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經濟|當新聞不再是"新"聞,一本只報導往事的英國雜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前言

「快、狠、準」早已成為現今媒體生態的主流,從傳統新聞媒體互相競爭要搶奪獨家新聞到新媒體對於各種風向球第一時間的接梗、反應都是如此,然而快媒體產生的各種問題,間接在媒體圈掀起一股「慢媒體」的反動-強調 資訊精準、有用。

這個風潮之下,有一本雜誌他不僅沒有跟上這個潮流,還反其道而行,專門報導舊的資訊,你覺得這本雜誌會長得如何?

誰說印刷已死?

讀完前言,你可能會好奇:「現在還有人在看雜誌」或「傳統印刷媒體不是被冠上夕陽產業了嗎?」

這些資訊在當時電子書出現時,就已經被討論到爛掉,確實,整體走向來看,傳統印媒確實是持續在走下坡,甚至有許多出版業因連年虧損早就不做,但這幾年下來,傳統印刷卻出現了一些不同於當初所預期的變化。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的專欄作家於2012年發布了一篇名為<誰說印刷已死(who says print is dead>中,引用一則由Deloitte(英國四大會計之一)提供的調查:

英國有88%的雜誌讀者,仍偏好閱讀紙本雜誌

另外,在該則調查中,有一半持有智慧型手機的受訪者指出

35%的受訪者從2011年開始,至少會訂閱一個傳統印媒

雖然這篇文章至今,也過了近7年的時間,但在電子書問世,甚至是衝擊印媒的那ㄑ段全盛時期,就已經有人提出這樣的反思,更別提是到現在,電子書仍舊無法如預期般地全面取代紙本書籍。

一本以「慢媒體標竿」自許的雜誌-Delayed Gratification

回到正題,這篇不同於往常,不做太多媒體市場、環境的分析,主要將重點擺在這本英國的紙本雜誌Delayed Gratification(以下簡稱DG)。

DG創立於2011年,由六位共人創辦人所設立-Rob Orchard、Marcus Webb、Christian Tate、James Montague、Matthew Lee和Jeremy Lawrence,當時他們稱DG為「全世界的第一本慢媒體雜誌」,截至2018年DG已有超過5萬名的讀者。


raw-image

首先,從雜誌名稱看起,中文直譯會是延遲的滿足,若是在Google直接搜尋,會發現這其實同於心理學上使用的名詞,意即:

一個人為了獲得時間軸上較後方發生的滿足而選擇放棄或抗拒眼前立即的滿足帶來的誘惑的過程

另外,這個雜誌也試圖將慢媒體(slow journalism)和自家的雜誌畫上等號(當然內容也是往這個方向去發展),先不談個人覺得這是否合理,但這個感覺就有點像是M家速食,自稱為速食界的第一把交椅的感覺。

當然,要有這樣的屁股才能夠坐上這樣的位置,DG也靠著自己的內容獲得了許多知名外媒(如 觀察者(The Observer)、創意評論(Creative Review)、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等的肯定)


更進一步去討論,這個在慢媒體圈中小有名氣的雜誌有以下五個核心理念

(1)我們追求正確性,勝過於追求快速

(2)我們在投資新聞媒體界

(3)我們會告訴你每一件故事的始末

(4)我們只注重雜誌內的那120頁

(5)我們幫你排除不需要的雜訊


既然是紙本雜誌,那他的運作模式又是什麼?不意外地,老派中的老派-訂閱。

這是本季刊,3個月一期,換言之一年只出4本(夠慢了吧),內容主要收錄在製作刊物的那3個月當中,發什麼哪些事件、事件細節、過程,DG的記者就像是福爾摩斯,會將該件事情調查清楚並透過文字、圖片傳達給讀者。

也就是說,當讀者拿到雜誌的時候,這些事情早就是三個月前的事情,這樣的雜誌還要能夠存活,當然有他特別之處,這也是我接下來要討論的東西。

專注舊新聞,全新的體驗

資訊爆炸的世代下,要讓內容能被看到之外,不外乎跟上演算法的改變,另外一個老生常態是— 「提供大眾獨有的服務」,讓讀者對你念念不忘,主動回來找你,但要做到這樣的事情,絕非一觸可及,除非你手中握有獨門的技術、少數的資源,否則多半都需要透過品牌的塑造,長期的養成。

(一)資訊化圖表(infographic)

傳統雜誌不外乎透過文章、圖片將資訊傳達給大眾,但相比一般旅遊、財經等雜誌,新聞報導的雜誌多半無法引人興趣,因此DG嘗試透過超強的視覺化,來吸引他的觀眾,請看以下範例: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沒錯,其實就是目前台灣很流行的資訊化圖表(infographic),透過將資料視覺化,讓讀者不再只是閱讀、吸收、瞭解,而是再多了一個解謎的過程。

(二)讓人愛不釋手的視覺設計

若將每期的DG擺在桌上,會發現每一本的設計都是別具用心,看完之後拿來作為居家裝飾,非常合適,而這也是目前傳統印媒極力達到的事情— 印刷品不只是印刷品,透過附加價值的提升,從一次性的閱讀品變成收藏品。


raw-image

(三)新聞的價值

除了超強的視覺輔助,內容依舊是決定一本雜誌生存與否的關鍵,這也是慢媒體最重要的精神-記者、作家、寫手的價值。

傳統媒體中,新聞記者就像是一台生產新聞的工具,不需要有太多意識,只需要產出符合時間、規劃及媒體視角的內容,再加上速度的壓力,這些人們多半是無從選擇自己要寫什麼內容、該如何發展,而這也讓新聞的價值不斷地往下降,也是因為如此在新媒體盛行後,傳統媒體會如此掙扎的原因之一。

PressGazette的訪談中,DG的共同創辦人提到:

What we wanted to do was something like market defiance. So, where digital is super-fast, this would give perspective.

數位媒體的快速補上了時間及對資訊需求的缺口,但我們能給你的是— 事件的觀點,透過在事件發生之後(after the dust has settled),重新開啟事件的討論並將整件事情徹頭徹尾地分析及原理的歸納,進而幫助你建立觀點。

為什麼觀點重要?我想可以從DG的創辦者對未來媒體的猜測找到:

The big next wave is automated news reports, which is getting smarter.

在未來,自動化生產新聞會成為主流,特別是在AI產業快速發展的狀況下,有部分的內容極有可能會是由電腦AI負責產出,人只剩下校正及修改的工作。換言之,在未來記者的可取代性會變高而需求量也會隨之降低。

要對抗這樣的大趨勢,我想每個產業的解答都是類似的-找到人工的無可取代之處,我認為這也是DG自2011年以來一直在追求的。

結尾

時至今日,慢媒體早就不是個新聞,在世界各地也有許多媒體透過不同的內容、運作模式著力於此,一本只專注舊資訊及紙本的雜誌,在這個圈子中是個非常吸引人的存在,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去他們官網看看(DG支援全球配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Yo Chen的沙龍
102會員
79內容數
媒體觀察筆記Media Note 是一系列以觀察現今媒體行銷、網路生態的系列專題。 第一個主題就是被譽為未來十年商業模式的訂閱經濟。訂閱經濟其實不是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而是重新以不同的方式被呈現出來,從刮鬍刀、地板到最常見的影音、娛樂,這個專欄個案探討、現況分析等方式進行討論。
Yo Che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4/23
有在關注投資訊息的朋友,應該知道 4/21 晚上發生了一件讓人記憶深刻的事情— 知名影音串流平台 Neflix 網飛的股價在一個晚上暴跌了 36% 。雖然美股近期相對疲弱,但一天能殺成這樣,應該能用血流成河來形容。Netflix 發生什麼事情、是誰把 Netflix 訂閱的人口弄不見了?
Thumbnail
2022/04/23
有在關注投資訊息的朋友,應該知道 4/21 晚上發生了一件讓人記憶深刻的事情— 知名影音串流平台 Neflix 網飛的股價在一個晚上暴跌了 36% 。雖然美股近期相對疲弱,但一天能殺成這樣,應該能用血流成河來形容。Netflix 發生什麼事情、是誰把 Netflix 訂閱的人口弄不見了?
Thumbnail
2021/06/26
雖然台灣的Twitter用戶比國外少了許多,但Twitter規劃已經的付費版圖總算再開新頁,六月初時Twitter在加澳兩國推出封測版的訂閱制服務,讓用戶付取少量的金額,換取額外的功能,究竟twitter的訂閱制在做什麼?
Thumbnail
2021/06/26
雖然台灣的Twitter用戶比國外少了許多,但Twitter規劃已經的付費版圖總算再開新頁,六月初時Twitter在加澳兩國推出封測版的訂閱制服務,讓用戶付取少量的金額,換取額外的功能,究竟twitter的訂閱制在做什麼?
Thumbnail
2021/06/14
全球知名寫作訂閱平台Medium,從12年至今,也已經過了9個年頭,發展絕對不算順遂,中間也經歷過許多變革,在未來更為競爭的環境之下,Medium有什麼樣的發展考量,都會在這篇寫入。
Thumbnail
2021/06/14
全球知名寫作訂閱平台Medium,從12年至今,也已經過了9個年頭,發展絕對不算順遂,中間也經歷過許多變革,在未來更為競爭的環境之下,Medium有什麼樣的發展考量,都會在這篇寫入。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對! 重點就在「紙」! 現在居住的地方鼓勵大家把廚餘包進紙裏每星期有回收車收取,把搬家時紙箱內的裝箱紙用完後,便開始買報紙來包廚餘。那天突然想到「買了實在應該先看看呀!」,便真的看起報「紙」來。 P.S. 重點放最後,我今周的運程是「大吉」呢! 哈哈!
Thumbnail
對! 重點就在「紙」! 現在居住的地方鼓勵大家把廚餘包進紙裏每星期有回收車收取,把搬家時紙箱內的裝箱紙用完後,便開始買報紙來包廚餘。那天突然想到「買了實在應該先看看呀!」,便真的看起報「紙」來。 P.S. 重點放最後,我今周的運程是「大吉」呢! 哈哈!
Thumbnail
每個月底到月初那幾天,是郵件最多的時候,因為訂閱的月刊、雙月刊或季刊,都會在那幾天寄來,至於平常日,就只有訂閱的商業週刊,今周刊或天下半月刊,不會一下子消化不良。 附圖是今天收到的雜誌。 我不確定這個習慣還可以撐多久,但是只要我喜歡的雜誌持續出版實體刊物,我會一直支持的。 看雜誌的方法 我呢?
Thumbnail
每個月底到月初那幾天,是郵件最多的時候,因為訂閱的月刊、雙月刊或季刊,都會在那幾天寄來,至於平常日,就只有訂閱的商業週刊,今周刊或天下半月刊,不會一下子消化不良。 附圖是今天收到的雜誌。 我不確定這個習慣還可以撐多久,但是只要我喜歡的雜誌持續出版實體刊物,我會一直支持的。 看雜誌的方法 我呢?
Thumbnail
筆者最近接連看了幾篇文章,都與「訂閱內容」有關,對於時下的閱讀風氣與生態,粗略地表達與下自己的看法。
Thumbnail
筆者最近接連看了幾篇文章,都與「訂閱內容」有關,對於時下的閱讀風氣與生態,粗略地表達與下自己的看法。
Thumbnail
隨著報禁解除、科技進步,各家媒體如雨後春筍出現,求快不求的媒體心態,不只破壞了新聞的本質,更賠上了媒體的社會地位。當網路興起之後,資訊流通速度加倍,但媒體的處境卻更加窘迫。面對廣告縮減、社群平台瓜分大餅,媒體難道就只能就此消亡?
Thumbnail
隨著報禁解除、科技進步,各家媒體如雨後春筍出現,求快不求的媒體心態,不只破壞了新聞的本質,更賠上了媒體的社會地位。當網路興起之後,資訊流通速度加倍,但媒體的處境卻更加窘迫。面對廣告縮減、社群平台瓜分大餅,媒體難道就只能就此消亡?
Thumbnail
在社群媒體當道的時代,社群編輯扮演關鍵的橋樑角色,也是媒體內容的發動機。然而,粉絲數與流量固然重要,但無法代換為尊敬與認同。新聞媒體的影響力,無論報紙、雜誌、電視或網站,最終仍取決於「創造值得信任的內容」,社群編輯的工作,則是讓更多人看見它們,並願意留下來,成為真正的「粉絲」。--新聞不死,只是很喘
Thumbnail
在社群媒體當道的時代,社群編輯扮演關鍵的橋樑角色,也是媒體內容的發動機。然而,粉絲數與流量固然重要,但無法代換為尊敬與認同。新聞媒體的影響力,無論報紙、雜誌、電視或網站,最終仍取決於「創造值得信任的內容」,社群編輯的工作,則是讓更多人看見它們,並願意留下來,成為真正的「粉絲」。--新聞不死,只是很喘
Thumbnail
你有多久沒翻過雜誌了?「雜誌」作為定期發行的出版物,在社群網路興起前的時代,是個相當重要的內容載體,它隨著雜誌社的擬定方向,蒐集、製作不同面向的內容給予讀者。然而,隨著網路發達,內容製作、傳播的門檻快速下降,讓雜誌不再有過去的影響力。
Thumbnail
你有多久沒翻過雜誌了?「雜誌」作為定期發行的出版物,在社群網路興起前的時代,是個相當重要的內容載體,它隨著雜誌社的擬定方向,蒐集、製作不同面向的內容給予讀者。然而,隨著網路發達,內容製作、傳播的門檻快速下降,讓雜誌不再有過去的影響力。
Thumbnail
愈來愈多媒體把訂閱制當成救亡圖存的仙丹,趨之若鶩發展訂閱制;然而要是不能落實讀者真正在乎的幾個重點,要想靠訂閱制鹹魚翻生,恐怕將會是誤會一場。
Thumbnail
愈來愈多媒體把訂閱制當成救亡圖存的仙丹,趨之若鶩發展訂閱制;然而要是不能落實讀者真正在乎的幾個重點,要想靠訂閱制鹹魚翻生,恐怕將會是誤會一場。
Thumbnail
前言 「快、狠、準」早已成為現今媒體生態的主流,然而快媒體產生的各種問題,這個風潮之下,有一本雜誌他只專注在舊資訊及紙本,根本不像是2019年會存在的東西,一起來揭開Delayed Gratification的秘密吧。
Thumbnail
前言 「快、狠、準」早已成為現今媒體生態的主流,然而快媒體產生的各種問題,這個風潮之下,有一本雜誌他只專注在舊資訊及紙本,根本不像是2019年會存在的東西,一起來揭開Delayed Gratification的秘密吧。
Thumbnail
原刊於2017/12/9的medium珍黃教學媒體個人頁面 後記:訂閱後4個月,The Affairs在2018年3月出刊,至今累積了8份。而今,系刊《Quemoy & Architecture》在參與的幾位終於同意在此建立線上平台後又多走了一步。未來在滿足了出版專題的申請條件後,便會正式於此建立線
Thumbnail
原刊於2017/12/9的medium珍黃教學媒體個人頁面 後記:訂閱後4個月,The Affairs在2018年3月出刊,至今累積了8份。而今,系刊《Quemoy & Architecture》在參與的幾位終於同意在此建立線上平台後又多走了一步。未來在滿足了出版專題的申請條件後,便會正式於此建立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