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你的心:(六)你說有光就有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那天我們走在路上,小孩突然想到一件事,他說:「ㄟ,我跟你說。」

「什麼?」

「我家的錢很奇怪?」

「怎樣奇怪?很多喔?那分我一些啊。」

「不是啦,我家的錢我要買糖果的時候就會不見。」

我立刻就知道他要說什麼,於是接話:「對對對!但是你爸媽要買東西的時候就會出現吧!」

他立刻吃吃吃笑了出來。

 

我們時常發現別人是不一致的人,有些人前面講的話跟後面講的話完全對不起來,他說「你們小孩在這裡騎車的鍊條聲太吵了」,當你反問他「那些放音樂跳舞的年輕人怎麼說?」他卻說:「先不管那個了,你知道這裡是我管的嗎?」

 

另一方面,我們也時常以為我們是一個前後一致的人,或者至少希望自己是一個前後一致的人;比方說,我也曾經希望自己是一個誠實、溫柔、顧家的巨蟹座青年。然而,一個稍微有點反省能力的人,就應該會發現自己其實也時常做出與自己價值觀不一致的事情,使得我們需要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或者發動認知失調的心理調整機制。

 

身為一個人,我們真的有一致的原則嗎?比方說誠實、好心腸、邪惡或難相處,是這些一致的原則讓我們採取行動或不做什麼嗎?比方說,若是你採取了一個幫助他人的行動,會是因為你是一個「善良」的人嗎?或者說,你是一個「在不損及個人或群體利益的前提下,盡可能給予其他人方便」的人嗎?

 

《道德可以建立嗎?》這本書裡提到一個1972年的有趣實驗 (Isen & Levin, 1972):

 

實驗者在一個電話亭裡的退幣口裡放了一個(有一定面額的)硬幣,看受試者有沒有發現這個硬幣。在那之後,有一個人「剛好」經過電話亭,又「碰巧」手滑了一下,手上的一疊文件散落一地。

 

就是一個這麼簡單的步驟,實驗者想要透過這個實驗,知道有撿到錢的人會不會更願意幫助陌生人把散落一地的紙撿起來。你覺得這兩組人之間的差距有多少呢?

 

答案是80%。

 

在這個實驗裡,撿到錢的人裡有84%的人會幫助陌生人把紙撿起來,而沒撿到錢的人,只有4%的人採取助人的行動。無論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城市,只要撿到一個硬幣,就讓大多數人變成最美麗的風景。

 

作者又提出另一個實驗(John Doris, 2002):

 

在一個麵包店外,有一個陌生人想要換零錢。

 

這次的實驗步驟更簡單了,這兩組的差別只在麵包店是不是正在烤麵包、有沒有飄出烤麵包的香味。聞到麵包香的人,顯得更願意幫助陌生人。

 

作者認為,這些實驗提示我們一個問題:連這一點點小小的助人行為,人們都是依靠當下的心情來發動,而不是穩定的個性、自我堅持或德行。這讓我想到這部影片,而實驗者跟本書的作者應該會認為影片中傳遞的不是「愛」,而是(當下的)好心情。

 

如果實驗者跟作者是對的、連這麼小的「善行」,人們都不敢說是出自於穩定的自我堅持或價值觀,那關於那些對與錯的堅持、那些真與善與美的難題,我們究竟知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或做什麼?

 

raw-image

你自以為很懂喔?(盧果、盧駿逸提供)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則提到了另一個也很有趣的的實驗,實驗者讓受試者在一個乾淨的垃圾桶邊讀以下的故事:

 

茱莉和馬克是姊弟,一起在法國旅行,他們讀的大學正放暑假。某天晚上,他們單獨在海灘附近的小木屋裡,覺得要是做愛的話會很有意思又有趣。茱莉有吃避孕藥,為了萬全,馬克也戴了保險套。在那之後,他們覺得很滿足,但也不覺得有必要再嘗試。除此之外,也沒有任何人知道這件事。

 

總共有兩組受試者,在讀完故事之後填寫一份問卷,來表態自己有多反對故事裡的亂倫行為。兩組受試者的差別,在於垃圾桶有沒有被噴一種「臭氣」;那些有聞到臭氣的受試者,比那些聞到新鮮空氣的人,更加不能接受這對兄妹的亂倫行為。

 

心情好的時候我們就比較寬容;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就比較嚴格。

呃,怎麼有點像是廢話?

 

但像這樣的我們、這樣隨著當下的心情與直覺改變判斷與行動的我們,要是掌握了極大權力,成為父母、老闆、上司、總統、宇宙戰艦的艦長或時光旅行部門的主管,我們真的能夠在規則的隙縫之中好好地使用我們的權力,立下一條又一條不自私不偷懶的界線,好讓我們的小孩、下屬、人民、宇宙水手或時光旅行者得到公正一致的待遇嗎?

 

也許身而為人,我們就是不能吧;於是有權力之處,就有反抗。在面對反抗時,試著保持一絲猶豫與愧疚,也許是身而為人的我們,所能做到的最好德行。

 

 

系列回顧:

實驗你的心:(一)愛的公式

實驗你的心:(二)今天你認知失調了嗎?

實驗你的心:(三)大家想的都跟大家想的一樣的錯誤共識效應

實驗你的心:(四)遺忘不是我們的專長,蔡格尼克效應

實驗你的心:(五)使人主動,是一門藝術

 

延伸閱讀:

孩子反抗軍系列:(二)越線游擊隊

 

 


編輯:宅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盧駿逸的沙龍
662會員
121內容數
我和朋友共同分享、推動「合作式教育」的概念,試著建立由父母、小孩與教育者共同合作、建構的教育場域。在這個寫作計畫中,我想要寫下我在教育現場的記錄及相關問題的思考,希望能讓讀者和我一樣,在繁雜的教育/教養現場得到些微的救贖,且保有討論和省思的空間。
盧駿逸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12/31
從2016年的六月開始,在Vocus(當時還是SOSreader)開始連載,到現在已經整整四年半了。新的一年即將開始,我決定暫時結束在Vocus的這個教育/教養專欄。  
Thumbnail
2020/12/31
從2016年的六月開始,在Vocus(當時還是SOSreader)開始連載,到現在已經整整四年半了。新的一年即將開始,我決定暫時結束在Vocus的這個教育/教養專欄。  
Thumbnail
2020/12/30
個人並不是在真空之中做出選擇,自主必然受到環境的影響。這個實驗想要說明,規則能夠帶來的影響並不總是負面的,只要不要喧賓奪主、不要以太過強烈的設計,去蓋過學習者本身的學習動機與自我要求,就有可能輔助學習者去做到自己想要投入的學習活動。
Thumbnail
2020/12/30
個人並不是在真空之中做出選擇,自主必然受到環境的影響。這個實驗想要說明,規則能夠帶來的影響並不總是負面的,只要不要喧賓奪主、不要以太過強烈的設計,去蓋過學習者本身的學習動機與自我要求,就有可能輔助學習者去做到自己想要投入的學習活動。
Thumbnail
2020/12/18
今天跟一群高中生們開同學會。我和這群少年從他們三四年級時開始每週定期聚會上課,直到六年級。後來他們各奔東西,長出各自的身高和智慧。其中有一個少年問我:「現在上課的小孩裡,有跟我們當初一樣的人嗎?」
Thumbnail
2020/12/18
今天跟一群高中生們開同學會。我和這群少年從他們三四年級時開始每週定期聚會上課,直到六年級。後來他們各奔東西,長出各自的身高和智慧。其中有一個少年問我:「現在上課的小孩裡,有跟我們當初一樣的人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一分錢一分貨,價格貴就等於好東西? 我們經常陷入對比原則、錨定效應。 警惕! 不要在無意識中任人擺佈! 凡事盡可能簡單,而非比較簡單。 1.內在影響力 友善的竊賊 - 喜好原理 心理:願意答應認識和喜歡的人。喜歡:相似性、接觸與合作、外表。 實例: 一個黑臉一個白臉,會讓人更容易
Thumbnail
一分錢一分貨,價格貴就等於好東西? 我們經常陷入對比原則、錨定效應。 警惕! 不要在無意識中任人擺佈! 凡事盡可能簡單,而非比較簡單。 1.內在影響力 友善的竊賊 - 喜好原理 心理:願意答應認識和喜歡的人。喜歡:相似性、接觸與合作、外表。 實例: 一個黑臉一個白臉,會讓人更容易
Thumbnail
相信大家對於不同時事議題都會有著不同意見,有時候我們更加會像導師一樣就不同事件作出正確與否的判斷。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的判斷是否合理呢?合理的意思是,我們對於別人有嚴格要求的同時,我們又是否能夠要求自己做到呢?  外國心理學家曾經進行一個研究,工作人員首先要求參加者就一項道德事件進行批判。
Thumbnail
相信大家對於不同時事議題都會有著不同意見,有時候我們更加會像導師一樣就不同事件作出正確與否的判斷。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的判斷是否合理呢?合理的意思是,我們對於別人有嚴格要求的同時,我們又是否能夠要求自己做到呢?  外國心理學家曾經進行一個研究,工作人員首先要求參加者就一項道德事件進行批判。
Thumbnail
如果我問:你是否肯定自己是一個善良的人?你是否所做的都是善行?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會是點頭、肯定的。畢竟我們多數人都活在必須善解人意的文化塑造下;要待人和善、親切、友好⋯甚至有事事要幫人幫到底的情結,時常把別人的責任當成自己的、把別人的問題扛起來解決。 然而,你確定嗎?
Thumbnail
如果我問:你是否肯定自己是一個善良的人?你是否所做的都是善行?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會是點頭、肯定的。畢竟我們多數人都活在必須善解人意的文化塑造下;要待人和善、親切、友好⋯甚至有事事要幫人幫到底的情結,時常把別人的責任當成自己的、把別人的問題扛起來解決。 然而,你確定嗎?
Thumbnail
人與人相處裡,有多少真假?又有哪些是隱藏跟包裝。每個人的不同面向,善與惡,天使與魔鬼的拉扯裡,是人性! 來自生命的陰影,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功課。人性的根本,來自於自己。 人性陰影中的黑暗面,帶著強烈的不安全感與攻擊性。總在某些時刻,不小心露了餡! 然而又有誰是完美無缺的?然而當有些人想要控
Thumbnail
人與人相處裡,有多少真假?又有哪些是隱藏跟包裝。每個人的不同面向,善與惡,天使與魔鬼的拉扯裡,是人性! 來自生命的陰影,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功課。人性的根本,來自於自己。 人性陰影中的黑暗面,帶著強烈的不安全感與攻擊性。總在某些時刻,不小心露了餡! 然而又有誰是完美無缺的?然而當有些人想要控
Thumbnail
一則俄羅斯寓言是這樣說的: 一個男人被一盞舊燈絆倒,他撿起燈,擦掉灰塵,仔細看是什麼東西害自己摔倒,結果一擦之後,跑出一個精靈。精靈說,你要許什麼願望都可以,不過不論你拿到什麼,鄰居都會得到雙倍。男人原地踱步,絞盡腦汁一直想,想了很久很久之後,臉亮了起來,告訴精靈:「我知道要什麼了!我要你戳瞎我一隻
Thumbnail
一則俄羅斯寓言是這樣說的: 一個男人被一盞舊燈絆倒,他撿起燈,擦掉灰塵,仔細看是什麼東西害自己摔倒,結果一擦之後,跑出一個精靈。精靈說,你要許什麼願望都可以,不過不論你拿到什麼,鄰居都會得到雙倍。男人原地踱步,絞盡腦汁一直想,想了很久很久之後,臉亮了起來,告訴精靈:「我知道要什麼了!我要你戳瞎我一隻
Thumbnail
同理心代表有參考其他人的角度後才去做這件事,而在玩具的擺放以及客人的應對進退中,也是需要在當下就調整成優化過後的動作,這方面真的不容易去察覺。
Thumbnail
同理心代表有參考其他人的角度後才去做這件事,而在玩具的擺放以及客人的應對進退中,也是需要在當下就調整成優化過後的動作,這方面真的不容易去察覺。
Thumbnail
這篇要跟你分享《影響力》這本書,作者:羅伯特.席爾迪尼是社會心理學家,書中收錄許多他的親身經歷。 人們互動時會下意識互相影響的原理,我們生活中有很多行為是出自於對別人行為的下意識反應,但這些下意識的反應卻會影響到我們所擁有的金錢、行為甚至是人身安全,到底怎麼回
Thumbnail
這篇要跟你分享《影響力》這本書,作者:羅伯特.席爾迪尼是社會心理學家,書中收錄許多他的親身經歷。 人們互動時會下意識互相影響的原理,我們生活中有很多行為是出自於對別人行為的下意識反應,但這些下意識的反應卻會影響到我們所擁有的金錢、行為甚至是人身安全,到底怎麼回
Thumbnail
我們曾談過說,同理心未必全然代表 善事。 但當我們更深入地談論, 也許同理心連善事的邊都沒擦到。 你對一個人表現同理心, 和真正的去幫助對方,是兩碼子事。 這兩件事中,有巨大的鴻溝。 既然同理心不可靠,那,我們到底該如何做呢?
Thumbnail
我們曾談過說,同理心未必全然代表 善事。 但當我們更深入地談論, 也許同理心連善事的邊都沒擦到。 你對一個人表現同理心, 和真正的去幫助對方,是兩碼子事。 這兩件事中,有巨大的鴻溝。 既然同理心不可靠,那,我們到底該如何做呢?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諮商心理師,哈理斯Harris。今天是【人若想改變】系列的第二篇。 在諮商工作裡,有一個簡單卻重要的問題,是心理師常問個案的:「你會怎樣形容你自己?是個怎樣的人?」 我們能夠是自己所不是的人嗎?我們否認的,會不會才代表著自己?我們會自認良善,但其實很「仆街」(見〈職場仆街論 Ch.1〉)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諮商心理師,哈理斯Harris。今天是【人若想改變】系列的第二篇。 在諮商工作裡,有一個簡單卻重要的問題,是心理師常問個案的:「你會怎樣形容你自己?是個怎樣的人?」 我們能夠是自己所不是的人嗎?我們否認的,會不會才代表著自己?我們會自認良善,但其實很「仆街」(見〈職場仆街論 Ch.1〉)
Thumbnail
我們隨時都在讓自己的行為符合自我認知的形象 說過的話到底算不算數?為什麼有些人說話總是不算話?而有些人就像死腦筋一樣行為思考硬梆梆。明明決定今天開始要少吃一點鹽酥雞,結果晚上還是選擇犒賞一下太累的自己;戒菸不知道第幾次了,有
Thumbnail
我們隨時都在讓自己的行為符合自我認知的形象 說過的話到底算不算數?為什麼有些人說話總是不算話?而有些人就像死腦筋一樣行為思考硬梆梆。明明決定今天開始要少吃一點鹽酥雞,結果晚上還是選擇犒賞一下太累的自己;戒菸不知道第幾次了,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