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混亂、低迷的浪濤中,很難把握正確的潮流及風向;這時候,環境就會逼著每個人改變。我們必須能靈活的改變方向,要創新、要變革;如果不能創新、變革,你的企業就會變成亂世中的犧牲者。
前言
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影響力開始在2009年顯現;當時我在富士康NWInG事業群服務,為了替同仁們打氣加油,當年初在觀瀾廠區做了一次內部演講。
沒想到我的演講被錄了音、而且轉換成逐字稿流到外部,因此被大陸許多雜誌、媒體轉載,而且在網路上發表,廣為流傳;當時我並沒有準備草稿,所以也幸虧如此,演講內容就保存下來了。
10年後的今天,全球經濟和政治環境更是動蕩不安,我覺得今天年輕人面對的是更大的挑戰,但是也帶來了更多的機會;所以將這篇演講分享給我的讀者們,期望在今天的亂世,台灣能夠出更多英雄。
(編按:本文以作者提供的逐字稿為基礎,並在經過同意後依目前閱讀環境編修。)
亂世出英雄
「亂世」同時也意味「可遇不可求的機遇將要來臨」;因為舊的格局已經打破,市場開始洗牌,而每個人在此同時也都需要改變方向。
舉例來說,2008年是全球經濟從雲端墜入地獄的一年;全球已開發國家38年來首度集體衰退、全球貿易總額27年來首次下滑,美國也創造了歷史上最高的年度財政赤字,赤字高達4,550億美元。
據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估計,2009年全球失業人口將達到2.1億人,創下10年來的新高。
這讓我想到奧運會中的帆船賽;因為,帆船賽其實也是一種高科技的比拼。為什麼這麼說呢?像是船體透過怎麼樣的設計來減少水的阻力、帆怎樣能夠借助最大的風力,都要用到高科技。
此外,速度也和人的技巧有關;操帆的人必須要懂得風向、潮流,同時要懂得運用技巧才能航行得最快。參加奧運會帆船比賽的,都是各國頂尖的高手、用的也是運用高科技設計的帆船;因此,只要風力、海潮、水流、高科技帆船、以及選手的技術等環境一樣,結果就會如我們經常看到,帆船在航線上一艘緊跟著一艘的局面。
所以,只要外部環境一樣、挑的路線也一樣,那麼第一名永遠是第一名、第二名永遠是第二名,很難超越。
也就是說,如果你一開始就把這個位置搶到,對手就很難趕上;而當你是第二名或第三名時,超越的方法就只有一個:改變。
你要改變你的航線;因為如果順著原來的航線走,你就永遠不可能超越,因為所有人的條件都一樣。
大與小的不同
當世界混亂的時候,就是需要努力才能生存的時代,但也是出英雄的時代。
在現今的產業競爭裡,如果我們只是複製競爭者的策略,那麼永遠只能是第二、第三名,因為領先者總是擋在前面。但是,面對如今的經濟衰退,我反而覺得很興奮。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當然,在亂世裡也會有很多悲劇、或許很多企業會在亂世中關門倒閉、讓很多人因此失去飯碗;所以混亂的世界需要更努力才能生存,也因此更可能讓英雄出頭。
一般來說,整體市場經濟的好壞只能直接影響大的國家;像美國GDP的增長,一定跟全球的經濟成長掛鉤。所以不難理解美國為什麼要在財政赤字那麼高的情況下,還要拿出一大筆資金援助第三世界小國。
美國經濟要想走出衰退,就要幫助全世界經濟增長;反而對一些小國家來講,GDP不跟全世界掛鉤,所以受外部的影響較小。
舊的格局被打破、市場開始洗牌時,每個人都需要改變方向。
同樣的道理,整體經濟的風吹草動,對大企業的影響也大得多。例如手機產業在預估銷量下降時,影響最大的是哪幾家?像Nokia、三星等大廠,或是聯發科之類的組件供應商,就可能都必須跟著下修財測。
所以對於市占率較小的企業來說,亂世也意味可遇不可求的機遇將要來臨。對小企業來說,不管整體經濟好壞、景氣或不景氣,你反正都得去搶別人的市占率;只不過在不景氣的時候,被搶的人會更激烈抵抗,我們用的力氣要更大一點。
我們現在就好像在進行帆船比賽,突然間狂風大浪、天氣巨變,讓選手沒辦法把握正確的潮流及風向;這時候,就會逼得每個人都需要改變方向。
所以我們必須能靈活的改變方向,要創新、要變革;因為你不創新、不變革的話,那麼你的企業就會變成亂世中的犧牲者。
不成長,就是一潭死水
一個不成長的組織,只能留下一些不勝任的人;如此一來,這個組織就會面臨滅亡的命運。
變革創新是行動,成長是結果;但是我們卻往往把作為結果的「成長」擺在第一位。在這麼不景氣的時代,我們憑什麼成長?就是要靠創新、靠變革。
但我們企業為什麼要追求成長?這裡講的成長是營收的成長,市占率的成長;景氣越困難,我們就越要增加自己的市占率。例如全球手機目標市場如果跌到只剩1/3,也許我們的營收跟過去相比也會下降,但必須降得比人家少。
所以我要鼓勵大家,不管在任何經濟環境下,都要努力提升市占率;市占率增加了,代表我們比競爭對手做得更好。
企業為什麼要成長?企業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賺錢。各位如果瞭解財務報表的話,就知道我們把損益表中的「淨利潤」稱為「底線」(bottom line),而經營企業要賺取的就是稅後淨利。
而損益表的最上面一條是「營收」,也就是「上限」(top line);沒有營收,就沒有利潤,所以我們要爭取營收成長,才會有利潤、獎金和分紅。
所以,為公司追求成長,也就是為自己爭取機會。假如營收不成長,就代表組織不會成長;如果組織不成長,也就代表各位沒有升遷機會、沒有新的職位創造出來。
所以我常講:一個沒有成長的公司,組織就永遠不變、就好像一潭死水;而一潭死水是養不活魚的。
美國一位管理學者Laurence J. Peter,他在著作《
彼得原理》一書中提到:
在一個不成長的組織裡面,有很多的人會因為他的能力和表現而被提升,從班長、組長、課長一路升上來;到最後,就可能升到了超出個人能力的職位。
因為每個人的能力都有限,假如不再學習的話,能力就不會再增加;而一個人如果升到了自己沒辦法勝任的職位,那麼這個組織就不會繼續成長、這個人也就繼續待在那裡不動。
所以,一個失敗滅亡的組織,通常是因為裡面所有的職位上都是不能勝任的人。不勝任並不是說他不好,而是他的能力有限、自己又不去學習,結果造成組織裡的人全是不勝任的人在擔任各個職位。
一個失敗滅亡的組織,通常所有職位上都是不能勝任的人。
我們的組織如果能夠成長,以後就能創造很多機會;有能力的人就可以往上爬、接受更多新的挑戰。
營收的成長,可以讓每個人面臨工作時的態度不一樣、進而留住好的人才。反之,不成長的組織中即使有好人才,這些有企圖心、上進心、責任心的人才也一定會離開,而留下一些不勝任的人,最後導致這個組織面臨滅亡的命運。
人、事、物都是變革的對象
變革的主要對象是人,而變革的目的則是讓大家的想法、思想有所提升。
我之前看過的一篇文章提到,美國韋氏大辭典每年都會挑選「年度熱詞」來總結當年的主題。2008年的第一個熱詞是「Bail-out」,意思是「從財務危機裡解救出來」,字典裡翻譯成「財政救援」。
為了拯救陷入衰退的經濟,全球許多國家都出手救市。另一個熱詞則是「Change」(改變/變革)。那一年最大的變革是什麼?當選美國總統的歐巴馬是非洲裔美國人,這是在美國歷史上從來沒有的事。
鴻海郭總裁常講的變革有三種:
- 「改善」
- 「改革」
- 「革命」
這三者的區別在哪裡?舉個例子,我把一棟樓裡的隔間牆打掉,再重新裝修,但不更動主結構,這叫做改善;假如動到它的主結構,三層變成四層、前院變後院,這叫做改革。
那什麼是革命呢?就是把整個樓拆掉重建。
「改善」主要是針對「物」;我們的改善就是運用「
6個標準差」、「
8S」等方法來提升產品的品質、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因為產品是「物」,所以通常的改善目標是提升10%-30%。
「改革」的對象通常以「事」為主,也就是組織、做事的方法及系統。改革的目標必須有大幅躍進、大的突破;不是10%或20%,而是一倍兩倍的改善。這必須集中整個組織的力量,大家一起來做,而不是展開後有200個管理項目;不是亂槍打鳥,必須瞄中一個打一個。
「革命」的主要對象是「人」;要革每一個人的思想,讓大家的思維有所改變。
以管理創新維持競爭優勢
人要有理想,但不能太理想化;在執行的時候更不能理想化,必須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的前進。
最後一點是創新。鴻海曾經啟動一個「永營專案」,目標在於讓集團永續經營;因為當時整個鴻海/富士康已經達到了600億美元的規模,所以我們研究如何在這個基礎上再成長3倍,讓它永續經營。
這個專案網羅了台灣頂尖的管理學大師和大學教授、而且把這些教授從學校請來服務2至3年,專職協助集團規劃。例如李吉仁教授,就是台灣大學最有名的管理學教授之一;他曾經在許多報章雜誌上寫文章批評鴻海/富士康集團,所以我們把他請來負責永營專案。
李教授推薦的是《
管理大未來》一書,並就該書的精神主軸向集團兩三千位主管進行導讀。這本談管理創新的書中說:
創新分很多層次:產品的創新、流程的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等等,到最後才是管理的創新。
也就是說,「管理的創新」才是保證企業維持競爭優勢的方法。
柳傳志的「擰毛巾」功夫
機會到處皆是,我們要靠什麼成長呢?成長是結果,我們要靠變革、創新,還有最重要的:基本功要做好。
我們口中談的是宏偉的目標,但經常又看到客戶投訴及品質問題,而這些就是基本功沒有做好。要達成成長的目標,我們就要把份內工作做好;把品質做好、不出問題,就可以減少之後的困擾。
即使是前所未有的不景氣年份,我們的生意機會其實仍然到處皆是。聯想的柳傳志先生以前聽過我講的課,我從他身上也學到不少;他曾經講過:
人要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在執行的時候不能理想化,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前進。……聯想的成功就是靠擰毛巾的功夫,濕的毛巾有水就要拼命地擰。
所以聯想固然有宏偉的理想,但執行的時候靠的卻是非常實在的「擰毛巾」功夫,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參考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