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精神疾病診斷手冊(DSM-V)作為診斷標準的利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前言

精神疾病診斷手冊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以下簡稱DSM-V,是許多國家用來診斷精神疾病的準則。專業人員診斷了個案之後,提供相對應/合適的治療模式以幫助個案復原。然而,最新修訂完成後的DSM-V到底能否有效地幫助專業人員進行診斷、協助提供個案有益的治療模式、又能否符合外界對於DSM手冊修正成果的期待,仍是備受質疑。各界討論的聲浪從手冊制定/修改過程中的專家是否缺乏多元文化背景、是否無法反映/通用於跨文化和多元背景的個案,到診斷過程是否過於主觀、是否過度仰賴症狀的表現、是否缺乏科學基礎和對疾病成因的理解,以及診斷後是否易對個案造成標籤化和污名化的負面影響、是否過度濫診、為何某些疾病在特定文化中的盛行率特別高......等聲音不斷。
不可否認的,DSM-V是經過多年的討論與修正後制定出的最新版本;而專業人員使用此手冊進行診斷的過程中,得以傳承經驗、互相交流、並試圖增加對疾病的了解、提供個案最合適的治療方向.....。可見,DSM-V確實在疾病診斷、治療、乃至於演討及交流等面向提供了準則、發揮了某些效益。然而,圍繞著本手冊的辯論依舊不斷:究竟其所帶來的成效是否真的有益精神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現場?或者,許多未能克服的困境始終為實務場域帶來困境、甚至傷害?
對於此手冊的討論橫跨了多個面向、多個領域、多種文化背景.....的範圍,可謂廣而深遠。本文僅僅能粗略地提出幾點常見的議題。希望引起讀者們的興趣,而大家可以再更深入的探索。

易受主觀經驗影響

許多精神疾病診斷的過程中並未涵蓋生理檢查的標準,而是著重在個案與醫師的主觀經驗與衡量,因而造成了DSM-V的診斷標準是否不夠客觀且缺乏科學證據的質疑。隨著科學研究的進步,對於精神疾病生理因素的了解也越來越清楚。然而,精神疾病的成因深受心理、生理、社會、環境....等多項因素影響,造成當今研究仍難以對部分疾病的成因有足夠深入的了解。同時,DSM-V的診斷標準中仍著重以「症狀表現」作為診斷標準,而非要求理學檢查作為必要的診斷過程。如此仰賴個案自我回報(self-report)其症狀、以及醫師/治療者的觀察,便不如科學儀器檢測般的精準、客觀,更可能造成不同治療師主觀上給予不同診斷的結果。此外,對於精神疾病成因不足夠的了解,亦帶來如何有效治療疾病的懷疑。例如:以藥物改善症狀的治療方式,便易造成是否治標(症狀)不治本(無法理解/治療真正的成因)的懷疑。除了診斷過程受治療師與個案主觀經驗的影響,治療方針亦是因人而異、沒有絕對通用的模式,因此治療過程也容易進入不斷嘗誤與修正的磨合過程。
然而同時,著重於「症狀」作為診斷標準、且因人而異的治療方式亦非無益。精神疾病診斷與治療過程中關注個案「功能性」的困境及生活上的不適應,因此生理上/器官上的檢查確實無法成為唯一的診斷標準,而必須關心個案本身的回報/感受。同時,由於心理、生理、社會、環境等多項因素都影響著精神疾病的產生,故即使得到同一種診斷的個案也可能有極為不同的治療需求。因此,有時候經過修正/嘗試改變的治療模式、以及不同的治療方式搭配,是找到有益個案的最佳方案前必經的過程。

應考量文化背景

另一方面,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手冊是否適用於不同的文化、國家之中也是備受討論的議題。究竟此標準有否考量不同文化、背景個案間的差異性,以及是否適用於跨族群、跨國家的個案身上一直是診斷與治療過程中的一大議題。舉例而言,若將中國出版的CCMD與美國出版的DSM-V內容進行比較,便會發現兩者的診斷名稱、診斷標準有不小的差異。可見,不同文化背景對於疾病的定義與標準極為不同。例如:某些文化中視為疾病的症狀,或許在另個文化中卻視之為正常。因此醫師/治療師在進行診斷與治療時,必須對於自身的背景有所覺察以避免偏見(bias)的產生,同時亦須嘗試了解個案的背景如何影響其對症狀、疾病的態度。

結語

雖然使用DSM-V作為診斷手冊仍有許多困境,包含缺乏生理檢查標準、對疾病的認識仍待進步、以及難以通用於跨文化背景的個案....等。但不可否認的,精神疾病的歸類與診斷能夠協助治療者了解個案、規劃可能的治療方針、並傳承研究和實務的經驗。故此,尋求專業的建議與協助仍是療癒的旅途上重要的一步。診斷並不該是個限制/標籤,乃是協助個案復原的一份資源。而不論是治療師或個案都該帶著反思的心情,時時覺察自己是否帶著偏見與盲點,以避免造成錯誤/相反的成效。隨著科學的進步,對於精神疾病的了解也會越來越多。若專業人員能保有對新資訊的開放度、對自身的反思力、以及對個案背景的尊重,便有機會朝著更準確、有益的診斷與治療方向邁進。
責任編輯:謝承育 核稿編輯:杜昭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40會員
573內容數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用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 歡迎來到嚕嗶啵的世界 和我們一起嗶嗶啵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啦啦啦~ 小編我自己的心得文來啦! 點進來看我是怎麼品嘗這顆 ??糖~
自殺作為世界前20大死因早早成為世界衛生組織特別關注、重點預防的議題 (WHO, 2015)。 然而,現在的社會中仍然存在許多不利於自殺危險群的因子。從這個社會為自殺貼上的標籤、污名化的過程便可以看出,一般民眾對於此群體的接納度並不高。
高中生看世界第四屆成員—管之岑 第四屆的我們也要退休了! 點進來看一看我們各自的成長吧!
藝術家Tony Allen本身是焦慮症患者,他希望透過各種心理「怪獸」的設計,欲破除社會對精神疾病的污名化,並認識這些比較少受到關注的疾病。
上一篇文章中,我們淺談了 “選擇性緘默症” — 一個讓有正常口語能力的個案在特定場合中卻持續的安靜、無法開口的症狀。雖然名為”選擇性”緘默症,大部分的個案卻是在某些選定/特定的場合,被焦慮和不安的感受凍結,並非刻意”選擇”了安靜。
一早出門向鄰居道聲早安、出門迷路了向路人問路、在學校裡和同學熱絡的談天....,你可曾想過一天的生活中平均會說出多少個句子?「說話」,在許多人眼裡看似一般的日常,平凡到讓人不會留意計算。但在同一個時空下,卻有一群人所處的境遇截然不同。
啦啦啦~ 小編我自己的心得文來啦! 點進來看我是怎麼品嘗這顆 ??糖~
自殺作為世界前20大死因早早成為世界衛生組織特別關注、重點預防的議題 (WHO, 2015)。 然而,現在的社會中仍然存在許多不利於自殺危險群的因子。從這個社會為自殺貼上的標籤、污名化的過程便可以看出,一般民眾對於此群體的接納度並不高。
高中生看世界第四屆成員—管之岑 第四屆的我們也要退休了! 點進來看一看我們各自的成長吧!
藝術家Tony Allen本身是焦慮症患者,他希望透過各種心理「怪獸」的設計,欲破除社會對精神疾病的污名化,並認識這些比較少受到關注的疾病。
上一篇文章中,我們淺談了 “選擇性緘默症” — 一個讓有正常口語能力的個案在特定場合中卻持續的安靜、無法開口的症狀。雖然名為”選擇性”緘默症,大部分的個案卻是在某些選定/特定的場合,被焦慮和不安的感受凍結,並非刻意”選擇”了安靜。
一早出門向鄰居道聲早安、出門迷路了向路人問路、在學校裡和同學熱絡的談天....,你可曾想過一天的生活中平均會說出多少個句子?「說話」,在許多人眼裡看似一般的日常,平凡到讓人不會留意計算。但在同一個時空下,卻有一群人所處的境遇截然不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如何將 DISC 溝通法則運用在業務,甚至打考績上,讓業績、考績...有機會起死回生...
Thumbnail
根據認知行為治療的理論,任何困擾或問題,其實都是由人們自己賦予某個事件的意義,雖然已發生的事情無法改變,但我們對這件事情的認知與想法,仍是可以改變的。換句話說,是一種將患者的負面消極思維轉換成正面積極思維,進一步修正其行為的治療方式。很多人認為此療法承繼了斯多葛派的思想。
Thumbnail
帶動病人和家屬說出內心話的解釋模式,有助於醫師正視病人的觀點,以此組織臨床醫療的對策。而醫師將自己的解釋模式清楚地傳達給病人了解,相對也有助於病人、家屬對於什麼時候要開始治療,要找哪些醫師治療,進行怎樣的治療,成本效益大概如何,作出比較實用的判斷。
[槌與釘] 應該會有很多篇文章,主要想要談「醫師你怎麼會認為我是這個問題?」以及衍伸出去的「醫師你為什麼會用這種方式治療我?」診間要解釋醫師腦中的思考其實很不容易,加上很多人問了也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消化得到的資訊,故使用可重複回顧的文字載體來將行走這段路的體悟留下,僅代表我個人目前的腦內活動。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p.94 ●對情感關係的完整體驗   心理治療含有另一個重要的因素,這個因素應該這樣說:心理治療乃是案主的一種學習—學習接納另一個人的積極感覺,完整且自由地接納,而不帶恐懼。這種現象並不盡然會清楚地發生於每一個個案上。   p.95 案主讓治療者帶著溫暖的興趣一起進入她的生活之中,這一點
Thumbnail
最近這幾天,我一直在研究如何自我療癒身心的狀況。看了幾本書,也聽了幾個心理師的演說,還有心理諮商師的書,以及身心靈方面的書。當然,裡頭也有些特別怪力亂神,或是涉及前世的,這我就比較不走這塊。 今天我發現這些療癒方法,其實可以歸納出一套有系統的自我療癒技術。
Thumbnail
17個來自精神病院的真實故事,在崩潰的人生與深藏的創傷中,尋找救贖和希望。
Thumbnail
A:不一定 解離症算是個類別統稱,在解離症底下還有許多子診斷。多重人格疾患(MPD)已改名為解離性認同疾患(DID, 也可稱解離性身份疾患),DID只是解離症子診斷中的其中之一。 子診斷有時為了方便會簡稱為解離症,但這並不等於解離症就是單指某個子診斷。
Thumbnail
p.77 ▓主觀的圖像˙˙˙˙˙ 講到這裡,我所說的都是以客觀的角度陳述諮商興心理治療的過程。我強調的是我們所獲得的知識,而且也設法將各個條件彙集為一,寫成了一個初步的、嘗試性的方程式。現在,我要用換用內在體驗的角度來重新理解上述的方程式。在不忽略事實知識的情況下,我試試看能否將此方程式在治療者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如何將 DISC 溝通法則運用在業務,甚至打考績上,讓業績、考績...有機會起死回生...
Thumbnail
根據認知行為治療的理論,任何困擾或問題,其實都是由人們自己賦予某個事件的意義,雖然已發生的事情無法改變,但我們對這件事情的認知與想法,仍是可以改變的。換句話說,是一種將患者的負面消極思維轉換成正面積極思維,進一步修正其行為的治療方式。很多人認為此療法承繼了斯多葛派的思想。
Thumbnail
帶動病人和家屬說出內心話的解釋模式,有助於醫師正視病人的觀點,以此組織臨床醫療的對策。而醫師將自己的解釋模式清楚地傳達給病人了解,相對也有助於病人、家屬對於什麼時候要開始治療,要找哪些醫師治療,進行怎樣的治療,成本效益大概如何,作出比較實用的判斷。
[槌與釘] 應該會有很多篇文章,主要想要談「醫師你怎麼會認為我是這個問題?」以及衍伸出去的「醫師你為什麼會用這種方式治療我?」診間要解釋醫師腦中的思考其實很不容易,加上很多人問了也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消化得到的資訊,故使用可重複回顧的文字載體來將行走這段路的體悟留下,僅代表我個人目前的腦內活動。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p.94 ●對情感關係的完整體驗   心理治療含有另一個重要的因素,這個因素應該這樣說:心理治療乃是案主的一種學習—學習接納另一個人的積極感覺,完整且自由地接納,而不帶恐懼。這種現象並不盡然會清楚地發生於每一個個案上。   p.95 案主讓治療者帶著溫暖的興趣一起進入她的生活之中,這一點
Thumbnail
最近這幾天,我一直在研究如何自我療癒身心的狀況。看了幾本書,也聽了幾個心理師的演說,還有心理諮商師的書,以及身心靈方面的書。當然,裡頭也有些特別怪力亂神,或是涉及前世的,這我就比較不走這塊。 今天我發現這些療癒方法,其實可以歸納出一套有系統的自我療癒技術。
Thumbnail
17個來自精神病院的真實故事,在崩潰的人生與深藏的創傷中,尋找救贖和希望。
Thumbnail
A:不一定 解離症算是個類別統稱,在解離症底下還有許多子診斷。多重人格疾患(MPD)已改名為解離性認同疾患(DID, 也可稱解離性身份疾患),DID只是解離症子診斷中的其中之一。 子診斷有時為了方便會簡稱為解離症,但這並不等於解離症就是單指某個子診斷。
Thumbnail
p.77 ▓主觀的圖像˙˙˙˙˙ 講到這裡,我所說的都是以客觀的角度陳述諮商興心理治療的過程。我強調的是我們所獲得的知識,而且也設法將各個條件彙集為一,寫成了一個初步的、嘗試性的方程式。現在,我要用換用內在體驗的角度來重新理解上述的方程式。在不忽略事實知識的情況下,我試試看能否將此方程式在治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