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原始意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文字的意義通常來自社會長久的約定俗成,但是約定俗成的意義不見得就是最準確的意義。這是因為,文字常常會受到「意識型態」的影響,被附加了超出其原始意義的延伸含義。例如,「道德」這兩個看似簡單卻影響深遠的文字,就是值得去追根究底、探討省思的文字。
顯而易見的,對於漢字文化而言,如果要理解一個字詞的本質和它的原始意義,除了探究漢字的造字原理和原始的象形字義,似乎沒有第二條捷徑可走。也因此,基於「文以載道」的緣故,漢字文化本身不太可能產生「哲學家」(philosopher),卻可能產生「解碼家」(decoder) 或「詮釋家」(interpreter -- 於間翻轉譯傳之人、於間翻轉譯者),正因為要定義一個可以 Zoom In (作操于目視於入內,類似「拉近而看」) 和 Zoom Out (作操于目視於外出,類似「拉遠而看」) 的漢字、字義可能充滿變數的漢字是相當困難的。不知道這算是幸運,還是不幸。
首先,「道」、「德」兩字在古文中都帶有一個表示「行」的符號「ㄔ」,因此可以推論,「道德」本來的意思可能與某種「行動」或「運動」有關。有了這個初步概念,接下來就可以針對「道」與「德」兩字分別作進一步的探討。
【附圖:行字演變】
【附圖:「道、德、直、心」文字演變】
「道」字本來是「一個顛倒的大頭人」(後來訛變為「首」) 和「行止」的符號組合。其中,「一個顛倒的大頭人」是以「從高處墜落的人,頭重腳輕的顛倒狀態」來代表「自由落體的重心受到重力牽引」,「行止」則代表「行走」、「行動」、「運行」。因此,「道」字的本意應該是指「重力形成的運行軌道」或「重力場」。
老子 (公元前 580 年 ~ 公元前 500 年) 也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意思可能是說:在地球上把東西往上拋,東西會反向掉落下來,這就是重力場的引動,重力弱者會受到重力強者的重力場作用而看似毫無力量的被輕易地吸引過去。
「德」字本來是「行」、「直」與「心」的組合。其中,「行」代表「行動」、「運動」,「直」代表「直線」,「心」代表「重心」。因此,「德」字的本意應該是指「物體重心的直線運動」,也可以說是「物體重心的慣性運動」。
由此可知,「道德」的本意指的是「物體重心依重力形成的軌道或受到重力場的作用而運行的慣性運動」,和近代物理學中的天體力學有很大的關連性,後來纔被引申為「穩定的習性」或「慣性的行為」。

「道德」兩字本來沒有「正面」的含意,只是一種對於物體慣性運動的現象所做的客觀描述而已。但是,因為它帶有「穩定」的性質,因此也被賦予了「正常」的意思,再加上其中包含的符號「心」可能從原本的「重心」之意衍生出「心念」之類的詮釋、符號「直」與「行」的部份則可能又被賦予了與心念有關的「直覺的行為」之詮釋,於是跟著就引申出「良好的行為或習慣」的附加意義。
也因此,追求「自然無為」的老子在《道德經》中,以反樸歸真的態度來還原「道德」的原始意義。他開宗明義的說「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就是在質疑那些追求「正道」或「聖賢之道」的「有為者」口中所謂的「正常」與「穩定」究竟能不能算是最美好、最良善的東西?
換句話說,老子可能認為:「道德」只是「宇宙穩定運轉的慣性」或「人類行為的習性」而已,「道德」既不能代表極致的美好良善,也不能代表永恆不變的真理,一個人的心胸可以容納變化與無常,甚至體諒異常與反常,那纔算是「真道德」。
從地球演化的過程來看,不擅於接受變化與無常的生物,即便如恐龍一般巨大強壯,仍然會被大自然的變動無情的淘汰與消滅。看來,老子的道德觀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啊!
身為雄性的老子在《道德經》裡卻處處強調向雌性學習的柔性情操,這種站在相對的一方或異己的立場來思考的態度,也說明了:「道德」是用來修養自己的,不是用來苛求別人的;「道德」是拿來「從心所欲不踰矩」的,不是拿來發動聖戰、掃除妖孽的。


P.S.「德」的概念發端於《詩經》:

「德」原本是指先天的、天生的「天性」、「本性」、nature (己然,意通「自然」),而不是後天的「習性」、habit (習慣之態),但是通過「見習」、「修德」,也可能改變本來的天性與慣性、轉變其既有的習慣或道德,最後習得合適的習慣或更新完善的道德、suitable habit (適當而可能之習慣之態)、morality (移物反力之態樣,或本指類似地心引力般可使上拋物受吸引而反回地面之力的古代用語;物于量的力之態樣,可能是古代表示物質重力的用字;道德之態樣,即 moral 通過 mo-r-a-L 及「目人於行」的橋接而轉換漢字「道」的象形文字體,並且通過 m-one-r-a-L 及「目1連心ㄔ」的橋接而轉換漢字「德」的象形文字體,兩者組合轉換漢字「道德」),此概念之發端可見於古老的《詩經》。
例如:「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無念爾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乃如之人兮,德音無良。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樂只君子,德音不已。」、「民之質矣,日用飲食。群黎百姓,遍為爾德。」、「明明天子,令聞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國。」、「溫溫恭人,維德之基。其維哲人,告之話言,順德之行。其維愚人,復謂我僭,民各有心。」、「百爾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不我能慉,反以我為讎。既阻我德,賈用不售。」、「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將翱將翔,佩玉將將。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 」、「醉而不出,是謂伐德。飲酒孔嘉,維其令儀。 」......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LS. Salon / Rooms: 1.文字的堂奧與空間 Subtle Space of Texts 2.夢的原理 The Elements of Dream 3.易的故事 The Story of I.E. 4.橋接文字 Bridge Words 5.一籮筐詩詞 ALOPAL 6.爾爾藝廊 22Gallery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上帝」的概念可能本來是建立在「常道」、「常理」、「常識」以及「嘗試」、「上進」或「盡心盡力」的基礎上。......但是,古人編輯的《尚書》中的《商書.伊訓.第四》裡提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這句話爲何又說「上帝不常」呢?
西方人一般稱神為 God 等,God 與 guard (守衛) 發音極為相近。從古埃及以來的西方宗教歷史觀之,God 基本上就像守護其信仰者的 guard,是出於一種「保護神」或「守護神」或「吿禱的、召喚的、求救的對象」之概念,....
政經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藝術中心、科技中心、資訊中心......以致於......文明的中心。......文明往往如同人們對植物由種子發芽成長的觀察一般,被描述為從某個中心發展出來。..................
A:「這世界一切都是假的。」 B:「那麼,你現在說的,是真還是假呢?」 ..................
乍看片名,會以為「陰森林 (The Village)」是一部恐怖片,看了之後,纔知道......  
人體的重量大約有 70% 是水,是否人亦當以鬆散、順勢、流動為常態呢?......「冷靜、頑固;溫和、流俗;狂熱、浮燥」這些常常用來形容人的情緒或性格的詞彙,完全吻合了水的三種形態特徵。......
「上帝」的概念可能本來是建立在「常道」、「常理」、「常識」以及「嘗試」、「上進」或「盡心盡力」的基礎上。......但是,古人編輯的《尚書》中的《商書.伊訓.第四》裡提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這句話爲何又說「上帝不常」呢?
西方人一般稱神為 God 等,God 與 guard (守衛) 發音極為相近。從古埃及以來的西方宗教歷史觀之,God 基本上就像守護其信仰者的 guard,是出於一種「保護神」或「守護神」或「吿禱的、召喚的、求救的對象」之概念,....
政經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藝術中心、科技中心、資訊中心......以致於......文明的中心。......文明往往如同人們對植物由種子發芽成長的觀察一般,被描述為從某個中心發展出來。..................
A:「這世界一切都是假的。」 B:「那麼,你現在說的,是真還是假呢?」 ..................
乍看片名,會以為「陰森林 (The Village)」是一部恐怖片,看了之後,纔知道......  
人體的重量大約有 70% 是水,是否人亦當以鬆散、順勢、流動為常態呢?......「冷靜、頑固;溫和、流俗;狂熱、浮燥」這些常常用來形容人的情緒或性格的詞彙,完全吻合了水的三種形態特徵。......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一篇講的是道生成於無形的天,生生息息周而運行的天是大地的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經由解析老子與其著作《道德經》的來源與發展,發現自己擁有在不同外太空、水,以及空氣裡,都有實現最好給予的能力,而這樣子可以實現永恆美好的能力,也已經說明人類的天賦。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在人類長年來的各種發展而言,都會討論到世界似乎存在某種潛在的方向性,在陰陽五行的領域就會說是「道」,而在近代思想,最類似的可能是海耶克的「自發秩序」的概念。 個人認為,這些概念其實可以從當代物理的對稱性與對稱破缺的角度,給予相對具體的理解途徑。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一篇講的是道生成於無形的天,生生息息周而運行的天是大地的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經由解析老子與其著作《道德經》的來源與發展,發現自己擁有在不同外太空、水,以及空氣裡,都有實現最好給予的能力,而這樣子可以實現永恆美好的能力,也已經說明人類的天賦。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在人類長年來的各種發展而言,都會討論到世界似乎存在某種潛在的方向性,在陰陽五行的領域就會說是「道」,而在近代思想,最類似的可能是海耶克的「自發秩序」的概念。 個人認為,這些概念其實可以從當代物理的對稱性與對稱破缺的角度,給予相對具體的理解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