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精神疾病診斷手冊(DSM-V)作為診斷標準的利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前言

精神疾病診斷手冊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以下簡稱DSM-V,是許多國家用來診斷精神疾病的準則。專業人員診斷了個案之後,提供相對應/合適的治療模式以幫助個案復原。然而,最新修訂完成後的DSM-V到底能否有效地幫助專業人員進行診斷、協助提供個案有益的治療模式、又能否符合外界對於DSM手冊修正成果的期待,仍是備受質疑。各界討論的聲浪從手冊制定/修改過程中的專家是否缺乏多元文化背景、是否無法反映/通用於跨文化和多元背景的個案,到診斷過程是否過於主觀、是否過度仰賴症狀的表現、是否缺乏科學基礎和對疾病成因的理解,以及診斷後是否易對個案造成標籤化和污名化的負面影響、是否過度濫診、為何某些疾病在特定文化中的盛行率特別高......等聲音不斷。

不可否認的,DSM-V是經過多年的討論與修正後制定出的最新版本;而專業人員使用此手冊進行診斷的過程中,得以傳承經驗、互相交流、並試圖增加對疾病的了解、提供個案最合適的治療方向.....。可見,DSM-V確實在疾病診斷、治療、乃至於演討及交流等面向提供了準則、發揮了某些效益。然而,圍繞著本手冊的辯論依舊不斷:究竟其所帶來的成效是否真的有益精神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現場?或者,許多未能克服的困境始終為實務場域帶來困境、甚至傷害?

對於此手冊的討論橫跨了多個面向、多個領域、多種文化背景.....的範圍,可謂廣而深遠。本文僅僅能粗略地提出幾點常見的議題。希望引起讀者們的興趣,而大家可以再更深入的探索。


易受主觀經驗影響

許多精神疾病診斷的過程中並未涵蓋生理檢查的標準,而是著重在個案與醫師的主觀經驗與衡量,因而造成了DSM-V的診斷標準是否不夠客觀且缺乏科學證據的質疑。隨著科學研究的進步,對於精神疾病生理因素的了解也越來越清楚。然而,精神疾病的成因深受心理、生理、社會、環境....等多項因素影響,造成當今研究仍難以對部分疾病的成因有足夠深入的了解。同時,DSM-V的診斷標準中仍著重以「症狀表現」作為診斷標準,而非要求理學檢查作為必要的診斷過程。如此仰賴個案自我回報(self-report)其症狀、以及醫師/治療者的觀察,便不如科學儀器檢測般的精準、客觀,更可能造成不同治療師主觀上給予不同診斷的結果。此外,對於精神疾病成因不足夠的了解,亦帶來如何有效治療疾病的懷疑。例如:以藥物改善症狀的治療方式,便易造成是否治標(症狀)不治本(無法理解/治療真正的成因)的懷疑。除了診斷過程受治療師與個案主觀經驗的影響,治療方針亦是因人而異、沒有絕對通用的模式,因此治療過程也容易進入不斷嘗誤與修正的磨合過程。

然而同時,著重於「症狀」作為診斷標準、且因人而異的治療方式亦非無益。精神疾病診斷與治療過程中關注個案「功能性」的困境及生活上的不適應,因此生理上/器官上的檢查確實無法成為唯一的診斷標準,而必須關心個案本身的回報/感受。同時,由於心理、生理、社會、環境等多項因素都影響著精神疾病的產生,故即使得到同一種診斷的個案也可能有極為不同的治療需求。因此,有時候經過修正/嘗試改變的治療模式、以及不同的治療方式搭配,是找到有益個案的最佳方案前必經的過程。


應考量文化背景

另一方面,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手冊是否適用於不同的文化、國家之中也是備受討論的議題。究竟此標準有否考量不同文化、背景個案間的差異性,以及是否適用於跨族群、跨國家的個案身上一直是診斷與治療過程中的一大議題。舉例而言,若將中國出版的CCMD與美國出版的DSM-V內容進行比較,便會發現兩者的診斷名稱、診斷標準有不小的差異。可見,不同文化背景對於疾病的定義與標準極為不同。例如:某些文化中視為疾病的症狀,或許在另個文化中卻視之為正常。因此醫師/治療師在進行診斷與治療時,必須對於自身的背景有所覺察以避免偏見(bias)的產生,同時亦須嘗試了解個案的背景如何影響其對症狀、疾病的態度。


結語

雖然使用DSM-V作為診斷手冊仍有許多困境,包含缺乏生理檢查標準、對疾病的認識仍待進步、以及難以通用於跨文化背景的個案....等。但不可否認的,精神疾病的歸類與診斷能夠協助治療者了解個案、規劃可能的治療方針、並傳承研究和實務的經驗。故此,尋求專業的建議與協助仍是療癒的旅途上重要的一步。診斷並不該是個限制/標籤,乃是協助個案復原的一份資源。而不論是治療師或個案都該帶著反思的心情,時時覺察自己是否帶著偏見與盲點,以避免造成錯誤/相反的成效。隨著科學的進步,對於精神疾病的了解也會越來越多。若專業人員能保有對新資訊的開放度、對自身的反思力、以及對個案背景的尊重,便有機會朝著更準確、有益的診斷與治療方向邁進。


責任編輯:謝承育 核稿編輯:杜昭慧

關注粉專,接收最新訊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LBB 嚕嗶啵的嗶嗶啵啵
448會員
575內容數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用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 歡迎來到嚕嗶啵的世界 和我們一起嗶嗶啵啵🫧
2025/02/08
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Claudia Goldin 鄭重推薦:「如果你只讀一本經濟學的書,就選這本吧!」《經濟學中的小故事與大觀念》以淺顯易懂的方式,透過歷史中的小故事交代經濟學的發展脈絡,包含COVID-19對經濟的影響、人工智慧對人類的風險等議題,有趣又輕鬆的文字,幫助讀者輕鬆入門!
Thumbnail
2025/02/08
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Claudia Goldin 鄭重推薦:「如果你只讀一本經濟學的書,就選這本吧!」《經濟學中的小故事與大觀念》以淺顯易懂的方式,透過歷史中的小故事交代經濟學的發展脈絡,包含COVID-19對經濟的影響、人工智慧對人類的風險等議題,有趣又輕鬆的文字,幫助讀者輕鬆入門!
Thumbnail
2024/12/30
「哲學就是想太多?」哲學總是與我們若即若離,似乎藏著什麼難以親近的奧秘。《戴上哲學的眼鏡看世界》捨棄了晦澀難懂的⾔詞,並使⽤許多⽣活中常⾒的議題切入,提供哲學⼩⽩⼀個舒適的入⾨管道,也讓讀者驚覺:原來哲學離我這麼近!
Thumbnail
2024/12/30
「哲學就是想太多?」哲學總是與我們若即若離,似乎藏著什麼難以親近的奧秘。《戴上哲學的眼鏡看世界》捨棄了晦澀難懂的⾔詞,並使⽤許多⽣活中常⾒的議題切入,提供哲學⼩⽩⼀個舒適的入⾨管道,也讓讀者驚覺:原來哲學離我這麼近!
Thumbnail
2024/06/17
如果我們回顧波蘭的歷史,我們能夠從中得到什麼樣的教訓呢?美國經濟學家曼瑟爾.奧爾森在其名著《集體行動的邏輯》裡曾指出一種特殊困境,即基於特權組成的尋租聯合體壟斷並操縱政治發展的問題。當這個尋租聯合體尾大不掉,寄生在國家之上,肆無忌憚的吸食著民脂民膏並阻止任何改革之時……
Thumbnail
2024/06/17
如果我們回顧波蘭的歷史,我們能夠從中得到什麼樣的教訓呢?美國經濟學家曼瑟爾.奧爾森在其名著《集體行動的邏輯》裡曾指出一種特殊困境,即基於特權組成的尋租聯合體壟斷並操縱政治發展的問題。當這個尋租聯合體尾大不掉,寄生在國家之上,肆無忌憚的吸食著民脂民膏並阻止任何改革之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20世紀末期,為了世俗對於統合精神病學的需要,一本對精神病學界至關重要的書--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應運而生。 而DSM的出現,徹底改變了精神醫學的走向,並成為了現代精神醫學的基礎。
Thumbnail
20世紀末期,為了世俗對於統合精神病學的需要,一本對精神病學界至關重要的書--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應運而生。 而DSM的出現,徹底改變了精神醫學的走向,並成為了現代精神醫學的基礎。
Thumbnail
  在跑統計前的二三事─量化研究常見迷思 當中提到了一些量化研究的常見迷思,這篇想要簡單提一下跟統計有關的方法學子領域。   為什麼要提這個呢?因為有時候看起來像是統計的問題,其實在統計學裡面不一定能找到答案。如果不知道這類型的問題屬於哪個領域,就會連怎麼找資料都做不到。
Thumbnail
  在跑統計前的二三事─量化研究常見迷思 當中提到了一些量化研究的常見迷思,這篇想要簡單提一下跟統計有關的方法學子領域。   為什麼要提這個呢?因為有時候看起來像是統計的問題,其實在統計學裡面不一定能找到答案。如果不知道這類型的問題屬於哪個領域,就會連怎麼找資料都做不到。
Thumbnail
有覺得身邊越來越多人罹濫鬱症嗎? 精神病真的大流行了嗎?!
Thumbnail
有覺得身邊越來越多人罹濫鬱症嗎? 精神病真的大流行了嗎?!
Thumbnail
當我們忽視個體先天與後天差異的時候,許多研究與推論不去理解誤差與變因,往往這個研究的數據是可信度低的。這是自然科學,不過在我看來社會科學也應該是同樣道理,人類社會就是一個複雜的社會性的生態學。
Thumbnail
當我們忽視個體先天與後天差異的時候,許多研究與推論不去理解誤差與變因,往往這個研究的數據是可信度低的。這是自然科學,不過在我看來社會科學也應該是同樣道理,人類社會就是一個複雜的社會性的生態學。
Thumbnail
老實說現在寫書的門檻並不高,真的有興趣的話要當作者也不難。但比較困難的地方是科普或衛教書籍是攸關民眾智識與健康,但出版社在翻譯或審稿時只能良善的信任作者寫的是「真實」的。或許是為了保護「言論自由」或是根本「能力不足」...
Thumbnail
老實說現在寫書的門檻並不高,真的有興趣的話要當作者也不難。但比較困難的地方是科普或衛教書籍是攸關民眾智識與健康,但出版社在翻譯或審稿時只能良善的信任作者寫的是「真實」的。或許是為了保護「言論自由」或是根本「能力不足」...
Thumbnail
我是全民健保實施那一年開始接受精神科住院醫師訓練,因此對書中美國精神醫學主流如何從精神分析轉向生物精神醫學,以及保險公司的管理式照護如何影響醫病關係,感同身受。魯爾曼的作品,不僅令我有深深的「鄉愁」,更是關心精神醫學者不可錯過的傑作。——吳佳璇,資深精神科醫師、作家 魯爾曼教授的研究一向掌握了民族
Thumbnail
我是全民健保實施那一年開始接受精神科住院醫師訓練,因此對書中美國精神醫學主流如何從精神分析轉向生物精神醫學,以及保險公司的管理式照護如何影響醫病關係,感同身受。魯爾曼的作品,不僅令我有深深的「鄉愁」,更是關心精神醫學者不可錯過的傑作。——吳佳璇,資深精神科醫師、作家 魯爾曼教授的研究一向掌握了民族
Thumbnail
「心智化」這個詞彙相當直觀的闡明了人的心靈成長過程,也切題的點出了心理治療的目地就是「拓展心智空間」,跟隨著發展心理學的知識,建構出了一套心理治療的工作藍圖。心理治療有如細膩的手作工藝,心智化的指引並非是告訴我們答案,而是在幫助我們拿捏分寸、知所進退。
Thumbnail
「心智化」這個詞彙相當直觀的闡明了人的心靈成長過程,也切題的點出了心理治療的目地就是「拓展心智空間」,跟隨著發展心理學的知識,建構出了一套心理治療的工作藍圖。心理治療有如細膩的手作工藝,心智化的指引並非是告訴我們答案,而是在幫助我們拿捏分寸、知所進退。
Thumbnail
但這個理論和我一直以來的立場相仿,「正常」一詞,從古至今都只是方便管理的便宜行事。最終還是回歸到工業化社會汲汲於揀選單一標準人才的需求。由於社會整體結構的改變,才讓現代醫學界定的瘋狂成為可能。
Thumbnail
但這個理論和我一直以來的立場相仿,「正常」一詞,從古至今都只是方便管理的便宜行事。最終還是回歸到工業化社會汲汲於揀選單一標準人才的需求。由於社會整體結構的改變,才讓現代醫學界定的瘋狂成為可能。
Thumbnail
小心「誘導統計數據」的陷阱。問題不在於指標本身,而在於過度執著於指標——也就是過度評估和不適當的評估方式。
Thumbnail
小心「誘導統計數據」的陷阱。問題不在於指標本身,而在於過度執著於指標——也就是過度評估和不適當的評估方式。
Thumbnail
精神疾病診斷手冊,簡稱DSM-V,是許多國家用來診斷精神疾病的準則。專業人員診斷了個案之後,提供相對應/合適的治療模式以幫助個案復原。然而,最新修訂完成後的DSM-V到底能否有效地幫助專業人員進行診斷、協助提供個案有益的治療模式、又能否符合外界對於DSM手冊修正成果的期待,仍是備受質疑。
Thumbnail
精神疾病診斷手冊,簡稱DSM-V,是許多國家用來診斷精神疾病的準則。專業人員診斷了個案之後,提供相對應/合適的治療模式以幫助個案復原。然而,最新修訂完成後的DSM-V到底能否有效地幫助專業人員進行診斷、協助提供個案有益的治療模式、又能否符合外界對於DSM手冊修正成果的期待,仍是備受質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