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感情這件事:五種角色,在愛的學習中遇見心理學家》〈上〉│你有安靜聽你內心的聲音嗎?

2020/11/23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你走得很快,也很有效率,但是你可以告訴我,你要去哪裡嗎?」這是《感情這件事:五種角色,在愛的學習中遇見心理學家》中,陳永儀心理師問其中一位學霸江如芸的問題;近期多位大學生傷害自己的新聞,引發很多討論,江如芸的案例,或許能給學子們一些思考。
《感情這件事:五種角色,在愛的學習中遇見心理學家》是一本特別的書,作者特別,讀法也特別。
本書的作者是陳永儀老師,用關鍵字google「陳永儀」,會發現陳老師的資歷超精彩,除了是國內的中央大學、中原大學、台大的兼任教授、IC 之音竹科廣播《心理學不學》節目主持人、美國執業臨床心理醫師以外,她還曾是美國西點軍校第一位台灣籍的老師、紐約市緊急救護員、醫院關懷師,當過Uber司機、鎖匠,甚至今〈2020〉年還考取了街頭藝人執照,持吉他在街頭表演;這幾年流行「斜槓」,應該很少有人能斜槓的像她這般徹底。
不過,陳老師的斜槓,跟一般人的斜槓,動機很不一樣。一般人的斜槓,大多為的是能多賺一點錢,但陳老師的斜槓,有些只是因為好玩;比方說,她去開Uber,只是因為她喜歡開車,也對人有興趣,所以斜槓到Uber;她去當鎖匠,也只是因為她對開鎖有興趣,而且她母親跟她說過,學了什麼,就要在那一方面,至少把學費賺回來,所以真的進到鎖匠的行業去執業了一段時間。
我第一次認真知道陳永儀老師,是聽到中廣流行網《范瑞杰的異想世界》范先生與陳老師對談《感情這件事:五種角色,在愛的學習中遇見心理學家》,分析書中一位未婚男性心理師,愛上已婚媽媽的個案;陳老師除了口吻專業理性之外,還帶有溫度,感覺是個很可以放心信賴託付的專業心理師,我因此在網路上搜尋相關的資料,才發現,原來在聽到這集廣播節目之前,我已經看過她的TED演講,〈沒有「負面能量」是好事嗎?〉,在我寫此文時,這則演講在youtube的點閱率已超過180萬;之後我又點閱了知名主播方念華的《看板人物》對陳老師的專訪,讓我對陳老師更加的佩服,我在她身上看到一種沒有框架以及不給自己設限的自由,這是我很羨慕,也是我目前還做不到的。
追劇式讀書
對《感情這件事:五種角色,在愛的學習中遇見心理學家》書名的第一個直觀,我以為是在講情侶之間的感情,但其實這本書的重點是「關係」,戀人關係、夫妻關係、親子關係,還有與自己的關係。
本書在進入正文前是「使用說明書」,這本書有兩種讀法,第一種是讓讀者以「假若我就是臨床看診的Dr.Chen〈陳永儀心理師〉」的視角,一天一個案例,周一到周五共有五個案例,每周同一時間複診;建議每天讀一個案例一次的諮商:星期一是為情所苦的David,星期二是不知道自己以後要幹嘛的學霸江如芸,星期三是小莉與浩威的婚姻諮商;另外兩個案例是家庭治療的妹妹Amy,以及陷溺在喪母之痛裡的江恩婕;以後各周再在同樣的時間追蹤該名案例的後續狀況。
但就像追劇一樣,看到這集結束,會心癢難搔的超級想看下一集,尤其是當故事內容很精彩時,要忍到下周再追蹤,難度何等高啊!讀本書也有這樣的感覺,看著Dr.Chen做完這次諮商之後,會很好奇「然後呢?」;還好有貼心的編輯,在每個案例當次療程結束那頁,提示讀者,該名案例下次諮商的頁數。我就是這種忍不住一直追下去的讀者,在閱讀這本書時,我都直接依照書裡標示的頁數,一次把那個案例全部看完。

在書裡,我最有感覺有兩個案例——學霸江如芸以及小莉與浩威的婚姻諮商。近期多位大學生自殺的事情,引起很多討論,這本書裡寫到的案例江如芸或許可以給學子們參考。
江如芸念的大學跟研究所都是頂尖學校,取得碩士學位後就拿到了會計師執照,就診當時在念會計系博士班;如芸一直非常非常的努力,她的努力也確實得到了正向的成果,但後來,如芸卻忽然發現,她不知道為何要念博士;茫然中,她打算跟交往中的博士班同學Daniel結婚,理由是Daniel很愛她,還有另一個,或許是更重要的原因:她的好朋友們,最近這幾年都結婚了。
在這個案例裡,Dr.Chen問如芸的其中兩個問題,讓我非常有感覺。
Q1:你走得很快,也很有效率,但是你可以告訴我,你要去哪裡嗎?
Q2:那些被安排好的人生,是你想要的嗎?
你走得很快,也很有效率,但是你可以告訴我,你要去哪裡嗎?
這兩個問句,讓我想起了我四十歲以前的人生。我從小就是一個非常聽話乖巧但又很不顯眼的人,很少有自己的想法,絕大部分時候,大人的想法就是我的想法,大人的價值觀就是我的價值觀。
我父母沒有受過很高的教育,小時候家裡的經濟狀況不是很好,父母克勤克儉持家,我們的價值觀也很自然的,以實用為導向:要好好努力用功讀書,以後才能輕鬆賺錢;選科系的時候,當然是要選擇有前景的,而所謂的「前景」就是「錢景」;從小到大,少有人問過我,我喜歡什麼,我對什麼有興趣。
大學畢業之後沒多久,我就進入知名外資金融集團工作,擔任海外基金研究員,第一次在公司跟總經理開會時,我心裡很清楚有個聲音,非常狂傲的聲音,「我以後要坐〈總經理〉那個位置」,那一年我二十出頭;我積極努力的用實際的行動,來實踐我的野心;非常幸運的,也遇到幾位很棒的主管,用他們的遠見跟愛心在帶領我,所以有幾年的時間,我的頭銜跟薪水上升得非常快,我當時還很自豪,我才幾歲就已經抵達了某個還不錯的職場階段。
當時沒想很多,拼命的衝衝衝,中年後,我才理解,人生路上,走的快不見得比較好,重點是,要能走得長久;要能走得長久,關鍵的要素,就是你的方向對不對?你走的這條路,是你真心想要的嗎?你有足夠的動機跟熱情,可以長長久久的往某個方向一直走下去嗎?
後來,過勞的工作讓我的身體嚴重失衡,免疫系統大亂,跟著一起出狀況的,還有我的工作態度;其實,不論是身體還是心理狀態的改變,都不是一天兩天突然發生的;在一個行業久了,自然而然就會看到一些你不想看到的,與自己價值觀或信念相左的事情;看多了之後,茫然感愈來愈濃,濃到懷疑自己,這條路,真的是我要的嗎?但當時,我已經在這個圈子待了很多年,有很不錯的職銜、薪水與人脈,要放下這些,實在太難。
心不對的時候,所有的事情,就會漸漸跟著走鐘;我後來跌了一個大跤,很痛的一跤,但十幾年打下的底子不是假的,而且職場上,尤其在外資公司,只要操守〈Integrity〉沒問題,就不會傷到元氣;所以這個跤只是讓我皮肉痛一下而已,我馬上又繼續靈肉分離的待在這個產業一段時間,但我的心似乎一直都很疲憊,之後我結了婚決定離開職場,安靜休息一段時間,心累是很主要的原因之一。
那些被安排好的人生,是你想要的嗎?
相較於我的隨波逐流,我小學時代的閨密A就是一個很正向的例子,A從小就是那種每次考試都全校第一名的優秀學生;她非常熱愛寫作;小學五年級時就開始寫小說,到小學畢業時,已經完整寫了好幾部;她當時邀我一起寫,但我每次都是虎頭沒有尾,筆記本上寫了幾頁,就無以為繼。
我們國中有緣,繼續在升學班同班三年,她還是很難被超越的全校第一名;高中聯考後,我讀一個普通的公立高中,她念北一女,接著似乎也是很理所當然的念了台大的熱門科系;大學畢業後,我們一起在台北市租屋,A白天在貿易公司上班,晚上下班後都在寫小說,現在看起來,她應該也算是很早期的斜槓。
那段時間,貿易公司老闆很器重她,說以後要提拔她當公司的高層主管,她跟我分享這件事情時,冷冷的說,這是老闆想的,但不是她想要的。
我當時心裡很驚訝,老闆說要好好栽培你,以後要讓你當老闆以下的第一、二把交椅,那是多棒的事情,你怎麼會一點開心的情緒都沒有?
她沒有在貿易公司待很久,就開始專職寫作到現在,我們後來因為某些原因沒有再聯絡,今年聽同學說,她要買房子了,雖然這是預期中的事情,只是不知道何時會發生,但從小一路到現在,我真是很佩服她,佩服她可以一路靠著她的天賦跟興趣走了那麼久,更佩服她,從還小的時候,就那麼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方向,完全不受外界任何毀譽影響,專心走自己的路。
「Follow your heart!」 But…...How?
回到如芸這個案例,陳永儀老師說:「人們常被自己腦中的想像所主導。從小到大,如芸是否也是依據她腦中所想像,她父母、親友或其他生命中重要的人對她的期待,在設立目標,在忙碌著呢?」,「人是有慣性的,如果沒有什麼特別需要或原因,最節省精力的運作方式,就是依照過去的習慣,不要改變。改變,會破壞既有的結構,要耗費額外的資源和能量,所以通常是遇到了不改變就走不通的情況,才會考慮要改、要變。」
我想,或許如芸在諮商的當時卡關,是一件好事,讓她在做下另一個人生重大決定前,能夠好好的思考,她真正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走什麼樣的路。陳老師說,遇到需要做關鍵決定的時候,如果有與理性不相符的直覺,值得我們慢下腳步,多加思索。
「Follow your heart!」聽起來多麼奔放灑脫,然而,主流價值的聲音何其大,大到很難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內心,也有不同於主流想法的聲音。要確定自己真心的方向,並不容易,多數時候,會需要經過試錯〈try and error〉的階段,錯了沒關係,再試試別的路就好;但重點是,要確定這個方向,是你真心想要的,而不是被他人建構起來,被社會主流價值建構起來,讓你自己覺得「應該」是你自己想要走的方向。
儘管我年齡比如芸大上許多,也遠遠比不上如芸優秀,但陳老師在書裡的諮商過程,依然發我深省;現在還在就學的學子們,與如芸的年齡相仿,可能心路歷程會更為相似,陳老師給的建議,或許對迷惘的孩子們,也能提供很多的思考。
寫到這邊已經將近4,000字,另一個婚姻諮商的案例,就留待下一篇分享。
這篇文章也可以用youtube聽喔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身體需要食物,才有能量,心靈也是;電影、戲劇還有書,就是我的心靈糧食,這裡分享這些心靈糧食,帶給我的收穫與感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