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讓讀者不會迷路的結構力

2018/06/05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大家去吃buffet的時候,是否有看到什麼都想吃,全部都夾到盤子裡的經驗?
後果就是盤子裡混著生的,熟的,炸的和蒸的食物,酥脆的炸雞泡到湯汁而軟掉,水果沾到醬油變得又鹹又油。
看著這些混合在一起而失去風味的食物,我想到了我的文章。想傳達的太多,一股腦兒地塞在一個段落裡,讀者分不清我的觀點是什麼,只看到一堆文字在裡面,最後只好滑鼠往下滑,看都沒看的就過去了。
原因很簡單,就是文章缺少"結構" 。
結構就是依照論點,把要說的事做分類,定出不同的主題,然後在該主題內仔細的詳敘,告訴讀者我的想法,依類型可以分成二種結構:

時間
主題間若是有順序的,叫做時間結構。帶讀者去感受事件發生的過程,跟著情節起伏去體會心境的轉變,例如歷史故事或傳記類。


空間

主題間若彼此沒有順序,那就是空間結構。這是為了讓讀者去理解一些想法或解釋一些理論,有點像是論說文或一些專業性較高的書籍。

練習了幾次之後,發現「自問自答」是建立結構的好方法。動筆前自己先和自己開會,想一下文章內要告訴讀者什麼,一次一個主題,讓讀者能專注的品嚐。
就像裝食物的盤子,同類型的裝一起,才能吃到最棒的口感。
學會掌握結構除了用在寫作上,平常自己在讀書會中帶領導讀時,也派得上用場。透過拆解書中內容,重新建立結構,把知識"消化整理"後帶給聽眾,短短30分鐘內,就可以聽得到一本書裡的各種觀點,為忙碌的現代人省下了不少時間。

你是否覺得想說的事情太多,迫不及待的想把內容寫給大家呢? 別急,讓子彈飛一會兒,也讓你的思緒停一下,問問自己有什麼要說?哪一項要先說?

找出結構後再下筆,一定能讓你的想法更完整的傳達到讀者心中。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林凱彥
林凱彥
我是一位國中老師,過去一直以為只要當一個知識的生產者,但發現除了教學外,班級的管理和溝通輔導也要與時並進。於是針對不足,我開始學習,溝通,寫作,說故事和易經, 我相信:「大人若健康,孩子的成長就會健全」 希望透過文字和演說帶來正向力量,在紛亂的社會中做到安定人心的力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