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讀者問事:體制內或體制外的學校該如何選擇?要考慮哪些因素?

2021/05/31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這是第二篇問事寫作,訂閱一年期「問事方案」的讀者可以提問,筆者會依照時間狀況,跟確定會寫的題目,幫問事人寫一篇筆者個人的看法。有些題目不被接受,主要原因大概兩個,一個是超出本人能力太多,另一個是題目太大跟論文一樣,要隨便寫可以,但是會對不起讀者。

家中小朋友未來將上小學,想請教老師該如何選擇體制內或體制外的學校?決策標準要考慮哪些因素?
這真是大哉問。
這個問題很不好回答,但不是很「難」回答,原因筆者之前在教育系列有講過,「說實話很傷人」,畢竟多數家長都是望子成龍。可是,自己家小孩的能力、性格,沒有人會比家長更清楚,所以這篇開頭必須跟問事的讀者,以及所有想看到的朋友,把話先說明白。
明白什麼?

您對孩子的理解,及未來的想像是什麼?

如果貴子弟的程度,是在最前面的5%,那麼說真的哪種學校都沒有差,您唯一要注意的,是小孩的品性。所以,對您來說,體制內的公立學校,體制外的私立學校,華德福森小各種體系,選擇標準應該是哪個環境,會交到「好同學」、「好朋友」。
好同學、好朋友,不是成績個性方面的好,而是對家長來說,怎樣算是好?
這點就回到選擇學校時的考量,也是父母需要自問的,會提出這個問題的家長,家境絕對不會差,所以「孩子的未來究竟是什麼」,這個必須家長去想像,不是筆者等教書匠可以代答。
具體來說就是,打算送出國嗎?出國後想要回國發展嗎?您是要他繼承家業,還是有足夠資產讓他開業闖蕩社會?是在國內就好,念哪一行都沒有差,順順著走即可嗎?
這差別是很大的。

體制內或外,著重的能力養成並不同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筆者必須說,森小跟華德福體系的學生(以下稱為體制外),跟走傳統升學路線的台灣公私立學校(以下稱為體制內),選擇不同路線的兩個學生,在多年後相比,擁有的能力是不一樣的。這不能迴避的問題,就是體制外的學校,真的就是考試能力比較差,必須額外花很多時間補足。
體制外的訓練,會培養較好的思考能力,動手實作的技巧,勇於嘗試的精神。體制內,則是穩穩地跟著台灣升學制度,根據學校重點方向不同,您的孩子可能得到不同的影響。
硬要說,兩者沒有純然意義上的好壞,但會依據你的目標設定,進而產生不小的優劣差異。若你想要未來走升學路線,那麼當然是選擇體制內學校,跟著升學路徑走,這樣阻力最小,投入的時間跟資源,換得的成績可以讓他有更多的科系選擇。倘若走體制外,那麼對於準備考試來說,負面效應就會非常大,因為體制外學校很講求自我學習,若時間都花在對考試沒有效益的地方,無論學到多少功夫,現實而言就是對升學考無用。
回到之前,筆者為何強調若是前5%的程度,不會有太大差異?因為這種頂尖的學生,就算先去體制外,再回到體制內考試,需要的準備時間很短,只要他從小沒有荒廢學習,還是有在讀升學考試需要的科目,差別只是75或74級分,再怎樣差也是頂大標準。
所以筆者一直強調,父母真的要面對現實,自己孩子到底是不是這塊料,腦袋足夠以外,個性合適嗎?教師只可以給予成績的指引,判斷對不同科目的天分。

家庭的期望與能力、小孩的資質與性格應為決策主軸

筆者個人的建議,會傾向以家長本身的能力判斷,資產足夠的家長,想送出國就該以外國學校當作標準,即便在台灣就讀體制外學校,有充分的時間可以自我探索,也不能就真的放著不管,引導小孩朝著你預定的出國留學目標。若你打一開始就沒有想要出國讀書,那麼選擇體制外的學校,應該是家長想要孩子學到自主學習、思考、判斷的能力。
但若貴子弟的能力,僅算中上之資,很明顯並非智力水準有特別突出的地方。那麼筆者真的要認真建議,您找的所有體制外個案,若是發覺屬於特別聰慧的離群值,就盡量不要作為參考。
一般人的程度,以及他可以運用的時間,都並非無限。若您以出國為目標,有足夠的財力支撐,那麼要就是選擇體制外學校,徹底針對留學目標制定計畫,然後執行到底,切勿半途發覺太辛苦,轉回體制內學校。因為體制內的升學考試,需要學習的項目真的不少,學業落差太大,不硬補回去是救不回來的。當然,如果是個性上發覺體制外真的不適合,那麼趕快切回體制內是應該的。
體制內學校的缺點,就是課程死板,階段式的學習,對於已經有人生目標的學生來說,要看很多跟自己性向無關的科目,是很浪費時間的。但反過來說,這也是體制內的優點,進度容易掌握,小孩學到哪一清二楚,哪些科目需要加強,也是一目瞭然。
就以師資來說,台灣現在的公立學校教師,素質越來越好,小孩在學校想要加入特殊班(數學、英文),或是參加科展、比賽,都會有很專業的教師可以協助,絕對不會比體制外的差。體制內教學不如體制外這些錯覺,有時候是來自體制內有行政壓力,以及整體進度的壓力,而非教學者本身的能力不足。
故講這麼多,筆者對於家長的建議,還是回到兩軸,第一個軸向是家長對小孩的期望,未來設定的目標是否明確,或是家庭有強大的後盾,夠讓他耗費資源獲得經驗。第二軸向是小孩本身的才智能力,個性究竟為何,適合朝向哪一個目標,讓一個非常被動的學生去體制外學校會很痛苦,反過來說極為主動活躍的性格,在體制內也會被壓抑的很難過。
決策的標準,就客觀的環境來說,筆者認為要看這兩項。

在不同的學校,小孩會認知到不太一樣的社會

不過,在主流的判斷之外,筆者認為另外有非常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那就是,我們究竟是要選擇能力分班,還是常態編班?這裡指的不是入學測驗那種分類,是指對於「家庭經濟狀況」這種分類。
選擇體制外學校,說實在的也是種能力分班的概念,因為會去念的同學,家境絕不算差,普遍都在台灣的中間層以上。也就是,他可能在求學路程中,不會碰到一個父母做藍領勞工的家庭,對於社會的組成,認知恐怕會有偏誤。
體制內現在強制常態編班,即便是那種白領學區,有大量家長會想辦法關說的人情班,公立學校也不可能堂而皇之幫人湊班,照樣是抽籤排序。這種家長壓力之下,打造的班級頂多稱得上比其他一般班級好一些,但回不到以前分AB段班的程度。
筆者的意思是,除非一些很特殊的條件,公立學校會讓你的孩子,見識到來自附近學區的家庭組成。就算是中產菁英學區,也不會全部都長一個樣,還是會有各行各業的人可以接觸。
筆者個人少少的經驗是,這種常態編班下成長的學生,同學家庭背景越多元化,他長大後對於社會世事的判斷,處事會比較圓滑些。或者說,不會太過絕對,輕易認定標準答案的存在,例如我們常在PTT看到的厭X情節,對特定職業的刻板印象。

學區與校風、班風的差異影響

但說歸說,會考慮體制外的家長,所在的學區通常也不會太差。
說實在的,一個都是中產白領為主的學區,家長對於學業都有要求,當一個班裡面有一半以上的學生都是讀書型,形成的班風就會推動良性競爭,學生彼此間的正向循環。反之在郊區學校,一個班只有幾個要念高中大學,其他愛玩的很容易把整個班的讀書風氣毀掉。
所以,家長選擇學區時,要心裡有數,不是因為這間學校超會辦學,在公立學校常態編班化的今天,學校之間的平均差異很小的。差異都在學生,家長教育程度越高的,普遍重視小孩的學習,從幼稚園就會開始,累積出的結果自然是自動自發的比例較高,追求成績卓越的學生也多,整個校風就會不一樣。
而更直接的原因,在這種學區求學,現有的各階段升學考試,大致上都不會太糟糕,進入前三志願的比例不低。學生進入前端志願,就會碰到更多同質性高,競爭強度更大的同儕,校風怎樣都不會太差,要考取頂大也不是難事。
在這種地方與路徑下,筆者不認為你把小孩送到體制內,會與在體制外有多大差別,這些地方的公立學校,家長自己就會有各種活動,許多自主性的親學團體。而家長背景的組成也不會差的太多,對於學業目標等的看法都很一致。
筆者的意思是,當這間學校追求升學的校風已經形成,那麼就算裡面還是收了三成以上藍領出身的學生,只會大家都更好,並不會對學業有負面影響。這時候,同學家庭背景的組成多樣化,對學生拓展認知,筆者認為是更好的。
選擇哪種學校,筆者的想法,若對孩子的未來沒有特別規劃,挑最近的公立學校,就足夠應付絕大部分的狀況。但公立學校的缺點,就是缺乏教學彈性,家長倘若想要未來有出國的打算,或是培養更多體制外所標榜的各種能力鍛鍊,那麼父母就得花時間盯在孩子身邊,白天在學校學習,其他時間也得去鍛鍊其他能力。時間終究是一樣多的,反過來說選擇體制外學校,卻還是想要回到台灣的升學體制,遲早得碰國英數自社等科目,沒練的題目還是得練,閃不掉的。
學校的差異性,來自學生的組成,台灣現在要找到一間師資爛到爆的學校,在高度都市化的地區,實在很難。會覺得很爛,其實是學生來源的問題,而這個些問題還是來自家長。

小結

事實很殘酷,大多數人的能力都是中等上下,所以一個高學歷家長從幼兒園就開始培養,跟不知道怎樣培養的勞工家長,小孩的成績為何在學校落差這麼大,幾乎都出在先行教育上。請各位拜託,不要誤讀這一段,筆者的意思是家長投入帶著小孩走的先修,不是找間安親班砸錢就好的先修課程。
最後,綜合上面的講法,筆者會認為,判斷是否要就讀體制內或外的學校,標準還是回到家長對於小孩未來的想像。
若真心覺得沒差,那麼就挑公立學校,進可攻退可守。
但有很多想法,甚至人生路都想好一半,那麼用目標導向比較對。想高中就送出國,或是直攻外國大學,體制外的學校效果會比體制內好。但想要先在國內念完大學再出去,筆者比較建議挑體制內的學校,然後家長要跟緊一點,適度增加其他課程訓練。
最後加一個修正項,就是筆者說的,學生生涯遇到的同學,對於他未來看待社會的角度,是會有重大影響的。而這些是書本學不到的東西,必須親身體認得來,家長要請您自己思考,看這是否值得。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4.8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