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Ph夠D的你(四)--『為什麼這是個問題?』

2018/12/1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大學畢業之後,多數的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不僅如此,常常還要自己去找到問題所在。找問題、找答案通常是一體兩面的事情。在釐清問題之前,通常我們所面對的只是困難跟麻煩而已。常常我們會在不夠努力以及找不到問題點之間迷路。很多人常常花盡所有力氣,得到自己的指導老師(職場的話就是主管)的負面評價。而認為自己其實還不夠努力。這種惡性循環之下,內心不生病才有病吧!
所以停下來吧!

停下來問自己一些問題。首先,我想你必須要問自己,自己到底有沒有用盡全力。這時候你的工作筆記(日誌)就相當有幫助。你可以回頭看到自己過去到底做了哪些努力又完成了什麼。如果這些筆記能夠說服你自己,在合理的工作時程中,你做足了努力。那請你問自己另外一些問題吧。
到底出了哪些問題。請你拿出你的工作日誌。請你再停下來一下下。請你問問自己,你到底要完成什麼事情?完成這件事情有哪幾種可能方法?目前你試了哪些方法?遇到了哪些問題?當然我很清楚,你都知道該怎樣做。我們了解問題的所在之後,接下來就是要解決它了。而解決問題的起手勢到底是什麼?其實,因人而異。
我覺得問題大體上可以分兩類。第一類是『抗拒的情緒』。例如工作中必須寫一個程式解決某一個問題。可能會因為不想學寫程式,而遲遲不願意開始。讓這個任務越滾越大,而造成真的問題。但一旦克服掉當下那個抗拒的情緒,其實事情就解決了。這類問題最常出現在,『要新學點什麼』的情況下。第二類是『真的不知道該怎樣做』或是『不知道到底問題點出在哪』。常常什麼都分析了,也檢查過了。可是就是不知道到底為什麼所得到的結果跟預期的完全不同。當然可能還有其他可能性。但無論是哪個可能性,我的起手式是問自己『為什麼這是個問題』。結論是,通常回答這個問題,也能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怎麼說呢?
問自己這個問題,能夠幫助自己找到一個角度,保有力氣得去正面面對這個問題。這是因為『抗拒的情緒』常常是把自己討厭的事情看得太過巨大。例如最近我遇到一個碩士生,他要用程式預測某個實驗的結果。要做到這件事情,他必須要用電腦計算一串很長的公式。他這個工作進行了兩個月,卻無法讓電腦自動的給出結果。每一次給出結果,都需要從某個程式得到結果後,再手動將這些結果帶到另個程式。我有一天耐不了性子問他,為什麼你不要讓他全部自動化呢?他吱吱嗚嗚說不出來。再三引導後,才知道原來他排斥做『內插法』。然後我問他,為什麼內插法會是個問題?他想了一下,說不出來。然後,我用我問自己的方式引導他。我問他說,『好吧!那你說說內插法是什麼吧!』他簡單回答我之後,接著我更正他錯誤的想法。他明白了內插法是怎樣運作的。我還是問,『那為什麼這是個問題呢?』然後他好像如釋重負的跟我告別,趕緊去完成他未完成的任務。他不懂的,很多事情都沒改變,改變的只是他看待這問題的方式。因為問這個問題,他就開始在分析問題,跟我討論內插法的運作方式。於是原本看起來很大的問題,變得具體。也是因為具體,而可以被解決。這是一個從感性變成理性的過程。甚至常常只是自己只是覺得這個結果好像怪怪的,也可以藉由回答這個問題而瞭解這從來根本就沒有錯誤。
更重要的事情是,你可以確認到底是哪一個環節出問題。在研究所時,我常被要求,所有形容詞都要有基準點。例如對於什麼而言,什麼是好的。因此,當你要藉由這個問題找到需要修正的環節時,你就必須要找到一個基準點。例如,『為什麼這是個問題?』,『因為跟某一篇paper的某個圖比對,某個區段我的結果比較高一些』。接著問自己,『為什麼高一些是問題?』可能回答,『因為我用相同的公式計算』。接著問.『為什麼用一樣的公式會得到一樣的結果?』可能回答,『不然就顯示程式內部有問題,或是給定的數值不同...』等等。得到不同的可能造成問題的原因。然後針對這些原因一一檢測或是檢查。
我的想法是,讓一個摸不著頭緒的問題,變得具體。藉由此找到一些可能性,去檢測。可能因此解決了,就算沒有解決也能找到一些線索。然後再藉由這些線索進行下一輪的猜測。這樣做,的確每一步都相當慢,卻往前的步伐得以扎實。不過配合自己的筆記紀錄,經驗累積。問題的解決只會越來越快。
祝福你。祝福你的博士讀得順利。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9會員
    73內容數
    把大象放進冰箱的步驟有三個。成為懶人的步驟永遠都沒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