自己癡漢般的毅力拍拍手。其中最後一堂
Comparative Health System實在是有夠辛苦,一方面是我真的對比較美國英國德國巴西中國的醫療系統沒有興趣,加上這堂課有我討厭的三元素:毫無生氣的講師,我一點興趣都沒有的內容,無聊的投影片。老師講一堆方法論,透過 “WHO Healthcare Building Blocks” 這種正常人類不會有興趣的東西用最“平”的語調講出:
Life expectancy as you may imagine is measur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average number of years that a person at a given age can be expected to live.這種一個一個的名詞解釋轟炸,就會讓人懷疑人生。至於你問我為什麼不喜歡還要硬上?哀~人生就是不斷的強迫自己啊!我就犯賤知識恐慌想把腦袋堆得跟
高嘉瑜的房間一樣啊!這種搜集證照的狀態正是一個已經社交溺水宅男的隱性呼救!
不怎麼討喜的老師+不怎麼討喜內容+不怎麼討喜的圖表
簡單的分段就能大幅提升學習效率
不過我想要討論的是:我為什麼上得完?由於我是一個從小就被診斷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的中二生,要我每堂課40–50分鐘坐在座位上都有難度,我自認一堂課下來能聽老師講個15分鐘就已經很不錯了,剩下的時間我通常都在自己跟自己玩或做別的事。但是我不是唯一一個注意力只有15分鐘的兒童,所以一般老師一節課處理庶務花個10分鐘,講講廢話以後又要再花時間抓回學生注意力,所以其實真正“教學”的時間也沒有多少。而線上教學就抓住了一般人注意力潰散的時間,把每個教學小段落拆開成不同的影片,並且確保每個影片長度最多不會超過15分鐘。學生自由學習時每個影片中間就可以上個廁所走一走或是拿出手機來滑一下也不是不行。理想上來說,傳統教室50分鐘休息10分鐘一個上午4堂課4個小時,透過網路學習的工具就可以拆解成每15分鐘休息一下下一個上午12堂課這種感覺。於是再怎麼討厭的課某種程度上就透過新的“使用者體驗”讓身為學生的我可以勉強上完,最後再透過隨堂小測驗確定一些重點有被理解。我的體會是:再怎麼討厭困難的東西透過“分段”就有效果卓越的成效。以Coursera來說,我用了大約3個月的時間完成了21張證照,也就只是每天花1–2個小時的youtube時間而已。這樣的效率是我以前無法想像的。
其實這樣的份量大概就像 ”一節課“ 甚至更少,被拆成5個影片讓人好下嚥
科技幫助學習分段
傳統課堂缺乏分段的工具所以最喜歡去補習班一次灌3個小時的數學課好像學了很多東西,實際上到最後學生與老師都一團混亂。我之前的文章:
學習如何學習中,學者從腦神經/認知行為/心理學的角度說明人類在學習的時候有分 Focus , Diffused 這兩種模式,指出透過“Chunking”來分段式學習,我們更能夠有效運用這兩種大腦模式去記憶或是理解知識內容。所以如果可以,我們可以透過蕃茄鐘等輔助工具,再加上Coursera分段好的內容,很簡單的就可以規劃出這20分鐘的學習目標是什麼。仔細研究這種分段式的線上學習後發現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比如說台灣的PagamO也很致力在把教學內容分段放到不同的“島嶼”與“任務”提高學習的遊戲性。
從我實際的學習體驗中,我認為分段學習是高效率的讀書方式,可以穩定的得到學習進度,也可以讓整個過程不會那麼枯燥,而考慮到現實成本,線上學習幾乎是唯一可以實踐的方式,我認為是適用大多數人提升學力的好方法。
完了完了本格要變成Coursera專欄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