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Facebook F8大會第2天:那些以前不知道的,現在知道了/詹太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這好像是一句聽來很廢的描述,但這就是我聽完今年F8大會開幕演講的感想。其實這並不是廢話,而且我認為,這應該已經準確體現在Facebook各項產品的細節上,尤其是如何運用科技應對人性的問題。

整場開幕演講聽下來,我不斷感受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類的宣言與態度;而我也認為,這或許就是目前Facebook整體展現出的立場。
Facebook技術長Mike Schroepfer說:
「我們現在正理解細節、理解問題;有些事情我們過去沒有經歷過,但現在知道了,就要解決。」
我很難說這樣的表態是不是表達的有些過分認真。Mike Schroepfer甚至在台上提議,可以使用自家研發的「Portal」這款內建攝影鏡頭的產品,來減少自殺問題。
「我們當然也知道,我們的「Portal」根本就是一個網路監視器,而且我們想要把它裝在你家;但是當你知道了「智慧型攝影機」(smart camera)跟一般的不同,你就知道它可以幫助我們減少自殺問題、也幫助你連結朋友與家庭。」
Mike Schroepfer 進一步舉例解釋,這支裝有攝影鏡頭的智能裝置可以突破地理限制,幫助在不同地方生活的朋友或家人建立更多的生活參與感(remote bonding),例如祖父母與兒孫的聯繫等等。
理論上,善用科技可以改變遠距離的情感需求、提供情感支持,可以減少、甚至預防悲劇的發生。
但這句話當下聽起來,真有點怪怪的。

「我們可以打包回家,但也可以做好這件事」

當Mike Schroepfer在台上舉出這個案例之際,在台下的觀眾席裡、至少我身邊的不少參與者,立即發出一陣噗哧笑聲,還有些人更交頭接耳起來。
因為,這個提議當下聽起來的確有點認真得離譜;不過,這雖然是Facebook單方面的理論與願景,但我感受到他們的態度是認真的。
除此之外,Facebook在第二天的議程中,還花了很大篇幅細數包括如何運用AI(人工智慧)與ML(機器學習)自主進行語言分析、影像分析,進而保護言論環境。
演講中還認真舉出了一個案例說:
「我們正在努力保護印度選舉;你看,當地人講的語言多達22種。」
此話一出,台下又發出一陣噗哧笑聲。一位坐在我隔壁的男士,更以一種不可思議的語氣小聲直接說出「喔~認真嗎?」(Oh, seriouly?)。有興趣的朋友們或許可以看看這場演講的錄影,就會懂我的意思。
但是,或許這也正是Facebook目前的態度:
「我知道這永遠做不完,但是一定要做,這就是我們對未來的樂觀;當然,我也可以打包回家,但我們也可以做好這件事。人類所有的行為都在網路上,在Facebook上。我們可以放棄,但我們也可以盡我們的責任。」

正在重新學習「人性」的社群平台

聽起來整件事情貌似很蠢。但若仔細想想,這應該是Facebook這15年來,第一次用科技直接面對深層的人類行為。
過去那些「按讚心情留言分享」其實都是很表面的。當然,觸發整件事情的源頭,就是對於去年「劍橋事件」的彌補、與接連的損害控管。
回頭看,現在我會認為,當時Facebook全體上下所表現出對事件的「Naïve」(天真)、以及老闆Zuckerberg當時在國會聽證會上的神情,絕大部分都是真實反應。
我的猜想是:他們當時或許真的低估了「人性」這件事;於是,現在他們花了一年時間補強各種大小漏洞。
「人性」要怎麼損害控管?既然是「社群」,全部的內涵就是關於「人」與「人性」。
演講的另一個點,是來自產品設計副總裁Margaret Stewart談如何在社群網路上適當處理「哀悼」這件事。
在現場,我可以感受到台下聽眾對這個題目的不以為然。仔細打量她在台上的造型,可以感受到「老派」風格:從衣著、髮型、到說話的語氣,都包裝成像是一位娓娓道來的「母親」或「阿姨」角色。
我很難判定這樣的造型是來自她本人的個性,還是刻意營造出來、這個角色所必需的公關包裝;但以一個成熟角色來陳述「哀悼」話題,的確是一種十分細膩的表現。而且她的這一題卻很打中我,因為這個題目是一個非常人性的論述。
「社群行為與得體的哀悼」這一題落實下來,就是「Facebook該如何處理已逝者的社群關係」。Margaret Stewart直接切入旗下部門處理過的幾宗客訴:關於已逝者留下的Facebook帳號,又或是帳號主死亡後,該如何設計人際關係與隱私權限?
像是「該如何界定過去沒出現、但現在卻出現了的朋友?」、或是「某些人在帳號主往生之後發表不當言論,能不能檢舉?」這些問題可能過去大家都沒好好想過。
但重點不在於Facebook改變了什麼樣的產品規格去討好使用者,而是若以「產品設計副總裁」的高度來舉這個例子,顯示Facebook是認真的想運用科技力形塑並介入人類的行為與生活;人們使用社群平台,就像每天會用刀叉、筷子或衛生紙那樣的相互影響。

Facebook的迭代與人性的演化

過去每一年F8談論的都是技術、展示的是軍火,是最潮流的破壞式創新,甚至徹底改變了包括廣告業與電視圈的某些行業。但今年講得更多的,是如何用科技力,介入社群平台上的諸多「人性」細節。
過去15年來專注於技術發展的Facebook,可能一直沒有謹慎看待人性的本質;直到近幾年多宗重大事件爆發,讓自己變成了新聞頭條、捲進事件核心,才驚覺過往的口號「connect families and friends」(連結親朋好友)的背後,不光只是用科技與演算法創造出的虛擬「連結」,還有更多的是關於人性的議題。
無論是光明面或黑暗面。或者是Facebook這整個產品本身,都是人性迭代演化過程的一部分。
所以,我的猜想是,接下來Facebook將會使出更多科技力,著手解決這大大小小他們過去沒有處理過的「人性問題」;在諸多人性問題之下,「隱私問題」是Facebook認為最重要的一件事。或許這也就是這次以「The Future is Privacy」(未來以隱私為重)作為主題的原因。
既然如此,一連串的大小改版、演算法調整、甚至是產品規格的改變,都是可以預期的。

緊跟新規則,運用產品紅利

從這個點延伸出來,當然就是一連串平台規則的改變、以及流量的改變。打掉重練的影響所及,包括舊有產品工具的汰換、既有流量池的成效降低,又或者是必須因應新工具的成本增加、以及未來成效預測的不確定性,都是可以預期的。
這也就是平台將重新定義使用者(人類)的網路行為,並且重新校正方向的原因。可以確定的是,整體流量成本必定會繼續墊高、流量走向也會改變,而且社群平台上的各種單位價值該如何看待,也會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中被重新定義。
舉例來說,幾年前我們不停追逐粉絲數、追逐觸及數、追逐曝光數,認為這些都是「關鍵指標」;但是現在,我們都只會把這些數值當成必要的「二級指標」。
時至今日,諸多社群經營者在追逐的首要指標變成了「互動率」;往後,或許我們也能期待更多被忽略的指標重新受到重視,或甚至產生新的評估指標。
另一方面,有些指標數據可能會因為隱私考量而下架。如果是這樣的話,我的猜想是,也會有新的數據指標或評估方式應運而生。
同樣受影響的可能還會包括「內容格式」,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行文方式。由於Facebook將開始積極管理平台上的言論品質,有更多容易引發爭議的內容可能很容易被封鎖,「極端言論」可能是首當其衝的內容,而且不分語系。
一些靠著極端言論而竄紅的帳號或網紅,應該在接下來的時間明顯感受到壓力,這也是臉書向來在F8之後「言出必行」的慣例;但問題是,我們很難理解「極端言論」的內容審查標準與內涵。不過另一方面,我想「商業型內容」受影響的程度會相對較低。
所以接下來我預期唯一能掌握的好消息,就是緊跟各種各樣的「產品紅利」。當特定的重大新產品發布、並且進行測試的期間,流量將會大幅往特定方向調整。講白了,就是要你跟著大家、順著潮流走。
同時,圍繞在Facebook平台周邊的經營者,如果有使用「爬蟲程式」的要小心了:因為Facebook將做出規模不一的各種更動與測試,導致爬蟲運作經常失靈。至於串接API方面也是一樣;各種API文件的頻繁更動或修訂,將會是家常便飯。

等待下一個「普羅米修斯」

回頭想想,我們從來沒有發現,其實「社群平台」這件事情可能跟人類登陸月球一樣重要:這些事情從沒有前例可循,但是人類的行為模式卻徹底被改變了;並且在某種情況下,展現出過去所沒有的人性黑暗面。
很多在地球表面適用、並且發展了數千年的人類社會文明法則,到了這個僅有15年時間的社群平台卻不見得管用。有些甚至是完全不管用。
人類社會在每個發展階段,都有幾個代表性的「普羅米修斯」。印刷術是一個、發明蒸汽機是一個、發現電力是一個、發明網路也是一個;現在,雲端與AI也是一個、社群平台可能也是一個。
無論我們喜不喜歡都得接受,直到下一個普羅米修斯出現。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K會員
2.0K內容數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無論實踐的是哪種變革計畫,凡是成功實踐的公司都有一項共通點,就是高階主管不吝給予支持、對於變革計畫懷以由衷的熱忱並全力以赴,從而編織出巨大的安全網。
拚價格便宜、或是服務好壞,都已經是枝微末節了;如果你能在前端就觀察到消費者的喜惡、以及在意的重點,才能把資源做最有效的分配。銷售轉換前、中、後的用戶行為旅程才是關鍵;形塑內容場景,引導用戶互動,才是營收成長最重要的佈局。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今年的F8大會,我會說這是一個「打掉重練大會」。不論Facebook本身或Instagram、Messenger、Whatsapp都是如此。同時,這過程中有很多使用者行為正在不斷的演化,產生出新的價值。
Facebook在這次F8大會中,特別點出了「創作者」的角色。以往F8強調的多是工程技術方面的進步、以及平台周邊的各種工具與技法,而很少針對「人」,並且指出「要向誰說話」。
社群小編忽然被要求開Facebook直播,原因很可能只是因為老闆去參加了某個聚會,聽聞「大家」都在都在開直播、賣產品,或是看到新聞報導開直播能增加多少銷售量。接下來,就是小編如何絞盡腦汁、鞠躬盡瘁的故事了。
你重視自己的工作嗎?如果重視,應該會花很多時間找尋適合自己的公司與職務、也花時間確定自己對這個工作有興趣。在應徵與面談時,不只是對方評估你,你也在評估這家公司是不是重視人才──是認真想找一起打拼的夥伴,還是只想找個人來做事就好?
無論實踐的是哪種變革計畫,凡是成功實踐的公司都有一項共通點,就是高階主管不吝給予支持、對於變革計畫懷以由衷的熱忱並全力以赴,從而編織出巨大的安全網。
拚價格便宜、或是服務好壞,都已經是枝微末節了;如果你能在前端就觀察到消費者的喜惡、以及在意的重點,才能把資源做最有效的分配。銷售轉換前、中、後的用戶行為旅程才是關鍵;形塑內容場景,引導用戶互動,才是營收成長最重要的佈局。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今年的F8大會,我會說這是一個「打掉重練大會」。不論Facebook本身或Instagram、Messenger、Whatsapp都是如此。同時,這過程中有很多使用者行為正在不斷的演化,產生出新的價值。
Facebook在這次F8大會中,特別點出了「創作者」的角色。以往F8強調的多是工程技術方面的進步、以及平台周邊的各種工具與技法,而很少針對「人」,並且指出「要向誰說話」。
社群小編忽然被要求開Facebook直播,原因很可能只是因為老闆去參加了某個聚會,聽聞「大家」都在都在開直播、賣產品,或是看到新聞報導開直播能增加多少銷售量。接下來,就是小編如何絞盡腦汁、鞠躬盡瘁的故事了。
你重視自己的工作嗎?如果重視,應該會花很多時間找尋適合自己的公司與職務、也花時間確定自己對這個工作有興趣。在應徵與面談時,不只是對方評估你,你也在評估這家公司是不是重視人才──是認真想找一起打拼的夥伴,還是只想找個人來做事就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AI Monica : 這篇文章探討了當前社會制度的變革以及人類意識的進化。文章提到,人類正在從一個被壓制和控制的狀態中走出,正在開闊我們的精神視野,朝著一個更加美好和積極的世界前進。 關鍵要點 : 人類正在從一個被壓制和控制的狀態中走出,朝向一個更加美好和積極的世界前進。 人類具有集體意識
Thumbnail
我之前曾經提過社交斷捨離的概念,由於社交網路的快速和便利性,進而導致建立社交變得像吃速食一樣簡單,相反地,摧毀一段友誼,也僅需要點擊一個按鈕,雖然社交變得方便,但我們更應該定期檢視我們的社交情況,人類是群居的生物,沒有群體生活,對人類來說會是災難,但無效的社交,也對我們沒有太多幫助。
社群,臉書,群組,現代人無法割捨使用網路,現實世界許多爆表壓力和傷痛,包袱,在個體資料的保護機制和虛擬世界中,心靈最脆弱或真實面得已盡情釋放;即時對話反饋和虛擬人設,初期的心裡缺損角落滿足感十足後,方便性和個人化,現代人沉溺網路成為鍵盤手,幾乎是日常與不可逃避的事了。 然而心存善良,沒有評估文字風
Thumbnail
討論近期在社群媒體經營的觀察和感想,同時介紹了一本書《未來預演》中的內容和影響。藉由書中案例和個人經驗,探討未來預演的影響力。文章觸及了個人成長和信念的轉變,並分享了未來的展望和期待。
人們總是期盼科技帶來的創新,說到底是人在心理上對於現行做法想要改變,或是挑戰既有威權的心理投射。 千萬別忘了,在ChatGPT與AI的年代,人要能不被取代,創造資料庫中找尋不到觀點以及同理心,凌駕AI產生新價值。
Thumbnail
今天和朋友聊天的時候,談到一個我近期的小發現,就是熟人濾鏡。 如同爸媽大部分會說自己的小孩最棒,我們通常也會選擇和自己認識的人或者朋友站在一起,用盡一切正面的理解方式帶入對方單方面對於生活與職場上的各種抱怨。 即使對方的遭遇,或者他所描述的那些事件與事件中的人,我們根本不認識。唯一可作為判斷的,
Thumbnail
社群媒體對人們的負面影響與操縱已成為矽谷巨頭公司前骨幹成員討論的焦點。透過這些平臺,使用者的時間與個人資料被轉化成商品販售給廠商,因此社群媒體平臺為了獲取更多商業利益,不惜一切手段搶佔使用者的注意力。此外,社群媒體的出現導致了青少年的自殺率上升,讓人更脆弱、焦慮、憂鬱。同時,社群媒體還無形中建立同溫層,讓人無法接受外面的世界,更容易被操縱。這些市場行為和效應不僅對個人,甚至可能對國家和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
Thumbnail
現代社會,我們早已經習慣一心多用,同時多工運作,不管在辦公室裡,或高速公路上,我們坐在椅子上一邊滑手機、一邊與旁人交談,這種事每分每秒都在發生。NASA心理研究人員Stephen Casner研究數十起重大空難事件後發現:「這種亂七八糟的局面(空難),百分之百是我們人類自己的問題。一開始,人類有創意
遺憾嗎? 一眨眼,又過了一年,有些人離開,有些人永遠離世,有些人相見需要跋涉,有些人相見只存在於夢境中。 在這個科技迅速發展的現代,我們被迫深刻思考著取代和生死。儘管科技進步讓機器能夠執行越來越多的任務,但人類的價值和獨特性依然難以完全被取代。 老去、生病、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但科技或許能夠為
許多人常說電腦手機發展,使人與人之間的彼此的感情變得冷漠,但事實上人們從網路千禧年爆發以來,就有不少熱門的社群軟體,主軸仍然是社交。例如:PTT、奇摩即時通、台灣論壇、無名小站等,直到現在大家熟知的FB、IG、推特,甚至最新的抖音和小紅書短影片為首的社群。這些經過好幾十年,仍然是3C發展不可或缺的一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AI Monica : 這篇文章探討了當前社會制度的變革以及人類意識的進化。文章提到,人類正在從一個被壓制和控制的狀態中走出,正在開闊我們的精神視野,朝著一個更加美好和積極的世界前進。 關鍵要點 : 人類正在從一個被壓制和控制的狀態中走出,朝向一個更加美好和積極的世界前進。 人類具有集體意識
Thumbnail
我之前曾經提過社交斷捨離的概念,由於社交網路的快速和便利性,進而導致建立社交變得像吃速食一樣簡單,相反地,摧毀一段友誼,也僅需要點擊一個按鈕,雖然社交變得方便,但我們更應該定期檢視我們的社交情況,人類是群居的生物,沒有群體生活,對人類來說會是災難,但無效的社交,也對我們沒有太多幫助。
社群,臉書,群組,現代人無法割捨使用網路,現實世界許多爆表壓力和傷痛,包袱,在個體資料的保護機制和虛擬世界中,心靈最脆弱或真實面得已盡情釋放;即時對話反饋和虛擬人設,初期的心裡缺損角落滿足感十足後,方便性和個人化,現代人沉溺網路成為鍵盤手,幾乎是日常與不可逃避的事了。 然而心存善良,沒有評估文字風
Thumbnail
討論近期在社群媒體經營的觀察和感想,同時介紹了一本書《未來預演》中的內容和影響。藉由書中案例和個人經驗,探討未來預演的影響力。文章觸及了個人成長和信念的轉變,並分享了未來的展望和期待。
人們總是期盼科技帶來的創新,說到底是人在心理上對於現行做法想要改變,或是挑戰既有威權的心理投射。 千萬別忘了,在ChatGPT與AI的年代,人要能不被取代,創造資料庫中找尋不到觀點以及同理心,凌駕AI產生新價值。
Thumbnail
今天和朋友聊天的時候,談到一個我近期的小發現,就是熟人濾鏡。 如同爸媽大部分會說自己的小孩最棒,我們通常也會選擇和自己認識的人或者朋友站在一起,用盡一切正面的理解方式帶入對方單方面對於生活與職場上的各種抱怨。 即使對方的遭遇,或者他所描述的那些事件與事件中的人,我們根本不認識。唯一可作為判斷的,
Thumbnail
社群媒體對人們的負面影響與操縱已成為矽谷巨頭公司前骨幹成員討論的焦點。透過這些平臺,使用者的時間與個人資料被轉化成商品販售給廠商,因此社群媒體平臺為了獲取更多商業利益,不惜一切手段搶佔使用者的注意力。此外,社群媒體的出現導致了青少年的自殺率上升,讓人更脆弱、焦慮、憂鬱。同時,社群媒體還無形中建立同溫層,讓人無法接受外面的世界,更容易被操縱。這些市場行為和效應不僅對個人,甚至可能對國家和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
Thumbnail
現代社會,我們早已經習慣一心多用,同時多工運作,不管在辦公室裡,或高速公路上,我們坐在椅子上一邊滑手機、一邊與旁人交談,這種事每分每秒都在發生。NASA心理研究人員Stephen Casner研究數十起重大空難事件後發現:「這種亂七八糟的局面(空難),百分之百是我們人類自己的問題。一開始,人類有創意
遺憾嗎? 一眨眼,又過了一年,有些人離開,有些人永遠離世,有些人相見需要跋涉,有些人相見只存在於夢境中。 在這個科技迅速發展的現代,我們被迫深刻思考著取代和生死。儘管科技進步讓機器能夠執行越來越多的任務,但人類的價值和獨特性依然難以完全被取代。 老去、生病、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但科技或許能夠為
許多人常說電腦手機發展,使人與人之間的彼此的感情變得冷漠,但事實上人們從網路千禧年爆發以來,就有不少熱門的社群軟體,主軸仍然是社交。例如:PTT、奇摩即時通、台灣論壇、無名小站等,直到現在大家熟知的FB、IG、推特,甚至最新的抖音和小紅書短影片為首的社群。這些經過好幾十年,仍然是3C發展不可或缺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