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國家裡面,汶萊是比新加坡大的「第二小國家」,知道汶萊的人在提到它的時候,大多稱之為「小國寡民」或「蕞爾小邦」。其實它的面積大約有5,700平方公里,足足是新加坡的8倍大。至於寡民?那倒還真是的,汶萊全國人口42萬上下,只及新加坡的十三分之一。
就東南亞國家來說,汶萊是如假包換的侷處一隅,位在婆羅洲的西北角。但汶萊的經濟發展欠佳,跟地理位置固然有些關連;但真正重要的因素是國家太有錢,福利又太好,老百姓根本無須打拼,就可以過上相對舒適的日子。
汶萊經濟幾乎完全倚賴本身所生產的石油及天然氣,而且也完全有能耐只靠這兩項收入就養活盞盞之數的42萬人。所以汶萊對其他產業、資源的開發並不積極。
Photo source : wikipedia CC BY 1.0
汶萊全國失業人口僅佔百分之二,相當於7,000人,但是這些人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不想做」。主要也就是因為汶萊的福利好,但缺點則是養成了人民工作積極性差,責任心差,不要說是當地的馬來人了,就連汶萊的華人,都相較之下比其他地區的華人懶惰。
汶萊的不思進取,也可以從它和杜拜的對比看出。別的不說,光是人口政策就可以看出兩者的差別。當年杜拜與汶萊人口相當,但這麼多年下來,杜拜大量引進外來人才、勞工進行強勢發展,人口已達280萬之眾,汶萊則還是「小國寡民」,完全不符合「人多好辦事」的鐵則。人口少,不但對發展造成阻礙,連國內消費市場都大受影響。詩里班加灣有座美輪美奐的購物辦公大樓,可除了每個月發薪日之後的一星期外,大多時間都門可羅雀。
另外,可能正因為汶萊太小,台灣並沒有把它當一回事。2006年竟然宣布撤除代表處,結果一年下來發覺似乎是「失策」,又在2007年悄悄復館。只不過,此舉顯然已經傷害到台、汶兩國的感情,再加上中國一直以來對汶萊甚為友好,兩國關係有增無減。位於首都詩里班加灣的「蘇丹紀念館」裡陳設了好幾樣歷來中國政要往訪的紀念品,卻獨缺台灣致贈的紀念品。
其實,汶萊與中國的關係源遠流長。十年前,汶萊在疏濬舊都哥打巴魯地區汶萊河支流甜柑河時,竟然「隨隨便便」就挖出五萬件唐代以來的中國文物及近千枚唐代貨幣。當時,華文報章「汶萊時報」副總經理蘇來發還興致勃勃地指出,「甜柑河裡不知還埋有多少寶貝,汶萊政府欠缺技術,已經停挖。如果能找得到投資者,可以好好發掘一番」。
可是要去汶萊投資,並不是一件這麼容易的事。主要的原因就是如前所述,汶萊政府在這一方面沒有迫切性,也卻缺積極性,所以相關的外資獎勵或優惠條件也有限。再者,汶萊的移民政策對外來投資者並不友善,想要在汶萊常住或落地生根,有相當多的困難與麻煩。
舉例來說,台商前往異鄉投資設廠,有很多也許必須帶著家人,但在汶萊的投資者本人固然可以申請工作准証居留,但孩子只能以「依親」的方式居住。問題是這只限於18歲以下的孩子,一旦超過18歲,就必須離境。這時,父親的事業已經生根,但孩子卻必須離開,只好兩地分隔。
汶萊其實在1960年代就倡議要多元化,也煞有介事地擬定了許多「五年計畫」。但是這麼多年下來,從來未真正落實過,給人的感覺是汶萊其實並無心發展,或者是如當地華人所說,汶萊蘇丹太有錢,很多發展的項目在他看來都是小 Case,當然就燃不起興趣。
另外一個有趣的事就是,汶萊是小金門人的海外大本營,整個汶萊的華人大約有四萬人上下,小金門人就佔了近三萬人,在詩里班加灣,那更是看到的華人幾乎都是金門人。金門人在汶萊多是由小生意做起,絕大多數都是經營雜貨、裁縫或理髮。有段時間,詩里班加灣街上的店鋪,整排都是金門人開的。
封面圖片來源:bvi4092@flickr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