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患可以自己要求移除餵食器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弟弟之前中風昏迷,在急救時醫生有幫他插管救回,可是在弟弟清醫後,他老婆就把他送往安養中心,現在可自己呼吸沒插管可是管子還留在氣管處,還沒取出,之前醫生說可自主呼吸後可將管子移除,想問:
弟弟目前都意識都清醒,可以用比的來表示,我們要將他之前的插管的管子移除,讓他可以自己進食(自己可以從嘴邊用吸管吸食),不用再灌流質營養品,他老婆堅決不同意,請問什麼法律依據讓病人自己決定把管子移除。



一、這是個「病患自主權」的問題

  1. 「病患自主權」白話來講,就是病患、家屬還是醫師,誰可以決定醫療方式?在很早以前,可能是醫師。
  2. 您看過2003年的日劇《白色巨塔》嗎?以前的臺灣醫生也像戲劇中的外科醫師財前五郎一樣,可以充滿自信的對醫療方法作決定。如果您弟弟活在那個時代,能不能移除插管,恐怕只有醫師才可以決定了。
  3. 後來有了「病患自主權」這個話題,源於美國的侵權行為法「暴行理論」(battery),在臺灣更多是在談「人性尊嚴」,其中就有包含「請求為一定醫療之作為」的權利。
  4. 但這裡出現了一個問題,這裡的「病患自主權」,到底是病患的權利,還是家屬的權利?這其實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在臺灣常見的醫療場景,如果病患臥病在床,家屬往往才是主要照顧者,更是醫療糾紛的主要發動者。尤其是在病患的決定能力還不夠清晰,外觀難以判斷的狀況下,這個問題相當棘手。

二、法律上的醫師告知義務,和患者或家屬同意權是怎麼規定的?誰的同意更有效?

  1. 相較於臺灣早期,現在的醫病關係比較緊張,醫師在診治前都會告知患者及家屬相關的醫療知識,例如病情、治療方針、處置、用藥、預後情形及可能之不良反應。甚至醫療機關(例如:醫院)在實施手術或侵入性檢查或治療時,原則上都必須向病人或其法定代理人配偶、親屬或關係人說明,並經其同意,簽具同意書。
  2. 上述的規定在《醫師法》(第12-1條)和《醫療法》(第63條第64條),如果細看法條,我們可以發現,同意權(也包含說「不同意」的權力)其實不一定只屬於病人,而是病人「或」法定代理人、配偶、親屬或關係人。
  3. 如果從醫院或醫師的視角,在患者本人沒辦法清楚表達的狀況下,如果只談法律,有時候配偶的簽名,比本人還有效。
  4. 畢竟患者臥病在床又沒有什麼表達能力,醫院有了配偶的簽名同意,患者不一定會來告;但只有患者的簽名同意(甚至只是用比的來表示,沒辦法簽名),而沒拿到其他親屬或配偶的簽名同意,法律風險是更高的。
  5. 簡言之,如果我是醫院或醫師。儘管明知患者意識清醒(但沒辦法清楚表達意思)表示要移除插管,配偶卻堅決不同意,可能我就不敢只聽患者的意思配合拔管。
  6. 當然法定代理人、配偶、親屬或關係人在《醫療法》的順序沒有高低,但即使親屬同意了也簽字,配偶卻堅決不同意,對醫院或醫師同樣有訴訟風險啊。

三、2019年通過了《病人自主權利法》,醫病雙方都有更多法律依據處理「拔管」問題

  1. 在實務的醫療糾紛中,您的問題可能算單純的,更常見的「拔管」問題是重症患者在什麼時候可以決定放棄治療自然死亡。
  2. 到了2019年,臺灣出現了《病人自主權利法》保障病患的善終權益。
  3. 以前,雖然病患在意識清醒時可以要求醫師當自己走到生命盡頭,不要再做無用的救治,徒增痛苦,希望自己有尊嚴的走。但病患這種要求對醫生而言不具意義。
  4. 醫生可能當下說好,但當病患進入插管或須靠接呼吸器維持生命時,決定要不要拔管或要不要再做無效的搶救,決定權仍在病患家屬。
  5. 換句話說,醫師必須得到病患家屬的同意並簽下書面同意書時,醫師才會拔管或不再做延長生命的醫療措施,因為死人不會告人,只有活人的家屬才會,醫師當然是聽活人的。而《病人自主權利法》就在解決這個問題。
  6. 因為《病人自主權利法》可能沒辦法處理您發問的狀況,所以就講到這裡。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延伸閱讀:

完整文章:《姐姐可否替弟弟(或病人自己)決定除移插管的管子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大明的沙龍
359會員
125內容數
這裡的故事,淺顯、白話、正確。希望有趣。 就是大人看得懂,而且可以跟小孩分享的。
王大明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11/21
👵🏻:以後你們從事教育工作,一定要教小孩正確的描述性器官,例如:陰莖、陰蒂。不可以只教小孩講「尿尿的地方」。 👩🏼‍🦰:為什麼啊?如果是幼兒園或智能不足的學生,這好像太苛求他們了? 👵🏻:唉~我告訴你們,老師曾經看過一個判決:有一個小孩遭性侵了…
Thumbnail
2023/11/21
👵🏻:以後你們從事教育工作,一定要教小孩正確的描述性器官,例如:陰莖、陰蒂。不可以只教小孩講「尿尿的地方」。 👩🏼‍🦰:為什麼啊?如果是幼兒園或智能不足的學生,這好像太苛求他們了? 👵🏻:唉~我告訴你們,老師曾經看過一個判決:有一個小孩遭性侵了…
Thumbnail
2023/05/09
這是一個令人辛酸的故事。受訪的父親說得沒錯,小孩是不可能賠一個的;但是換成肇事者的立場,她難道不是將自己的孩兒視為最珍貴的一塊肉嗎?如果不是真心道歉,又哪可能說出這種話呢? 但是在這個故事,可能有一件事被忽略了:就算女童父母點頭,「收養」對方小孩仍不是容易的事。
Thumbnail
2023/05/09
這是一個令人辛酸的故事。受訪的父親說得沒錯,小孩是不可能賠一個的;但是換成肇事者的立場,她難道不是將自己的孩兒視為最珍貴的一塊肉嗎?如果不是真心道歉,又哪可能說出這種話呢? 但是在這個故事,可能有一件事被忽略了:就算女童父母點頭,「收養」對方小孩仍不是容易的事。
Thumbnail
2022/10/02
你有聽過女人「三十如狼,四十如虎」嗎? 別的女人我不敢說,表姑媽我今年剛過三十,還真的如狼似虎… 的喜歡吃美國牛肉,和德國大肉腸。
Thumbnail
2022/10/02
你有聽過女人「三十如狼,四十如虎」嗎? 別的女人我不敢說,表姑媽我今年剛過三十,還真的如狼似虎… 的喜歡吃美國牛肉,和德國大肉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病人自主權利法:參與自己的死亡。 已經有了DNR,為什麼還需要病人自主權利法?   最近在ICU照顧病人遇到兩個個狀況 。   第一個狀況:病人在做CT-guided biopsy的時候(客觀的說,這算是安全的檢查),意外發生IHCA(醫院內呼吸心跳中止),CPCR約十四分鐘才恢復心
Thumbnail
病人自主權利法:參與自己的死亡。 已經有了DNR,為什麼還需要病人自主權利法?   最近在ICU照顧病人遇到兩個個狀況 。   第一個狀況:病人在做CT-guided biopsy的時候(客觀的說,這算是安全的檢查),意外發生IHCA(醫院內呼吸心跳中止),CPCR約十四分鐘才恢復心
Thumbnail
安寧緩和醫療和病人自主權利法 於台灣實施超過20年,以減輕末期病人的痛苦和確保病人自主權利。然而,現行法規下,病人即使處於末期狀態,也可能因不符合資格而無法決定死亡。因此,許多人呼籲實現安樂死合法化。然而,台灣目前仍未合法通過主動安樂死。消極安樂死(即停止延長病人生命的治療)在台灣已被廣泛接受。 根
Thumbnail
安寧緩和醫療和病人自主權利法 於台灣實施超過20年,以減輕末期病人的痛苦和確保病人自主權利。然而,現行法規下,病人即使處於末期狀態,也可能因不符合資格而無法決定死亡。因此,許多人呼籲實現安樂死合法化。然而,台灣目前仍未合法通過主動安樂死。消極安樂死(即停止延長病人生命的治療)在台灣已被廣泛接受。 根
Thumbnail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原則就是一定要發言,有個黃金關鍵句:「我基本上同意XXX對於OOO的看法,不過我這邊有意點補充 (or 我這邊有另外一個角度)…」
Thumbnail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原則就是一定要發言,有個黃金關鍵句:「我基本上同意XXX對於OOO的看法,不過我這邊有意點補充 (or 我這邊有另外一個角度)…」
Thumbnail
陪病者、照顧者、子女、父母、配偶這些名詞在醫護人員的統稱都叫做「家屬」。 「家屬在哪?」 「家屬要簽名喔!」 「來,主治醫生要說明病情請問家屬在?」在醫院期間最常聽到的。 多數的病人,擁有多個家屬,如同我,而當病人無法自主表達時,家屬之間由誰回應治療的選擇又是個難題。 當你握有他人生命暫時的決策
Thumbnail
陪病者、照顧者、子女、父母、配偶這些名詞在醫護人員的統稱都叫做「家屬」。 「家屬在哪?」 「家屬要簽名喔!」 「來,主治醫生要說明病情請問家屬在?」在醫院期間最常聽到的。 多數的病人,擁有多個家屬,如同我,而當病人無法自主表達時,家屬之間由誰回應治療的選擇又是個難題。 當你握有他人生命暫時的決策
Thumbnail
當你面對親人在急救時是否同意插管, 不管決定是甚麼, 都需要很大的勇氣!
Thumbnail
當你面對親人在急救時是否同意插管, 不管決定是甚麼, 都需要很大的勇氣!
Thumbnail
早上老公又血氧下降,醫院給他改戴強迫吸氣的氧氣罩,因為非常不舒服,他很抵觸,馬上呼吸大亂,連血壓都急降,謢理師群、護理長和住院醫師都趕來急救,主治醫師到了以後,說要氣切,才能將痰順利抽出來,他說到加護病房氣切後,三到五個月(以上)慢慢再將身體養胖就可以了。 醫生:「........」
Thumbnail
早上老公又血氧下降,醫院給他改戴強迫吸氣的氧氣罩,因為非常不舒服,他很抵觸,馬上呼吸大亂,連血壓都急降,謢理師群、護理長和住院醫師都趕來急救,主治醫師到了以後,說要氣切,才能將痰順利抽出來,他說到加護病房氣切後,三到五個月(以上)慢慢再將身體養胖就可以了。 醫生:「........」
Thumbnail
除了死後的 #生前契約,買一席之地的寶塔,或是為了分配財產的預立遺囑,許多人不知道在遇到生命垂危需要被急救前,要簽署什麼書面文件,才能順從自己的心願及保障身體權,更少人能夠在身心狀態尚可、意識清楚下思考。 比比看大不同 預約未來對醫療照護決定的諮商 慎重預立簽署是落實生命教育 #愛自己不阿雜
Thumbnail
除了死後的 #生前契約,買一席之地的寶塔,或是為了分配財產的預立遺囑,許多人不知道在遇到生命垂危需要被急救前,要簽署什麼書面文件,才能順從自己的心願及保障身體權,更少人能夠在身心狀態尚可、意識清楚下思考。 比比看大不同 預約未來對醫療照護決定的諮商 慎重預立簽署是落實生命教育 #愛自己不阿雜
Thumbnail
臺灣有超過5成的醫師為了避免醫療糾紛而實施無效醫療 身為公民,身為家屬,很疑惑何謂無效醫療? 在之前的文章中,有尊嚴的善終—是後代強求?還是個人造化?(一)有提到 在醫院發出病危通知,家屬也簽屬放棄急救同意書後,醫院還是為垂死的家人做了最後一次急救。 這件事一直困擾著我,而某天一個特別的朋友,他從小
Thumbnail
臺灣有超過5成的醫師為了避免醫療糾紛而實施無效醫療 身為公民,身為家屬,很疑惑何謂無效醫療? 在之前的文章中,有尊嚴的善終—是後代強求?還是個人造化?(一)有提到 在醫院發出病危通知,家屬也簽屬放棄急救同意書後,醫院還是為垂死的家人做了最後一次急救。 這件事一直困擾著我,而某天一個特別的朋友,他從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