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完美,我懂。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盧凱彤墮樓亡,同是躁鬱病人,我想臨跳的一刻你一定很難過。
七月中Ellen 才在書展去探何韻詩班,早幾天才好像平日的一樣發文,情緒表面平靜不代表心裏没事麼?
七月一日我在朋友的生日會談笑風生,逗得新朋友笑逐顏開,他們可知我是躁鬱症患者呢?因為在七月剛辭了工作,在朋友的聚會後我也不知幾多天没有出門,爸爸買麵包回來給我吃,晚上也會在樓下吃飯,但要乘車多去就要下點決心。早上十時半要去覆診看精神科,我起床後恍恍惚惚,打電話找醫生說我早上來不了,要下午五點才來。在看醫生前兩天才因為妹妹打電話找爸爸而她知道我在家就匆忙收線,然後嚎啕大哭,本來爸爸買了餸回來我正在煮意大利粉,我就坐在廳大哭,等鍋裏的意粉在沸騰著。爸爸有點失措,我在哭,水在煮。之後我邊哭邊在煮飯,吃完晚飯我就洗澡躺在床上,那個時候才七八點。其實我没有睡,在爸爸也睡的時間我就在床上哭,腦內滿是自殘的念頭。
躁和鬱兩個極端拉扯着病人,不知何時來襲。今天網上全都是悼念Ellen的貼文,說要關懷情緒病人,每次有事時大家都是這樣說,但真正做都的人有幾多?我有幾個要好的朋友都知我有病,但是有時我不知怎樣的情緒出現了,她們厭煩,嬲了我。那我就失去了兩個好朋友,那你們看朋友親人也會如此,明知你有躁鬱症也未必能堅持忍受下去,試問社會大眾真的可能多關懷病人嗎?
吃了藥看了心理學家又怎樣?壓力誤解每天四面八方的來,我們從來都是獨自面對情緒,支持和關懷不是空談,情緒病人不是少數,多留意其實你可能已經遇見過了,認識的萍水相逢的,多一句支持和諒解,可能幫到別人,你願意做嗎?
avatar-img
14會員
21內容數
<p>我是陳海雅,我的主題將環繞二十多年來的患病經歷,由散文或詩作搭配圖像述說躁鬱病人的故事和感受。我希望能夠安慰有著共同經驗的躁鬱症讀者,知道自己並不是唯一的怪人,你没有錯,只是因為病而已。</p>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Etta Cha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真的很討厭夏天。雖然Winter Blue是一種有關天氣的抑鬱症,但不等如我會喜歡夏天。
僅將這片天空送給所有困在家中的隱蔽者。希望你們有一天走出來看看廣闊的天空。
2018年的一篇日記 雖然一早知道某些電話號碼組合是煩人的推銷電話,但我也會接聽的,希望會是例外。
 2002年的一篇日記 開始害怕聽見電話響聲,鈴聲一響,神經就全部都緊張起來。
  兔人有很多不同品種的朋友,金魚和樹懶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他們性格各異,所以能成為朋友是因為可以包容彼此的不同。
 我真的很討厭夏天。雖然Winter Blue是一種有關天氣的抑鬱症,但不等如我會喜歡夏天。
僅將這片天空送給所有困在家中的隱蔽者。希望你們有一天走出來看看廣闊的天空。
2018年的一篇日記 雖然一早知道某些電話號碼組合是煩人的推銷電話,但我也會接聽的,希望會是例外。
 2002年的一篇日記 開始害怕聽見電話響聲,鈴聲一響,神經就全部都緊張起來。
  兔人有很多不同品種的朋友,金魚和樹懶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他們性格各異,所以能成為朋友是因為可以包容彼此的不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講述了一位曾患有重度憂鬱症,後被診斷患有躁鬱症、PTSD的患者,以及漸漸好轉與復發的過程,在經歷自殺未遂後,開始就診並接受身心科治療的過程,並提及了與諮商師的配對、不同醫生之間的轉換和其工作環境、生活壓力對其康復的影響。最後,文章還描述了患者重新診斷的病情和康復之路的挑戰。
在高三,我確診重度憂鬱症。 病發前,我一直是個不敢和人交流的人。曾經我深信所有人都終將離開自己,不肯和任何人敞開心扉。對我而言,展露自己的脆弱或享受他人的給予都會帶來不安。我也深信和他人之間的鴻溝不會消失,並做好了一直一個人的覺悟。 在生病後,周遭的人給了我很多支持。和自己相當生疏的
Thumbnail
當我剛確診患有躁鬱症時,醫生提醒我「相由心生」,意味著我們的表情影響著我們的心情。透過一個朋友的故事,我們能深刻了解情緒疾患對患者的影響,並認識到患者的需要。在面對患者時,我們應該更理解、更溫柔、更體諒,而不是批評或評論他們。這篇文章深入講述了患有情緒疾患的人在面對社會壓力時的心情和需要。
Thumbnail
常人不能理解,什麼是憂鬱症患者。大多數人習慣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對他人的人生指手畫腳,顯得自己多麼優越。 我知道心理生病不能只靠醫生,不能只靠吃藥,我運動,我喝亞麻仁油,我買了好幾本心理學的書。 我竭盡所能地,讓自己成為一個他人眼中正常的人, 有正常的心靈與軀殼,從來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Thumbnail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跟我遇過同樣的問題:很難跟別人解釋憂鬱症是什麼,很難跟別人說為什麼自己覺得不開心,有時候自己甚至都不知道為什麼,常聽到別人說「看開點」「還有人過得比你慘,人家都照樣過」「別想這麼多」之類的話。 真要比喻的話,憂鬱症感覺就像心理方面的癌症。當癌細胞開始擴散,你不可能有辦法叫他
Thumbnail
我常常用的社群軟體Threads上有很多有關憂鬱症、躁鬱症、焦慮症的人發布的文章,在我狀況好時,我真的好想抱抱他們、跟他們說一聲辛苦了。剛剛我在平台上搜尋「憂鬱症」,顯示的其中一個個人資訊名叫「憂鬱症戰勝了我」,多麼令人心碎啊⋯⋯ 精神病的苦誰懂呢 我的醫生都不太跟我說明我的病況,所以有很多
Thumbnail
此文章在描述作者面對自己的脆弱,常常感到無助和害怕。有時她會害怕失控,幸好她懂得尋求外部的支持與資源。 作者表達,如果有人願意聆聽、接納她的脆弱,她一定會願意告訴這個世界。
Thumbnail
本文描述了作者面對憂鬱症的挑戰,以及家人和自己在治療過程中的辛苦。而作者在過程中慢慢長出力氣與希望,她期待自己能成為一名助人者。
Thumbnail
已經累積多年的躁鬱症病史的你一定知道,我們的身體住了三種靈魂。躁期、鬱期和穩定期。想理解多一些的狀況,可以從莊桂香女士的著作《三種靈魂—我與躁鬱症共處的日子》更詳細的理解在這三個時期會有的狀態。 通常讓家人感到最痛苦的應該是躁期的發作,而然患者最辛苦的是鬱症的復發,當然穩定期是最好的狀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從國中開始感受到情緒上的不對勁,經歷了躁狂與憂鬱交替的折磨,最終認識並接受自己患有躁鬱症。作者描述了躁期和鬱期的特點,以及對藥物的依賴和自我調整的過程。這篇文章對於瞭解躁鬱症患者的心路歷程有著獨特的價值,同時也展示了作者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調適能力。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講述了一位曾患有重度憂鬱症,後被診斷患有躁鬱症、PTSD的患者,以及漸漸好轉與復發的過程,在經歷自殺未遂後,開始就診並接受身心科治療的過程,並提及了與諮商師的配對、不同醫生之間的轉換和其工作環境、生活壓力對其康復的影響。最後,文章還描述了患者重新診斷的病情和康復之路的挑戰。
在高三,我確診重度憂鬱症。 病發前,我一直是個不敢和人交流的人。曾經我深信所有人都終將離開自己,不肯和任何人敞開心扉。對我而言,展露自己的脆弱或享受他人的給予都會帶來不安。我也深信和他人之間的鴻溝不會消失,並做好了一直一個人的覺悟。 在生病後,周遭的人給了我很多支持。和自己相當生疏的
Thumbnail
當我剛確診患有躁鬱症時,醫生提醒我「相由心生」,意味著我們的表情影響著我們的心情。透過一個朋友的故事,我們能深刻了解情緒疾患對患者的影響,並認識到患者的需要。在面對患者時,我們應該更理解、更溫柔、更體諒,而不是批評或評論他們。這篇文章深入講述了患有情緒疾患的人在面對社會壓力時的心情和需要。
Thumbnail
常人不能理解,什麼是憂鬱症患者。大多數人習慣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對他人的人生指手畫腳,顯得自己多麼優越。 我知道心理生病不能只靠醫生,不能只靠吃藥,我運動,我喝亞麻仁油,我買了好幾本心理學的書。 我竭盡所能地,讓自己成為一個他人眼中正常的人, 有正常的心靈與軀殼,從來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Thumbnail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跟我遇過同樣的問題:很難跟別人解釋憂鬱症是什麼,很難跟別人說為什麼自己覺得不開心,有時候自己甚至都不知道為什麼,常聽到別人說「看開點」「還有人過得比你慘,人家都照樣過」「別想這麼多」之類的話。 真要比喻的話,憂鬱症感覺就像心理方面的癌症。當癌細胞開始擴散,你不可能有辦法叫他
Thumbnail
我常常用的社群軟體Threads上有很多有關憂鬱症、躁鬱症、焦慮症的人發布的文章,在我狀況好時,我真的好想抱抱他們、跟他們說一聲辛苦了。剛剛我在平台上搜尋「憂鬱症」,顯示的其中一個個人資訊名叫「憂鬱症戰勝了我」,多麼令人心碎啊⋯⋯ 精神病的苦誰懂呢 我的醫生都不太跟我說明我的病況,所以有很多
Thumbnail
此文章在描述作者面對自己的脆弱,常常感到無助和害怕。有時她會害怕失控,幸好她懂得尋求外部的支持與資源。 作者表達,如果有人願意聆聽、接納她的脆弱,她一定會願意告訴這個世界。
Thumbnail
本文描述了作者面對憂鬱症的挑戰,以及家人和自己在治療過程中的辛苦。而作者在過程中慢慢長出力氣與希望,她期待自己能成為一名助人者。
Thumbnail
已經累積多年的躁鬱症病史的你一定知道,我們的身體住了三種靈魂。躁期、鬱期和穩定期。想理解多一些的狀況,可以從莊桂香女士的著作《三種靈魂—我與躁鬱症共處的日子》更詳細的理解在這三個時期會有的狀態。 通常讓家人感到最痛苦的應該是躁期的發作,而然患者最辛苦的是鬱症的復發,當然穩定期是最好的狀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從國中開始感受到情緒上的不對勁,經歷了躁狂與憂鬱交替的折磨,最終認識並接受自己患有躁鬱症。作者描述了躁期和鬱期的特點,以及對藥物的依賴和自我調整的過程。這篇文章對於瞭解躁鬱症患者的心路歷程有著獨特的價值,同時也展示了作者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調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