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讓全台人人慌恐,所有電視台天天都在報,但這週,對今年將近9萬的統測高職生來說,必須暫時先將目光從疫情新聞移開,仔細選填志願。
記得我在升高一的那年暑假,買了一本厚厚的《Cheers雜誌》,裡面囊括大學科系的介紹,有很多沒聽過的冷門科系,犯罪防治學系、宗教與生死學系...blablabla,初涉學群和類組的我,覺得很新奇。我跟大多數學生一樣,為的是希望可以找到未來興趣和職業的方向。
我想大部分填志願表的方針,不外乎想的是,「依目前產業消漲的趨勢和走向是什麼?」「什麼樣的科系會比較有優勢跟錢途?」「什麼樣的學校會特別受到企業歡迎?」
學生中的多數,還是會傾向選擇熱門、非冷門,走爸媽說的路,走前人走過的路,走眾人都說好的路,那些看似相對出路少、沒有未來的科系,不會是首選。王盈勛作家有解釋到,因為多數人沒辦法力抗這社會視為理所當然的邏輯,即使這個邏輯已很明顯地不適用於自己與當下環境。
導致台灣人是在思考上同質性很高的社會,在於台灣地狹人稠,加上網路發達,高密度可能造成容忍變異的空間少了很多,想走那條人跡較少的路,總是要面對較大的壓力。
一般而言,師長們期望學生在大學的好文憑,正在考慮選大學、選科系,都是為了好找工作,也為了好工作的優渥薪水,考慮如此周全,對於未來事先預備的未雨綢繆,就如同會考成績放榜後,選哪所高中固然重要,但大家正考慮選填的高中,實則為的是往後的升學路,選高中只是其中的一環罷了。
既然讀大學、讀碩士,畢業之後,最終還是要步入社會,進入職場是目標,那我們就從職場回頭來探究。
舉個例子,今天看到藝人桂綸鎂在訪談節目中,談及進入電影圈的歷程,對於人生的選擇,就像你我世俗大眾一樣,大學畢業是個分岔口,小鎂就在那時,跟所有大學生一樣,想著
我要做什麼職業?
而且,人生職涯路途漫漫,中間遇上的十字路口,我們都不知道會不會是最後一次的岔路,所以說,大學畢業選公司都不是最終了,高中選大學不盡然是攸關未來職業的關鍵。
你看,每年九月大學新生正式入學,幾家歡樂幾家愁,有人如願以償,有人不如所願去了不喜歡的學校或科系,不過這都沒關係,在這四年制的高等教育裡面,還是有很多變數,有人重考,有人休學,有人轉學,有人轉系,有人留級,有人雙主修......
上個月是高中生在選科系,一天早晨聽廣播在說,一位政大就讀土耳其語系的學姊,畢業10年談過來人的經驗。其實台灣不乏很多古怪稀奇或冗言的科系名,根本不知道系所在教什麼專業,不知道畢業後可以做什麼,想當然,讀土耳其語系一定會受到很多質疑,包含長輩不支持、學校的資源很偏心、路人問很多、同學勸轉系......
「土文系畢業找什麼工作?」是最常被問的,但是那個學姊提出的觀點是,在這個階段只需要理解「科系或是大學不是職業培訓所或保證班」!不管是什麼科系,想畢業後無縫接軌到夢想工作,都很有難度。
隨著時代變化,新的職業會持續出現,這些職業根本沒有直接對應的科系,像是 Youtuber、創業系、饒舌歌手等等,未來也會有很多現在科系沒有培育的職業存在。
或者從22K的話題、青年低薪,還有不景氣的環境,自嘲台灣是鬼島的議題中,可以看到,凸顯了勞資雙方與社會的公平正義問題,也帶出學校教育和企業需求的落差。學院和企業市場的落差,是人常詬病的,學術、空靈的理論無法適用於實務領域之中,所學知識無助於在職場和商場的競爭力。
以上兩點,我還認同這一點,「系所」對生命產生的影響可能低於我們的想像,反而是大學這段「成人養成期」,培養多元專業和技能,在將來,最有可能發功左右我們的人生。
感覺任何姿態都能成就未來的我們,就像現在做的每件事都不會白費
雖然,已經過了今年高職生選志願的時間,我還是在這週末寫上,這幾年領悟的小小心得,希望的是未來有更多的學生後輩,看待人生職業和興趣的方向,手上握有的尋寶地圖,不只有僅僅職涯性向測驗一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