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臺文天文臺】楚然:說真話練習——林海音《新聞文學暫行課程標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個藏品】
  近日,標榜「非虛構寫作」的書籍蔚為流行,這種利用小說技巧,處理現實素材的文學作品,其形式內容和臺灣一九七○年代興起的「報導文學」類似,不少文學美感與社會關懷兼顧的優秀作品流傳至今。
  回顧臺灣文學的發展,在一九七○年之前,「報導文學」是否有發展的可能?
  讓我們將時針往前調,回到一九五○年代,林海音正提筆草擬《新聞文學暫行課程標準》的大綱,似乎是打算用於推廣「新聞文學」。可惜這份稿子最終沒有完成,沒有人知道其中的曲折。也許林海音忙於編務,也許最後她發現自己熱愛的是文學而非新聞,所以放棄推廣「新聞文學」。
  無論如何,如果《新聞文學暫行課程標準》完成,林海音也用這套講綱教出一批學生。日治時期萌芽的「報導文學」,或許不用等到一九七○年代才逐漸復甦。依照林海音的文學品味,可能一九六○年代臺灣就會多出一批優秀的「新聞文學」。
  但《新聞文學暫行課程標準》為什麼沒有寫完?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回到一九五○年代,尋找一些蛛絲馬跡吧。

  林海音打算親自撰寫《新聞文學暫行課程標準》,或許不是天外飛來一筆,她的老師就曾經做過類似的事情。
《新聞文學暫行課程標準》手稿
(藏品/夏祖焯、夏祖美、夏祖麗、夏祖葳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在一九三○年代,如果你選擇就讀北平新專,上「新聞學」時,老師不會使用課本,也不會準備講義,你必須拿著一支筆,一本筆記本,想盡辦法將老師在課堂所說的一字一句都寫下來,等到下課回家,再將草草記下的內容好好謄寫到另一本筆記本上。
  台上的老師是校長成舍我,民國初年的有名辦報人,那時他三十幾歲,已經創立《世界畫報》、《世界日報》和《世界晚報》。坐在你旁邊的同學叫林含英,再過不久她就會起新的筆名——林海音,一位影響臺灣文壇深遠的報刊編輯。
  當林海音回憶受教於成舍我的時光時,認為老師的用意是「為了讓我們藉此練習『聽寫』及整理工作,外帶練習毛筆字。[1]」成舍我認為辦報的目的是為了大眾,而不是特定人士。在散文〈一生的老師〉裡,林海音認為成舍我深深影響她對報導的看法:
我覺得把自己的主觀看法置身於外的客觀新聞寫作,已經不能滿足我的寫作和慾望;這慾望,便是我要發揮我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因此,才使我由新聞寫作走入文藝寫作之路了。[2]
  這篇寫於民國八十年的文章,似乎解釋林海音從擔任「聯副」主編,創辦《純文學副刊》、「純文學出版社」,從報業逐漸走向文學出版的心境轉折。歷史上不乏記者投身文學創作、編輯的例子,為了要表達自己的看法,林海音捨棄不能有主觀意見的新聞報導,投入文學的懷抱。
  但林海音之所以走向文學,除了個人意志,現實因素也應該列入參考。以1950年代《新聞文學暫行課程標準》的未完稿為切入點,或許可以看到蛛絲馬跡,根據林海音所擬的大綱:

   目標:
    1.明瞭新聞文學雨新聞學中的重要和由來
    2.使學生閱讀純新聞之外的各類作品
    3.使學生練習純新聞以外的各類寫作

   教材大綱:
    一、新聞文學的由來
    1.新聞與文學
    2.歷史的例比
    3.時代的演變
    4.影響和趨勢

    二、新聞文學的範圍
    1.新聞文藝化
    2.書摘
    3.報告文學
    4.期刊
    5.其他

    三、新聞文學的寫作、閱讀與比較
    1.不同於純粹新聞
    2.不同於普通文學
    3.新聞文學的特徵
    4.閱讀與比較[3]

  可惜林海音寫到第一章的第四節「影響和趨勢」就戛然而止了,我們無緣知道新聞文學、純粹新聞、普通文學之間的細微差別,也無從得知林海音如何劃分新聞文學的邊界。幸好第一章的前面三節已經完成,我們得以窺知林海音如何說明「新聞文學」的歷史脈絡與演變。
《新聞文學暫行課程標準》手稿
(藏品/夏祖焯、夏祖美、夏祖麗、夏祖葳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林海音更進一步分析,由於科技的發達,讀者希望新聞的內容更豐富,不能單純說明事情與發生地點,必須要有解釋、批評和文字美感。從記者的觀點來說,則是希望能藉由文字激發讀者的同情心,能夠藉此教育讀者。林海音希望新聞能夠多一點記者想傳遞的內容,能夠從單純傳遞訊息的媒介,變成精彩的文學作品。
  但那時候是一九五○年代。
  不少新聞界人士因為匪諜案遭到槍斃、入獄[4],除外言論也受到嚴格管制,說真話是有可能入獄的。也許林海音想藉由「新聞文學」,利用新聞抒發記者對於社會的看法,在嚴密的國家體制鑿出一個小洞,讓牆裡頭的人看到外面的光。
  記者必須想辦法貼近真實,在國家機器的監視下,試著練習發出自己的聲音。和成舍我的辦報理念一樣,不為特定人士,為社會大眾。不知道林海音撰寫這篇講綱時,是否憶起在北平時,抄寫老師講課內容的時光。
  需要練習說真話才能活下來,是那個時代的悲哀。
  我們不知道這篇講義沒有完成的原因,但這種留白給了後人非常多的想像,也許林海音認為與其寄託於「新聞文學」,不如從「文學」下手更為簡單;又或者覺得即使這篇手稿完成,也無用武之地,於是將這份未完的講稿收入抽屜。
  令人慶幸的是,林海音沒有離開報業,她成為「聯副」的編輯,一當就是十年,非常多臺灣作家也因而得到發表的舞台。在報導國家大事的報紙裡,林海音硬是撐出一片天地,讓很多人可以發聲。
  直到「船長事件」發生,由於王鳳池(筆名風遲)寫的新詩〈故事〉,疑似諷刺當時的總統蔣中正,作者被關了三年五個月,林海音因此辭去「聯副」編輯一職。
  臺灣報紙界也許少了一位好編輯,但換了另一片天空,待在出版界的林海音繼續用雙眼尋找其他星星。
  每當我佩服林海音的審稿眼光時,不免都會想到這份未完的稿件,如果說真話練習是為了吸引讀者的目光,而不是躲避當局者的審查時--也許,我說也許,臺灣文學史冊上可能又會多幾篇「說真話」的好作品。
《新聞文學暫行課程標準》手稿數位影像
(藏品/夏祖焯、夏祖美、夏祖麗、夏祖葳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作家小傳
林海音(1918-2001),出生於日本大阪,創作文類主要以散文和小說為主,兼及兒童文學。散文創作方面,從記敘家庭瑣事、異國遊歷、故京憶往到歷數文壇典故。小說則長於描寫婚姻家庭題材,從舊時代寫到新社會,對於轉型階段婦女在愛情與婚姻中的處境,有深刻的理解和同情。後創辦《純文學》月刊,主持純文學出版社近三十年,對臺灣現代文學的開展及文學出版的推展貢獻良多。
★觀測員簡介
楚然 臺大臺文所碩士,臺灣推理作家協會成員,碩士論文題目研究魏清德。

[1] 出自林海音〈一生的老師〉,《春聲已遠》(臺北:遊目族文化,2000),頁78-79。
[2] 同上註。
[3] 根據手稿辨認,文字難免有所疏漏,如果錯誤,望讀者海涵。
[4]詳細表格請見呂東熹,《政媒角力下的臺灣報業》(臺北:玉山社,2010),頁121-125。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當台灣步入日治時期,過去孜孜向學、為求功名的傳統文人,一夕之間失去未來的舞台,有些人選擇自我放逐、有些人選擇重新磨合,也有一些人秉持所學帶動潮流,1901年成立的櫟社便是一個以此為自許,以古典文學帶動日治時期台灣詩社、詩人交流,並對時代具有高度敏銳與關懷的古典詩社。
當象徵日治的前奏旋律響起,一位將這些視為瑰寶的前驅者,踏上名為「臺灣」的南國島嶼,他以自身的母語文字,將聽聞的歌謠與民間故事一一採集並收錄下來,編輯整理後,出版了一本像是精選專輯的歌謠專書,要是沒有「他」的貢獻付出,或許我們都還無法忠實地重現當時臺灣的地景與風土。
臺語是粗俗、沒有文化、無法用來講述高深學問的語言嗎?如果有人這麼講,就拿《內外科看護學》打他的臉(最好不要,這本書很珍貴)。距今已經超過一百年前的1917年,英國人戴仁壽醫師編寫了這本書,全書分40章、657頁、503張圖,內容包括解剖、生理、護理等學問,最驚人的是——整本書是用臺語寫的……
「莎秧的鐘」原本只是一篇1938年的報導,敘述一名原住民少女幫忙日人教師搬行李的過程中失足墜溪而失蹤。這簡短的報導在軍國主義的時代中快速傳播,被改編成各式文學作品,且不斷傳奇化與美化的改寫,吳漫沙《莎秧的鐘》即是其中之一,但到了戰後,「莎秧的鐘」的故事又被認為是軍國主義的產物,而被醜化、淡化處理……
坐在籐椅上寫作的作家似乎變少了,籐椅漸漸只出現在我們對老前輩作家的回憶裡。但臺靜農坐籐椅、林海音坐籐椅、鍾理和坐籐椅,都比不上葉石濤坐籐椅來得令人印象深刻。因為他的籐椅老舊、脫線、看起來不值錢(但彷彿很實用耐用),簡直和他重出文壇後的形象互為因果。於是它也成為後人回憶葉石濤的時候,不能忘記的一部份。
當台灣步入日治時期,過去孜孜向學、為求功名的傳統文人,一夕之間失去未來的舞台,有些人選擇自我放逐、有些人選擇重新磨合,也有一些人秉持所學帶動潮流,1901年成立的櫟社便是一個以此為自許,以古典文學帶動日治時期台灣詩社、詩人交流,並對時代具有高度敏銳與關懷的古典詩社。
當象徵日治的前奏旋律響起,一位將這些視為瑰寶的前驅者,踏上名為「臺灣」的南國島嶼,他以自身的母語文字,將聽聞的歌謠與民間故事一一採集並收錄下來,編輯整理後,出版了一本像是精選專輯的歌謠專書,要是沒有「他」的貢獻付出,或許我們都還無法忠實地重現當時臺灣的地景與風土。
臺語是粗俗、沒有文化、無法用來講述高深學問的語言嗎?如果有人這麼講,就拿《內外科看護學》打他的臉(最好不要,這本書很珍貴)。距今已經超過一百年前的1917年,英國人戴仁壽醫師編寫了這本書,全書分40章、657頁、503張圖,內容包括解剖、生理、護理等學問,最驚人的是——整本書是用臺語寫的……
「莎秧的鐘」原本只是一篇1938年的報導,敘述一名原住民少女幫忙日人教師搬行李的過程中失足墜溪而失蹤。這簡短的報導在軍國主義的時代中快速傳播,被改編成各式文學作品,且不斷傳奇化與美化的改寫,吳漫沙《莎秧的鐘》即是其中之一,但到了戰後,「莎秧的鐘」的故事又被認為是軍國主義的產物,而被醜化、淡化處理……
坐在籐椅上寫作的作家似乎變少了,籐椅漸漸只出現在我們對老前輩作家的回憶裡。但臺靜農坐籐椅、林海音坐籐椅、鍾理和坐籐椅,都比不上葉石濤坐籐椅來得令人印象深刻。因為他的籐椅老舊、脫線、看起來不值錢(但彷彿很實用耐用),簡直和他重出文壇後的形象互為因果。於是它也成為後人回憶葉石濤的時候,不能忘記的一部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林傳甲所撰的京師大學堂講義對於「文學史」一詞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在於中國人撰寫的第一本中國文學史由林傳甲所著,其第一本的地位在1930年代的文學史論述中有著基本共識。  
Thumbnail
國文老師批評臺灣108課綱刪減文言文的比重,本集許律師將從課綱爭議檢視教育與法律的關係,並從歷史的角度談臺灣課綱的沿革。討論課綱調整是純粹政治問題還是涉及法律問題,並探討課程綱要的發展及對教育問題的全面性考察。
Thumbnail
到了1980年代則是天才的時代,詩人夏宇用《備忘錄》轟動文壇,夏宇的故事仍在傳唱,與主題也不相符,且按下不表。要提的是另一個天才──林耀德。
Thumbnail
前幾篇不斷在說1970年代是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難道在此之前就沒有台灣文學研究嗎?當然也不是。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林夕有著豐富的大學生活以及助教生活經歷,這段經歷成為他填詞的寶貴資產。隨著時間的推移,他與王菲、張國榮和黃耀明等歌手合作,寫下了多首經典歌詞,這些歌詞充滿詩意,讓人回味無窮。
寫在前面: 林夕填詞以來參與過很多大大小小的講座和訪問,他分享過不少創作理念,都是這很寶貴的內容。自被佚名事件後,有許多大陸討論林夕的興趣小組一一消失。2023年的新年忽然有感,我深信香港歌詞是香港文化的重要遺產,而夕爺是香港的詞人,為什麼還要假手於他人保育呢?於是我開始把他的訪問內容慢慢地整理成
Thumbnail
回憶起童年時期對書籍倚重的故事,林海音女士的「城南舊事」深深烙印在心。書中描述的小英子故事,以小孩的視角看待每個人和事情,對於每個角色都充滿同理和包容。書中以小英子的視角,細膩描述了好幾個人和事。無批判的觀察和對每個人都敞開心胸的態度,縱然書中事實難堪,也讓我們從小英子的眼中,看到了光明和良善。
Thumbnail
學術界對於〔民國詩話〕的研究,向來偏於「個別詩話作者」的單一研究,或者偏向某些「特定議題」的討論;罕見到對於〔民國詩話〕既有微觀精細的研究,又作了宏觀全局的考察。林教授十幾年來,忙碌的教學和學術服務之外,付出巨大的心力,完成這部大著,不僅可以嘉惠後學,而且也是同領域學者不可不讀的最新成果。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林傳甲所撰的京師大學堂講義對於「文學史」一詞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在於中國人撰寫的第一本中國文學史由林傳甲所著,其第一本的地位在1930年代的文學史論述中有著基本共識。  
Thumbnail
國文老師批評臺灣108課綱刪減文言文的比重,本集許律師將從課綱爭議檢視教育與法律的關係,並從歷史的角度談臺灣課綱的沿革。討論課綱調整是純粹政治問題還是涉及法律問題,並探討課程綱要的發展及對教育問題的全面性考察。
Thumbnail
到了1980年代則是天才的時代,詩人夏宇用《備忘錄》轟動文壇,夏宇的故事仍在傳唱,與主題也不相符,且按下不表。要提的是另一個天才──林耀德。
Thumbnail
前幾篇不斷在說1970年代是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難道在此之前就沒有台灣文學研究嗎?當然也不是。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林夕有著豐富的大學生活以及助教生活經歷,這段經歷成為他填詞的寶貴資產。隨著時間的推移,他與王菲、張國榮和黃耀明等歌手合作,寫下了多首經典歌詞,這些歌詞充滿詩意,讓人回味無窮。
寫在前面: 林夕填詞以來參與過很多大大小小的講座和訪問,他分享過不少創作理念,都是這很寶貴的內容。自被佚名事件後,有許多大陸討論林夕的興趣小組一一消失。2023年的新年忽然有感,我深信香港歌詞是香港文化的重要遺產,而夕爺是香港的詞人,為什麼還要假手於他人保育呢?於是我開始把他的訪問內容慢慢地整理成
Thumbnail
回憶起童年時期對書籍倚重的故事,林海音女士的「城南舊事」深深烙印在心。書中描述的小英子故事,以小孩的視角看待每個人和事情,對於每個角色都充滿同理和包容。書中以小英子的視角,細膩描述了好幾個人和事。無批判的觀察和對每個人都敞開心胸的態度,縱然書中事實難堪,也讓我們從小英子的眼中,看到了光明和良善。
Thumbnail
學術界對於〔民國詩話〕的研究,向來偏於「個別詩話作者」的單一研究,或者偏向某些「特定議題」的討論;罕見到對於〔民國詩話〕既有微觀精細的研究,又作了宏觀全局的考察。林教授十幾年來,忙碌的教學和學術服務之外,付出巨大的心力,完成這部大著,不僅可以嘉惠後學,而且也是同領域學者不可不讀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