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力(四):兩種不同的舒適:享樂與樂趣的差別

思維力(四):兩種不同的舒適:享樂與樂趣的差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我在閱讀由法拉史托,這位文筆幽默的女性所撰寫的一書:《駕馭不適感》,想起《心流》一書,米哈里教授提的到樂趣與生活品質的概念,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書中提到,她認為舒適有分兩種。死氣沉沉的舒適和生氣勃勃的舒適:享樂和樂趣


raw-image

一、死氣沉沉的舒適和享樂

一種是死氣沉沉的舒適,像是待在一份沒有前途的工作,或是維持一潭死水般的戀情。我自己補充,像是整天劃手機滑到懷疑人生的那種,這樣的舒適完全不需要思考,也不需要思考,但最後你也不會有任何收穫。

正如心流一書,米哈理教授(此書作者)用比較學術性的文字來闡述,不過我覺得本質相同,他認為,享樂是指一個人意識上的資訊告訴他,生物需求或社會制約期待已經得到滿足了。像是下班,抽煙喝酒和朋友講幹話來緩解工作對大腦的過度刺激,使心情放鬆也是一種享樂。

這種享樂和死沉沉的舒適,其實都彼此呼應一樣的觀念,就是享樂的行為很舒服,但因為不需要自律、不需要積極、不需要思考,很爽,但對我們的自己沒有成長,就是自慰。

對,我們生活需要自慰,但不能一直自慰。(不過自慰很爽)

引用我這陣子很喜歡看怪獸講堂中的何立安博士提到,生物有適應的能力,給我們肌肉適當的重量,我們肌肉和神經就會隨著逆境而增加肌肉量和神經連結,反正,當我們整天開心耍廢自慰,身體就會覺得我們不需要這些肌肉和神經,慢慢的就會減少身體的成長。就如同腦神經科學家提出的神經達爾文主義,神經之間也存在著「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

而且享樂帶來的也不是幸福感,就是很放鬆,享樂久了,反而很空虛,久了其實不止身體狀況下降,內心也開始感覺不快樂。所以,「要適量攝取。」


二、生氣勃勃的舒適和樂趣

另一種舒適是生氣勃勃的舒適,一種非常正向的存在狀態,而非懶洋洋的心態。意味著自在的處於不舒適的狀況。或許沒有那麼不舒適,但在能量的運用上高支出的。


米哈里教授認為,樂趣具有向前發展的特性,會給人帶來新鮮感與成就感,打一場勢均力敵的球賽是樂趣、讀一本書而有新的啟發是樂趣…這些經驗在當下不見的是愉快的,但事後想起來會讓人不禁要說「剛才實在是太有趣了!」


所謂生氣勃勃的舒適,我覺得可以跟樂趣劃上等號,我覺得這是在心流一書中提到很好的觀念,但普遍不會被拿出來聊。樂趣會給人一種充實感,「對,有在過生活的感覺」。

這樣的樂趣其實建立於我們要面對挑戰,在心流最常在網路上流通的概念圖中,要選擇在自己有把握的技術去面對挑戰時,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正所謂事後感受到的樂趣。


這兩種舒適那一種是我們想要的,我想這就見仁見智,畢竟生活還是需要調適,有時候一件活動雖然樂趣滿滿,但同時也消耗許多能量,不過投入多,收獲也多;而享樂式的耍廢,雖然感覺很Chill,但我們日子還是要過,不能像爛泥一樣生活。


raw-image

我們決定這兩種舒適在生活中的比例差異,也就取決我們生活的品質。各位你們的決定呢?

可以分得出這兩種差異嗎?還是有不同的看法?歡迎和我討論。


avatar-img
【對話沙龍】找尋人性的新的可能性
269會員
242內容數
世界很大、我們的內心也很深,我們常常在往外尋找有價值的事物,但卻忘記往內尋, 認識自己一直是我們的責任,但往往我們也是傷害自己最深的人。 我是昆陽,我希望用我的觀點為你帶來點新的想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擁有強大的信念系統,不是幸運或是天生,而是在絕望中找到自己生存的意義。在混亂中生活步調重整出自己屬於自己的意識秩序是一種可以訓練的天賦。
  進入心流是什麼感覺以及回饋? 因為投入,所以平時生活的擔憂和挫折容易被忽略,相反的,如果過度在意擔憂和挫折則難以進入心流。 對行動具有掌握感,隨著我們技術或是知識量提升,我們就容易對某個領域具有掌握感,信心也隨之提升。 進入心流的忘我狀態後,反而對自我的意識更加清晰。
 擁有強大的信念系統,不是幸運或是天生,而是在絕望中找到自己生存的意義。在混亂中生活步調重整出自己屬於自己的意識秩序是一種可以訓練的天賦。
  進入心流是什麼感覺以及回饋? 因為投入,所以平時生活的擔憂和挫折容易被忽略,相反的,如果過度在意擔憂和挫折則難以進入心流。 對行動具有掌握感,隨著我們技術或是知識量提升,我們就容易對某個領域具有掌握感,信心也隨之提升。 進入心流的忘我狀態後,反而對自我的意識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