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對未來極度悲觀的人,是無法成為菁英的!

艾兒莎以前曾提到自己是個樂觀主義的人,但常常有朋友說,可是有時候看你的言語論談中,還是會有抱怨與黑暗面呀!我才驚覺,原來,這些長期無法樂觀的人,是因為,根本上就沒有理解樂觀與悲觀的本質。
這就是為什麼,你很受心靈雞湯圖文、正向空洞的喊話、激勵人心的字眼這麼著迷,常常去按讚、追蹤甚至分享,但直到現在,還是沒讓自己「著實養成」正向樂觀的性格。
悲觀主義的人,根本上對自己和未來缺乏信心,懷疑價值觀
簡單來說,檢視一個人(或自己)是否為真正樂觀的人,並非從日常論談與言行舉止來觀察(雖然有一點相關但跟我後面要提到的檢視方向,比例相對很小)。因為真正樂觀的人,不管當前困境為何,看待未來還是充滿希望的,因此他們總會看得遠、看的角度高又廣,因為看見未來的可能性,因為願意持續做有價值的事情,讓未來的自己受益,而非著眼於當下。
但悲觀主義的人,根本上對自己和未來缺乏信心,懷疑價值觀,更不用說看未來的方式,就算看到了,還是會以負面與遲疑的觀感去看待,所以大多數的他們,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態度。例如,月光族持續砸錢購買小確幸,把未來的金流借到現在超額使用的卡債族等等。
當你比較屬於後者這類的隱性悲觀者,其實是非常可怕的。因為,在享受小確幸的當下,透過自我麻醉與陶醉,常常誤以為,這是一種該有的休息,或認為自己是樂觀者,但在遇到每個關鍵性的人生抉擇中,卻會做出悲觀者常做的行為模式,好比選擇對未來的自己不利的舉動。
時間拉長後,才會發現,自己沒有進步、自己相對資源弱勢,沒有深度的去理解、運用資源,即便自主性的報名再多的課程或者講座,沒有吸收,根本上沒有學習,其實也就只是人有出席活動,但心靈缺席,最後都僅僅變成是耗費時間跟金錢的行為。
長期循環後,對自己的負面觀感與情緒,都會拉扯到踐踏自信的結果。再來,就是一連串的惡性循環,導致永久性的生活浩劫。
對於未負面觀感與情緒,都會拉扯到踐踏自信的結果來樂觀

悲觀,來自不切實際的樂觀

那到底為什麼有些人注定就會悲觀、產生悲觀主義? 說起來真的很諷刺,悲觀主義,其實就是來自不切實際的樂觀!
艾兒莎猜這時候你們一定又會疑惑了,不是才說樂觀的人才會看得遠,怎麼又說樂觀會導致悲觀呢?
這裡並不是說樂觀會造成悲觀,而是
「太過不切實際的樂觀」就會產生悲觀
過份樂觀或者過份自信、過於高估一切處境的人,往往會造成自身理想和現實生活的差距,進而因為種種落差所帶來的情緒失落,導致悲觀想法,對自己沒有自信,進而變成悲觀主義者。
艾兒莎看書看到一個社會學實驗的例子,實驗人員給受測試的人一個不複雜的機械模型,問他們拆開後如果沒有說明書,是否能安裝回原樣,並且給這件事情的難度評分。這個試驗中,大多數的人都覺得這不是難度很高的事情,認為自己可以裝回去。
但最終只有少部分的人能完成裝回任務。
實驗結束後,實驗人員讓完成任務的人和未完成任務的人,重新給這項任務的難度評分,沒有完成任務的人在動手前和動手後的難度分數,差異非常大,他們在動手前給的難度分數很低,動手後給的難度分數非常高。而那些動手前就給這任務的難度分數很高的人,無論最終是否完成任務,動手後給的難度分數,和動手前都是一致。
這實驗告訴我們,如果太高估自己能力,一旦發現了自身和現實的差異,無法完成自我期望,就會產生悲觀情緒,而對事物「看法」與「行為」有很大的逆轉。這個過程,就會改變自己詮釋客觀事物的方式,甚至嚴格說起來,算是種「扭曲」了。
但要是一開始沒有高估自己能力,無論是否有完成任務,都不會產生太大的情緒逆轉,甚至提升自信,產生「這麼難的事情我也可以完成!」,未來心裡就會有個評斷自我能力的比例尺,更不會在失敗後產生悲觀的情緒、自卑的情節。
社會沒有辜負任何人,沒有欠你什麼

抱怨,來自毫不自覺的悲觀

許多人會認為自己是國立一流大學畢業,有專業外語能力,但發現自己出社會後,辛苦工作多年仍然無法買房買車,覺得社會辜負了他們。這也是一種,自身和現實生活的差距,所造成的悲觀情緒。
艾兒莎要說
社會沒有辜負任何人,沒有欠你什麼
國立一流大學畢業,專業外語能力,表示你的確很努力,但不代表這就應該得到什麼,因為這樣的人真的太多了。
每一年的大學考試,每一年的公務員考試,我們都能保證大學考試第一名的人生活一定是幸福美滿嗎?公務員考試第一名的人,在職業生涯中一定是一路順遂嗎?會導致這樣的推論,是因為我們把人生想得太單純了,單純到認為只要認真念書,人生就能得到幸福美滿。
也因此這類的人,真的踏進複雜的社會中,才會發現自己曾經不切實際的樂觀,和整個社會的運作是格格不入的,最後什麼都沒有得到,只得到一個很會埋怨一切的自己。
事實上,多與成功人士認識,就不難發現,人愈往上進步,愈會發現自己的不足、與被自己侷限的能力,也可以理解現在的諸多成功,除了是努力本質之外,更多的是帶有幸運與人脈的積累。
因此他們容易不再會對自己有不切實際的樂觀、不會有幻想的奢望,更不會悲觀,或者受到一些打擊就惶惶恐恐,以為世界塌了下來,而是會很樂觀積極的面對許多挑戰,甚至不停突破與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真切遠離悲觀的自己:成長心態 vs 定位心態

最後,是一個最實際的方法,將自己徹底的變成樂觀的人。即是調整自己的心態為「成長心態」,而不是「定位心態」,就能讓自己不被悲觀左右,而會樂觀做事。
成長心態的人認為「自己沒成功的時候,永遠有進步的空間」,因此會透過努力與學習迎頭追趕。但定位心態的人會認為現在的沒成功狀態,即是一種否定,而他們總會對自己說「成功就是因為自身的天賦」,對於現在沒成功的自己充滿了痛苦,認為這樣沒成功的現在,即暴露了自己弱點。
於是有人乾脆放棄、有人乾脆自欺。
但這跟心理學理論一樣,為什麼我們稱讚人的時候,要稱讚並肯定他們的努力,而不是其聰明。因為稱讚別人聰明的話,在他們失敗時,就會質疑自己的聰明才智,會越不敢選擇難度高的任務、害怕出醜、害怕再次跌落失敗,害怕失敗後,得接受不聰明且這麼難看的自己。
反之,稱讚他人努力之時,對方會愈來愈選擇有挑戰性、高成長的任務,即使沒有成功,只會歸因於自己可能不夠努力,知道自己還是有空間可以成長的,因為逼自己更加努力這件事,像是自己能有自主權的奔往未來,而不像聰明的天賦或智商那樣,好像天生已被迫成定局的概念,那些選擇更加努力的人,往往都可以愈挫愈勇。
艾兒莎還要強調最後一點,很多悲觀主義的人看待這個時代,就會產生科技太進步、人人都衝好快、成名的很快、錢賺的好大等等,但其實,這個時代的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受益,不管想要做什麼,千萬別認為太晚了,時間太少。
其實真正的算下來,一點也不會晚,因為只要你是從現在這個當下開始,時間就一定足夠。就拿存錢做比方,每年願意存10萬元,年利率8%,連續存30年,總共存300萬,但事實上,過了30年後,全部的錢是1200萬。但這世界上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會願意這樣做?
答案是:只有樂觀的人會這樣做。
因為只有他們對未來保持正向樂觀,且相信未來市值得這樣做投資,所以才會持續這樣做。艾兒莎以前看過一個故事,1894年時,就有英國有人預言,因為生活與糧食持續的好轉,社會進步與安穩等加速成長,在人口如此成長的狀況,未來會需要更多更多的馬車運輸,那些英國人就深信那個預言,在30多年後,也就是1930年時,整個倫敦必定會被馬糞淹沒。好多人都好恐慌,因為邏輯上,那樣的預言一點都沒錯,但最後呢?
倫敦並沒有被馬糞淹沒,因為後來發明了汽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4K會員
268內容數
我很努力很努力的,想要用盡一切方式,請年輕人,跟我一起出走。出走到那個前所未見的世界,體驗前所未聞的故事,實現前所未有的價值。這些出走後的世界,不只也美麗與震撼,也有殘忍不堪的現實。或許不會有純粹的正面或喜悅,但這段闖蕩,終將帶給我們的是無價又無可取代的資產。而生命到最後,比的就是資產不是嗎?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短文 / 科技與人: 『 科技+遠距,對未來房價的影響是什麼?』購屋是人生一件大事,價格和位置等是購屋前的最大考量。我們較常從人口結構和和土地資源以及公共交通建設和貸款利率來看房價的變化趨勢,今天我想以科技正對我們的行為習慣的改變,長期的影響可能對未來房價變化的可能性做探討。
avatar
山腳下的少年
2021-02-04
「悲觀」是爸媽最不該留給孩子的!請記住:你的經歷不代表他的未來「當我的心情好不容易被工作轉移,暫時拋開家中的煩惱時,但一回到家,就又會接收到媽媽不時給我的一些負面想法。我知道爸爸曾帶她很大的傷害,但是當她一直走不出來,我也會跟著受到影響,不只是對婚姻,連帶也對人生感到沮喪。」24歲大學畢業沒幾年的姍姍,說到自己的家庭,就像是揮之不去的惡夢一般,讓她真心好想逃離
Thumbnail
avatar
素素
2021-01-26
07 主理人職場人生觀察週記 | 對未來缺乏「想像」?連結夢想,你更需要的是「相信」自己家裡客廳的牆面上有一個我最喜歡的角落,牆上陳設了一個12宮格的開放層架,佈置了部分旅行時蒐集回來的紀念杯及值得回憶的小物。層架下方張貼了幾張友人寄給自己的明信片,以及一個12吋的大相框,每到年底,我總習慣挑幾張年度最喜歡的照片,陳設於相框中當作是對隔年的盼望。 如今,這個儀式已進行了好多年,牆面上
Thumbnail
avatar
Better Life好感生活研究所
2019-11-25
《王丹書架》悲觀是一種清醒:評畢來德《沉默的中國》(下)<p>自從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就已實際捲入了全球性發展的潮流中。我們不要忘了,從1921年共產黨成立,到1949年這個黨贏得了中國大陸的統治權──背後不僅有蘇聯的直接介入和指導,也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青年知識份子中廣泛的傳播,更有資本主義發展遇到的經濟危機、一戰後更深層的全球化背景。如果不把這些因素總結出來,或用畢來德的話說,就是「說」出來,那麼造成的後果,就是我們對今天的中國「無話可說」,這就是所謂「沉默」的原因。</p>
Thumbnail
avatar
王丹
2016-03-10
王丹書架|悲觀是一種清醒:評畢來德《沉默的中國》(下)<p>自從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就已實際捲入了全球性發展的潮流中。我們不要忘了,從1921年共產黨成立,到1949年這個黨贏得了中國大陸的統治權──背後不僅有蘇聯的直接介入和指導,也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青年知識份子中廣泛的傳播,更有資本主義發展遇到的經濟危機、一戰後更深層的全球化背景。如果不把這些因素總結出來,或用畢來德的話說,就是「說」出來,那麼造成的後果,就是我們對今天的中國「無話可說」,這就是所謂「沉默」的原因。</p>
Thumbnail
avatar
王丹
2016-03-10
《王丹書架》悲觀是一種清醒:評畢來德《沉默的中國》(上)<p>畢來德致力批判的,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經濟決定論」;而這正是理解今天中國的鑰匙,因為今天的所謂「中國模式」,就是用所謂的「經濟理性」壓制其他理性的發展,所有的問題幾乎都來自「經濟理性」的無限擴張,而畢來德抓住了中國問題的最關鍵問題。他認為,中國的沉默,原因就在於此:除了經濟理性,在其他方面,無話可說。</p>
Thumbnail
avatar
王丹
2016-03-02
王丹書架|悲觀是一種清醒:評畢來德《沉默的中國》(上)畢來德致力批判的,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經濟決定論」;而這正是理解今天中國的鑰匙,因為今天的所謂「中國模式」,就是用所謂的「經濟理性」壓制其他理性的發展,所有的問題幾乎都來自「經濟理性」的無限擴張,而畢來德抓住了中國問題的最關鍵問題。他認為,中國的沉默,原因就在於此:除了經濟理性,在其他方面,無話可說。
Thumbnail
avatar
王丹
2016-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