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小時候都會被問到:「你長大以後想做什麼工作?」孩子各自的選擇也五花八門,小小的眼神中閃露光芒,彷彿職業沒有貴賤。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家長大概都覺得可行;但是孩子一旦到了升學的關頭,必須在夢想與現實之間做出選擇時,家長也會有各種想法和做法來「協助」自己的孩子。而現實是什麼呢?
瑞士多數的州實行11年義務教育,有的州只有10年,差別在幼稚園階段有的州為一年,有的兩年。小學6年與中學3年全國一致,在小學6年結束前,進行第一次的分科測驗,也就是開始分技職路線與學術路線——進入學術型中學的學生,多數也將進入學術型高中,然後上大學;非學術型的學生,進入一般中學完成11年國教後,走上技職路線。技職體系的選擇很多,分門別類有400多種細項,目前瑞士約有70%的學生選擇了技職學校。
瑞士國內的數據以蘇黎世州為例,家庭經濟條件的優渥度與進入學術型高中的比例成正比。蘇黎世大學瑞士教育研究學家Urs Moser博士表示:「提供孩子完全平等的教育機會是不可能達到的目標,瑞士只是做得比許多國家來得公平一些,孩子受教育的機會取決於原生家庭給的條件。我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學校體制內受益,習得一個適合自己的職業技能。」
Moser博士的研究也指出,能受到多高教育程度不只是孩子本身能力的問題,父母所能提供的一切才是關鍵,比如:願意花時間在孩子身上的父母、比較不情緒化的父母、經濟能力較好的父母、知識程度較高的父母、德語能力較佳的父母,都是協助孩子的有利因素。每一個家庭都是由不同條件所組成,所有的父母都是在自己有限的資源內建構家庭。簡單來說,孩子一出生,許多條件是已經注定的。
儘管如此,Moser博士仍樂觀認為受教機會將越趨平等。原因是一般公立學校教師的專業能力在提升,公立學校的數量也在增加,教師素質提高,教學課堂中減少歧視的現象;有移民背景的學生能快樂學習、成績進步。公立學校內,家庭經濟較差的孩子也能受到適度的課業協助,不必擔心付不起補習費。公立學校的數量增加,孩子不必遠地就學,也是有效提升平等教育權的政策。
人會往薪資較高的地區移動,瑞士優渥的薪資條件吸引了國際頂尖的白領人士前往,這些能力超強的國際人才也攜家帶眷而來,然而這些家庭的文化和想法並不一定與當地相合。在瑞士真實的教育現場裡,一位蘇黎世資深的補教界老師提出一個全球化現象導致的現實。
他在蘇黎世地區一些極為富裕的外國家庭當家教,一個在銀行上班的父親直接告訴他,他的任務即是讓他女兒進入學術型的高中。有一次這個女孩因為數學題解不出來而崩潰大哭:「我一點也不想上高中,我只想當一個彩妝師!」也有一次,有一個家長拜託他,請他從家裡地下室的入口進來,因為如果被鄰居看到,對他們來說並不光彩。對這位老師來說,這些現象並不尋常,而且年紀有下降的趨勢。
他表示:「我20出頭還是大學生的時候,有一些家長要求我在分科考試前為他們的孩子補強最弱的科目,現在是小學四年級就開始有人把補習當常態。」若不滿意瑞士的公立學校,另外一個選擇就是私校。在大蘇黎世地區有四所國際學校走英美路線,還有一些私立學校各自發展不同的特色,並有高中部可以直升。
電車上私校招生說明會的廣告,可直升高中部是一個亮點。
當然對我們亞洲人來說,這樣的補習風氣只是小巫見大巫。這個老師的說法是我們原生社會的強大對照:當我們把補習與競爭視為平常,某種程度上我們也交出自己,一起跟著這個風氣形塑了我們根深蒂固的、追求所謂的「成功人生」。
在蘇黎世的電車和公車上,這幾年也時常可見補習班的廣告。Carmen是蘇黎世北區一所公立高中17歲的孩子,她在一篇學校的作文裡寫道:「那個長大以後要做什麼的問題,我已經無感了。很少有大人可以完成他們年少的夢想。這世上有多少人依靠著自己的夢想生活,誰一醒來不是為生活而工作?」這個孩子所說的是真實的,只是很少有大人如此的坦白,但他們已經以實際的行為告訴孩子——學業與未來工作強大的關聯,似乎是人無以迴避的宿命。
從其他國家移民而來或是跨文化家庭,他們孩子們選擇了職校的路卻不留在瑞士的話,並不一定有同樣的環境支持技職系統出身的專業人員。有的父母想到這點,便極力讓孩子補習、讓孩子進入好的高中,一路上到大學。瑞士大學的文憑可以成為孩子往後遊走國際的一張門票,是跨國移動時有利的職場文憑。當然,這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這當中的家庭矛盾只能各自處理。文憑主義的存在是瑞士社會的事實,虎媽虎爸非多數,但也是有的。
技職系統與學術高中這兩條路,並不完全衝突,也沒有高低貴賤之別,如何共存發展其實是社會價值的集體產物。小學結束分科後,進入學術型中學的孩子若是適應不良,也可再轉回技職跑道;同樣的,就讀一般中學的孩子,如果在這個時期表現出對知識的熱情,學業的表現越來越好,也可以再轉回學術型的路線。設計一個彈性機制的出發點,是為了在強調個別化的社會裡為每一個人找到適合自己的位子。孩子能有眾多選擇的機會,是可貴的自由。
瑞士聯邦政府的教育科技創新司司長Mauro Dell’Ambrogio博士表示,瑞士技職教育體系的模式也非每個國家可以複製。瑞士社會普遍有共識,國家需要各行各業的能手,每份工作都有其報酬。
服裝設計也是當前熱門的職業訓練。
此外,技術性高的職業技能也非在大學教育中可以養成。有些工作勢必得做中學,有足夠的實務經驗才能有效吸收理論性的知識。選擇技職路線的孩子,是幾天學校的課程搭配幾天有薪的實務工作,必須學習寫履歷、學習在一家公司裡與同事共事相處——這也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學習為自己負責的過程,他們明白自己的能力在學成後將會被社會需要。換句話說,有一技之長、有自己的收入,便能獨立生活。經濟獨立,給人強大的生存信心。
技職教育能夠持續發展,薪資與未來前景當然不可忽視。有些工作單位提供半工半讀的工作機會,讓這些十幾歲的孩子有機會工作與學習、賺取工資,是社會必要提供的支持。在筆者寫作的當下,技職體系的中央網站裡有26111家公司登錄,提供半工半讀的機會,尚有34407個新職缺。然而並非每個國家都有這樣的社會基礎與共識,也因此瑞士經驗無可完全複製。
郵局也提供半工半讀的機會,並在會場展示未來瑞士郵局的前景。
每年年底在蘇黎世的展覽廳舉辦為期五天的技職學校展覽會,有各種技職學校參展,學生和老師在展場介紹每個職業的內容和未來展望。2017年的展覽,從傳統產業的農牧學校、銀行保險業需要的商校、美食服務的餐飲學校,迎接高齡化社會需要的護理學校到設計無人機所需的資訊科專業學校等共122個攤位。也有達人演講等介紹講座與個別諮詢,企業透過公開的方式讓外界看到一個職業的面貌,讓孩子們開始想一想哪一條路適合自己。
筆者走訪了幾個攤位,與職人攀談,這些職業達人們的談吐與知識傳遞,不只說明對其職業的了解,也展現了工作中融會貫通的智慧。使人反省,有時我們把技職和學術路線一分為二,並以為走向學術就有過人的智商、必須受到更多的肯定,其實不然。
商校在報紙刊登招生說明會的廣告。
每一種工作要能做到成功,必然付出無限的熱情,還有在專業中為他人設想的善意念頭、對社會有所助益。打個比方,如果有一個室內設計師無法了解銀髮族的需要,怎麼能設計出適合老年人的空間呢?光有職業的技能是不夠的,還需要其他的感知能力,跨專業整合需求的可能。專業職人的訓練,不比寫一本論文容易。
除了課業外,孩子的智能也展露在各種表現裡,而人類智能在工匠事務的展現上並不容易量化,今日社會也常忽視這些技能的可貴。 孩子是有感知的,雖然懵懂,但也透過了大人的行為明白未來的生活和工作有強大的關聯。青少年的靈魂是不安卻活躍的;找尋自己的同時,也需要家庭的支持才能穩穩地走下去,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補充【德語關鍵字】:
Komplette Chancengleichheit ist unerreichbar. 完全機會平等是達不到的。
所有圖片來源:方常均
編輯:熊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