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討論自私的這個詞,差不多過了兩年了吧。這裡可以複習我對自私的的定義。
這次我想用另一個角度來闡述自私的本質和好人詛咒(這個我自創的詞)。
人內心的本質上都是自利的,我們都渴求被認同和被愛。只是問題在於我們有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需求。
從演化學的角度,長頸鹿的小孩出生後,在短時間就必須爬起來,並可以奔跑,這是應對於草原的競爭的環境,但我們很少看到一個小嬰兒一出生就開始奔跑,嬰兒一出生就是弱勢的,一出生就需要成人的照顧,也會用哭鬧來索求成人的照顧,我們每個人一出生就需要依靠他人的照顧而生存,我們會依靠手段來爭取成人的關愛和照顧 ,這一切都是非常自然的,這並非邪惡與否,這一切的根基是建立於生存的基礎上。
Photo by Josh Willink from StockSnap
但並非所有人都如此認為的,自私這個本質為什麼難以被認識的原因,就是「好人詛咒」。
我們社會的教育都推崇無私的奉獻、要助人、要做一個好人,我們對於道德總有個固有的刻板印象,但我們缺乏獨立思考和開放想法時,很難意識到許多刻板印象背後的原因,以及這個刻板印象導致的傷害。
導致我們在理解許多事件總是直覺的給了判斷,讓討論難以延伸,似乎所有問題的答案都是對與錯,似乎那些製造問題的人都不該出現,單一偏誤和二分法直覺偏誤(可參考真確一書)讓刻板印象帶來的傷害更重,而且沒有真正解決問題。
許多人不斷被有毒的文化給詛咒,許多尚未覺醒的大眾會用,「欸!你不要讓別人困擾好不好?」、「我覺得你真的很自私,都想到自己而已」等話語來使人羞愧,好讓你成就他期待的框架、做一個他心中標準的好人,然後你內心傷的一蹋糊塗,你就像蒟蒻一樣,他的羞愧攻擊就像鐵製的模具,削去了你的血肉。
那種自我批判的聲音就會不斷的重複在自己腦海裡。
回到自己本身,我們很容易為了追求別人的認同、別人的喜歡,而成為一個好人、好情人、好爸爸、好媽媽、好老師、好學生……,似乎揭露出自己真實的欲求和聲音就是不好,很多人就默默地壓抑住自己的聲音,努力成為這個文化的標楷。
我會想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因為我從自己的的生命故事、我朋友的、許多社會事件觀察和思考,發現太多的相似的問題,每次觀察到這個現象,我就覺得很憤怒、難過和心疼。大家都在努力成為好人,但大家都不快樂。
好人詛咒的成因之一,就是未認清自私的本質,每個人的出發點都是基於滿足自己情感上的需求,或是想要維持關係的穩定,但長大的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我們把別人的需求放得比自己的需求還高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同和喜歡嗎?而我們真的喜歡這樣的自己嗎?
小時候是缺乏力量和選擇,所以無法勇敢的出聲,但現在呢?我們已經不是那個只能哭泣的小孩了,看看我們自己,我們是擁有選擇權的。
我經歷過許多感情上的失敗和遇到許多意見上的衝突(未來肯定還會有),我覺得每個人在成長過程多少都會受到很多傷害,但不見得每個人都會意識到自己其實是最需要被照顧的、需要花時間去療傷的,我們渴望改變,但總是陷入好人詛咒的框架去努力。
一、 情緒難關:直視自己的脆弱才能解開
榮格:「只有不理解黑暗的人,才會恐懼夜晚。透過理解你內在的黑暗與神秘,你會變得簡單純粹」。
你的大昆陽:「黑暗之所以是黑暗,那是因為我們從未照亮內心的角落。」
許多動漫和電影,很常看到一種主角或是壞人,原先都是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善意和期待,但直到被人狠狠地欺負,原本一個「好人」黑化成一個為達自己的目標而不擇手段的人。(我超喜歡看到這種人設崩壞的瞬間)
小時候的我都很直線思考的認為壞人就是超壞,好人都是英雄,那種英雄主義式的電影永遠都有一個正派的主角去把壞人打敗。淺移默化的我們都以為自己就是那個英雄。該被懲罰的都是那些壞人。
事實上,世界那有這麼單純,非黑既白,如果換一個視角,那個壞人才是拯救他們世界的英雄,到底什麼是好和壞?
我越來越覺得答案不重要了,「好」與「壞」會隨著道德標準改變,答案也隨之改變,我們該去認識的,反而是我們一直很排斥的「黑暗面」。
(1) 愛情的黑暗面
愛情上這種黑化的案例非常多,許多男男女女都想用犧牲奉獻的方式萊換取對方的感動和喜歡,有些男人可能想要用拯救女生,把對方照顧得很好;女人可能就用性和溫柔來換取男人對她的索求,結果最後對方劈腿、不愛了,最後就瀟灑的在網路上寫:「我再也不相信愛情了」,然後開始變成大家常說的渣男渣女(或是公主),到處睡別人的男友或女友,或是自怨自艾的開始寫下公主語錄。
(打個預防針,並非所有案例都跟我說的一樣,我只是舉例。)
這背後有一個很常見的狀態,在經營長期關係上,長期的把對方的需求放在自己之上,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對待,很容易讓自己痛苦。許多工具人和暖男的做法就是犧牲自己的時間去幫對方送早餐和當司機,但最後依舊是工具人和好人。
每個愛情故事背後都有不同的原因,但常見的大問題就是我們常想用滿足對方期待的方式,來吸引對方,或是滿足自己的安全感,但往往效果都不佳。
(2) 同儕關係:人為什麼有那麼多委屈?主因就是感覺不被理解或是被誤會。
在華人文化很講求和諧,我們常常害怕說真話,引發雙方衝突,但內心又渴望被理解和認同,我們不喜歡當那個「講真話的壞人」,所以我們選擇壓抑自己的聲音,讓情緒在內心不斷碰撞,直到期望落空的聲音不斷累積,碰撞成了憤怒,而壓抑的憤怒讓我們開始疏離別人,內心總有股聲音說:「他應該尊重我的想法和感受的」,最後在某一次對方又踩到我們地雷時,我們就像炸藥般反應,「蹦!」,生氣的我們就把所有藏在內心難聽的話全部說出來了,而原因就是我們長期的期待落空以及每一次溝通的誤解。
引自:YouTube 頻道:反正我很閒 (取得對方同意而使用)
此時,關係很容易崩壞,常見的反應就是對方也用情緒互相攻擊。但也可能對方才真正的開始理解我們的感情需求,「喔!原來你是這樣想的」,了解我們的「地雷」,並給予尊重。
我也遇過我朋友告訴我,我的話打擊到他的自尊,我當時很鄭重地告訴對方:「我很抱歉,如果我在開玩笑時,有所冒犯,請務必告訴我」,我的玩笑話傷到對方,其實我很難過,但要不是他的爆發,我可能會繼續被討厭,我自己都不知道,而往往很多關係會疏離都源自於這種藏在心裡討厭的累積。
在愛情和人際關係上,往往我們都忽略了自私的本質,又被好人詛咒給壓抑住自己的聲音,長時間內外衝突的能量缺乏正確認知的引導,往往很容易黑化成一個容易傷害他人的人,讓「自私」暴走。
脆弱面之所以是脆弱的,因為我們從未好好的和自己對話,我們對自己情緒認識的太少了,不了解自己為什麼生氣、不了解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事實上,我不覺得認為人有分絕對的好壞,每每看到情緒失控而傷人的事件,我意識到自己如果從未受到正確的引導,沒有好好的認識自己,或許另一個平行世界的我可能就會上社會新聞,這是件很可怕的事情,我們不知道自己可能成為惡魔的事實,我覺得才是這個我們真正需要面對的。
二、了解情緒的本質
「情緒是不可能隱藏起來的,越是壓抑就越是強烈」
我發現很多人會有一個誤解,認為有情緒就無法理性溝通,認為情緒化是不好的。事實上,我們的情緒感受是無時無刻都有的,有歡喜、憤怒、悲傷、忌妒、專注、平靜等,只是在於能量高低不同而已。人就會有情緒,而情緒就是你的認知對外在世界的反應。
我們感到痛苦和悲憤,其實是大腦傳達的一種訊息,體現了真實世界對我們錯誤期待的反撲。
我不覺得情緒有分負面和正面,但有消極和積極面對。消極面對的人們就選擇了逃避,因為要改變認知實在是太痛苦了,很多人很難改變自己的價值觀,畢竟我們相信這麼久的事情,竟然不是真的,,勢必會有很大的挫折感,其中困難的之一就是:自尊心,因為我們錯把自己的認知認為自己本身了。
事實上,我們並不是我們的認知,所以我們要調整情緒的根源,就是讓自己的思維具有彈性,” Open mind “,讓真實世界給你回饋,遇到反對意見時,我們不用認為對方反對自己的意見就等於對方否定自己,並好好接納自己的情緒。
沒有人該為你的情緒負責,除了你自己
我一點都不認同那些情緒失控而傷人的行為,包含傷害自己,我覺得那是很不值得,但這個現象是需要被同理的、需要被改變的。論及到整個社會框架,都在塑造的和諧假象,我們害怕衝突,但又壓抑不住內心對他人的厭惡,所以,我們很愛在團體中玩勾心鬥角,最後,依舊失去了和諧。
尚未覺醒的人,會希望世界符合他的期待的運作,但把自己失望落空的執念怪罪於外界,這等於否定了自己對自己的掌控權。
我們情緒的存在是自然的,但要如何詮釋自己的情緒和事情,完全是我們身而為人擁有的能力,我們是擁有的詮釋權,我們擁有重新定義的能力,而且也是我們自己的責任,這也是對自己的情緒負責。
「沒有人該為你的情緒負責,只有你自己」
責任表示具有重量,就像肌肉一樣,我們必須訓練自己的心靈扛起我們應盡的責任,那就是對自己負責,把自己的需求放在行動首要第一位,我們必須先愛自己、照顧好自己、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照亮自己內心的角落。
同理別人,必須先同理自己,唯有理解自己深層的需求、接納自己的光明與黑暗,這一趟尋找自我的修練絕對是艱辛且漫長的,肯定非常不容易,我也還在努力中,但相信我,認識自己絕對值得,與其渾渾噩噩的缺乏自我感受,不如找到完整的自己,讓自己活得自在一些。
讓世界磨練你的心智
引用心流一書米哈里教授提到一句話:「幸福之所以遙不可及,是因為宇宙並不是以人類嚮往的舒適前提設計的。」
最後成長的三個階段,引用《東京
喰種》金木延說的話,可以分三個階段
- 受害者心態:「錯的不是我,是這個世界」
- 成長過程:「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世界觀不斷崩塌重建的過程。
- 理解本質:「這世界沒有錯,他只是存在於那裡」
最後,回到題目上。
愛自己的本質就是自私的,愛自己不代表就是要放縱自己的的所有欲求,而是清楚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而花時間去突破恐懼、鍛鍊技能、提升心態。
真正覺醒的人會明白,自己永遠都有選擇權的,我們不需要戴上面具去迎合他人,我們不需要用傷害別人的方式去得到自己期待的,我們可以容許自己面對挫敗大哭一場,哭完依舊保持自信,因為我們相信自己有那個能力去突破障礙,我們理解世界是殘酷的,他的實然從來就不是以誰而轉動,儘管如此,我們依舊選擇善良。
Peace 何昆陽 2020.5.1
最後推薦許多我十分喜歡的書,這些書都讓我深思許多議題和情境,這些文字都要感謝我所經歷的傷痛和貴人的幫助,每個人選擇的成長方式,我的方法也不見的是和各位,大家可以多嘗試和多思考,去選擇自己喜歡且適合的一條路。
以下推薦書籍(依照我閱讀的時間排序)
1. 《同理心的力量》作者:亞瑟喬拉米卡利 & 凱瑟琳.柯茜
2. 《當下的力量》作者:艾柯哈特.托勒
3. 《安靜就是力量》作者:蘇珊・坎恩
4. 《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 & 古賀史健
5. 《刻意練習》作者:安德斯.艾瑞克森 & 羅伯特.普爾
6. 《真確》作者:漢斯.羅斯林
7.《心流》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
8. 《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作者:熊仁謙
9. 《撕下標籤,找回自己的勇氣》作者:張淑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