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權利於效益主義中的流變(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效益主義到底應該放在什麼層次來談?
如果從政府的觀點,或者立法者的觀點來看,最大化最大多數幸福的目標如果證成了手段,那麼就可以犧牲少數的福祉以最大化全體福祉,甚至可以證成這個犧牲的程度到個人生命財產等(自然權利論者之)基本權利。
如果就個人層次來說呢?效益主義是利他主義的要求個人總是去做那些最能促進最大多數最大幸福的行為,而非注重個人利益之最大。在這個層次上,犧牲的是自己的幸福,其程度也可以到上述的生命財產等基本權利。
以Rawls為代表的自由主義者批評的是前者,他們在意的是效益主義侵犯了自由社會中個人具備的一塊不得介入的範圍。但我們從邊沁、彌爾那兒看到的效益主義,是極度重視個人幸福的,至少他們從未贊同犧牲少數人生命來促進多數福祉。邊沁念茲在茲的邪惡利益(sinister interest)是指當時英國公職年薪俸極高,路邊卻有餓死的窮人,若能將此份俸祿之一部拿出,必能減少悲劇的發生;他要的是,在社會中養尊處優者能夠建立一種同胞愛,設身處地思考窮困潦倒者的痛苦,自然會心有不忍而付出金錢與努力改善社會。怎麼樣建構這樣的同情共感?邊沁希望透過社會制度,也就是法律來進行,然而正是由此開始落入自由主義者的批判,邊沁以立法者之姿開始指揮社會促進效益主義前進。

但我們可以發現,邊沁的效益主義是從個人的倫理判斷出發到整體社會的,只是這層分際對著他而言並不明顯,而輕易的連結。對他而言,幸福是好的,故應該最大化幸福;對個人而言,應該最大化自己的幸福,又社會是個人的集合,故應該最大化集體的幸福。問題是,社會幸福的最大化並不一定總是等於社會中成員們幸福的最大化,意即,集體幸福的最大化不一定等於個體最大幸福之總和。

Parekh(2017)的觀點是,邊沁的社會改造工程是分層次的:聖人、中產階級、勞工與游手好閒者。聖人是指不需外力引導就凡事以效益原則為依歸者,效益主義已內化成他們行為之唯一準則;中產階級指具備一定文化與知識背景,通曉效益原則並是他們共享的道德規範,唯在缺乏外力時,這些人不總是能遵循之。是故針對這群人,需要強化彼此的同儕規範,讓他們的行為受到彼此檢視,利用社會輿論來使其符合效益原則而行;第三類人終日汲汲營營於個人生計,對他們來說唯一重要的事是賺取財富與享樂,他們沒時間思考對同胞的愛,也不具備充分思考能力來處理除了個人生活之外的事情。第四類人則終日昏昏噩噩,為社會潛在亂源。這兩類人開始是法律的適用對象,需要制定一套彰顯效益主義的法律,並利用其對人們行為的警惕作用,讓這群人不敢犯法,來使他們行為符合效益主義。

效益主義備受批判的部分,幾乎等同於邊沁認定法律對後兩類人的運作。扣除掉根本稀少的聖人,以社會輿論來引導其行為的中產階級才是邊沁理想社會的主體。當然這個將人區分並控制的說法本就違反了當代自由主義的平等精神,但本文並沒有追求完全的使效益主義和當代平等自由主義吻合。重點在於,我們觀察到邊沁其實要透過外力(法律或輿論)去激發人們心中潛在的同情共感,即效益主義的基礎。真正能夠達成最大多數最大幸福的方式,並不是外力來犧牲某群人造福另一群人,而是外力誘發出我們心中最純粹的不忍同類受苦的情懷自動自發的幫助他人,以及在我們動起邪念想藉由傷害同胞圖利自身時,外力使我們這麼做的內在與外在也感到痛苦,進而阻止了這類行為。這裡也就牽涉到效益主義對人性的觀點:利他與利己並存。

當代平等自由主義的代表J.Rawls於正義論中,對人性的預設是理性自利的,政治社群也就是一群保守的理性自利者追求最能確保其利益最大的方式共同籌組而成。效益主義不接受這個出發點,而是強調人性還存在著「利他」的層面,並且不是透過假想的原初契約來建構社會,而是思索該如何在既存的政治社群中設計或改善制度來誘發人心的利他之善,抑制損人利己之惡。

彌爾版本的效益主義則始於對邊沁以輿論等社會制約約束人,以致產生過於壓縮個人自由的部分談起。彌爾在《論自由》當中告訴我們,只有能將個體性(individuality)發展得最好才是一個發展良好的人,整體社會的最大福祉有賴於建立一個可供人們自由適性發展的制度設計,只要個人的行為不傷害他人,在這個範圍內,人們可以自由的進行生活實驗。彌爾擔憂的,是在他身處的環境下,中產階級塑造出的社會輿論,已經強到人們失去了自由發展的空間,個人總是依靠群體以為的意見而行動,擔憂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是故總是在思考、行動、外貌等各方面皆尋求與社會一致,害怕特立獨行引來社群的批判。社會對個人的壓抑在彌爾看來是如此之強,以至於他認為當時的人們都為了滿足這些公眾隱而不宣的標準,而犧牲掉整體社群富含的創造力與活力;人們最後被逼得只能將注意力集中在瑣碎的小事或者個人營利上,而不能帶動整個社會大幅地向前進步。社會習俗與輿論限制了人們對生活可能的不同想像,相似的資訊也逐漸塑造出一群單一沒有個性的平庸大眾,他們也反過來阻止企圖逃脫這個架構的個人。彌爾認為,社會的進步,例如教育的推展以及交通的改善,都加強了這股鉗制力:教育用同一個模子打造原本個性不同的人,使他們標準化;交通的發達使原本隔閡的人們開始交流而同化。更甚者,商業文化的普及讓人們經過風俗壓抑後僅存的一點點活力都轉向財富累積和階級流動,無心也無力去實驗不同的生活了。

所以彌爾在乎的,是個人和社會的分際不可混淆,但他也不認為,社會應該容忍一個性格乖僻自私的人,若某人生性剛愎自用,又不願和善待人,那麼人們可以利用社會制約懲罰他,也就是不願意與他合作並在群體生活中孤立他。當然彌爾並非殘酷地認為我們就應該持續霸凌這些不合群者,直到他們受不了改變或脫離我們的社群;對於這些人的警告和提醒也是大家的義務,而且對他的孤立不應張揚。彌爾在這裡卻有著矛盾,一方面他要我們在於個人事務上不要以社會群體壓迫之,卻又認為某些不善合群者或者自我放縱者應該被社會制裁。他點出這樣的人的特質是自私自利,或者沈迷於有害的放縱不能專注在智性上的提升與快樂。此部分和彌爾提倡快樂品質相關,對他而言,快樂並非均質,某些快樂更高於另外一些,生理慾望滿足之樂低於智識上的滿足之樂。這裡可以看到彌爾的菁英色彩,他想像的不應受制於社會制約而有個體性的人不是一般的粗俗群眾,而是溫文儒雅,懂得善待他人,卻又有著異於大眾的獨特追求,追求的不是個人生理慾望的滿足,而是精神上與智識上一些迥異於社會普遍多數所欲追求之物。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在彌爾的觀點中,也需要被矯正。因此,我們可以發現邊沁到彌爾一個共通的特色,他們的效益主義自始自終都是要求個人去關懷群體,他們知道人類有自利的本性,但這個部分過分彰顯時,會使我們不願去照顧他人,人性中的利他受到排擠。效益主義的立法或制約目的是用懲罰來壓抑過多的自利,獎勵利他的彰顯。然而,個人的快樂與幸福與社會的最大幸福的關係為何?壓抑自利很明顯的是對個體幸福的一種減損,邊沁不區分快樂之品質,是故生理滿足也是相當重要的個人幸福之來源,若人人關注自利之滿足(主要是生理需求的部分)這樣建構起來的社會,也不會達成效益主義的理想。因為個人自利可能如同彌爾所言,是一種放縱的、自我傷害,並可能無法與他人和平相處的慾望。這類型的慾望需要調節,彌爾提供快樂之質的判準,讓這些粗俗且可能傷人的自利能夠利用制約壓抑排除,而承認那些較高尚之樂的滿足。在這層次之下的自我利益,就不單單是放縱的慾望滿足,而會是對於真善美等等高尚快樂的滿足,更重要的是,彌爾認為個人幸福之最大和集體幸福之最大的調和關鍵在於,把促進集體幸福當作個人幸福的一部分。彌爾試圖修正的是對快樂的定義,納入了高尚快樂以便把利己和利他等同起來。

(未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秋意凱的沙龍
0會員
11內容數
秋意凱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5/10
  半年前還在前公司時,處理了一本自費書。稿件的由來,可能是作者為了著作審查,或是單純的覺得爽加上有點閒錢,就抱著大疊鈔票來叫我們幫忙出,也不知怎麼的那東西就到我頭上,我也就做了。
2022/05/10
  半年前還在前公司時,處理了一本自費書。稿件的由來,可能是作者為了著作審查,或是單純的覺得爽加上有點閒錢,就抱著大疊鈔票來叫我們幫忙出,也不知怎麼的那東西就到我頭上,我也就做了。
2022/05/10
到了康德,宗教因素被除去,心中上帝成為個人的「人性尊嚴」;再到黑格爾認定一個由平民組成的共和國彰顯了人類平等,人性尊嚴不再受壓抑,故他稱之為「歷史的終點」[1]。
2022/05/10
到了康德,宗教因素被除去,心中上帝成為個人的「人性尊嚴」;再到黑格爾認定一個由平民組成的共和國彰顯了人類平等,人性尊嚴不再受壓抑,故他稱之為「歷史的終點」[1]。
2022/05/10
若說政治思想史上有兩股對立的思存在,分別可以激進與保守,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代表之,那麼效益主義的角色,尤其,約漢彌爾對政府及社會之角色與個人自由的範圍的觀點,分別代表在這兩個對立之中的甚麼位置?
2022/05/10
若說政治思想史上有兩股對立的思存在,分別可以激進與保守,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代表之,那麼效益主義的角色,尤其,約漢彌爾對政府及社會之角色與個人自由的範圍的觀點,分別代表在這兩個對立之中的甚麼位置?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1. 邊沁 (Jeremy Bentham)是一名英國道德哲學家,是「功利主義/效益主義」的發明者。他認為世上所有是非對錯的標準是被人快樂和痛苦的感覺主宰,所以道德的最高原則就是: 整體快樂 - 整體痛苦 = 正數+ve= 道德  整體快樂 - 整體痛苦 = 負數-ve = 不道德 邊沁甚
Thumbnail
1. 邊沁 (Jeremy Bentham)是一名英國道德哲學家,是「功利主義/效益主義」的發明者。他認為世上所有是非對錯的標準是被人快樂和痛苦的感覺主宰,所以道德的最高原則就是: 整體快樂 - 整體痛苦 = 正數+ve= 道德  整體快樂 - 整體痛苦 = 負數-ve = 不道德 邊沁甚
Thumbnail
近來在看《耶魯大學的人生思辨課》,今天看完第六章:【我們該如何生活?】讓我有一些感觸。畫了一些內容摘要: 「大多數的時候,人生是由一連串看似微不足道的決定組成。」 「我們要問的是關於最崇高的理想、最有深度的價值觀,以及這些理想與價值觀如何透過細節呈現出來。」 「活在現今世界的我們有許多理由懷疑
Thumbnail
近來在看《耶魯大學的人生思辨課》,今天看完第六章:【我們該如何生活?】讓我有一些感觸。畫了一些內容摘要: 「大多數的時候,人生是由一連串看似微不足道的決定組成。」 「我們要問的是關於最崇高的理想、最有深度的價值觀,以及這些理想與價值觀如何透過細節呈現出來。」 「活在現今世界的我們有許多理由懷疑
Thumbnail
人性要是這麼好概括就沒那麼多問題了。 人性本「多元」。 雙方都可以舉出支持自己性善論、性惡論的例子,以及抨擊對方的反例。這已經不是拿特例當通例的無賴行為,而是雙方都是通例,何以如此,就因為兩邊的例子都他媽太多。 到底何謂「好人」、何謂「壞人」呢?如果你還是只能這樣二分,那你對這個社會的評斷,大抵上還
Thumbnail
人性要是這麼好概括就沒那麼多問題了。 人性本「多元」。 雙方都可以舉出支持自己性善論、性惡論的例子,以及抨擊對方的反例。這已經不是拿特例當通例的無賴行為,而是雙方都是通例,何以如此,就因為兩邊的例子都他媽太多。 到底何謂「好人」、何謂「壞人」呢?如果你還是只能這樣二分,那你對這個社會的評斷,大抵上還
Thumbnail
人類很容易低估對自己有利改變的代價,高估他人接受改變的意願,當中就有政客操作的空間,只要訴諸情緒,讓支持者以為改革必定對大多數人有利,反對者必定是少數派即可。若自己是少數派,那就去怪多數派被洗腦、執政黨掌控媒體洗腦、大多數人愚昧無知。總之都是別人的錯。畢竟我們以平等、公平當口號,這怎麼會錯呢?
Thumbnail
人類很容易低估對自己有利改變的代價,高估他人接受改變的意願,當中就有政客操作的空間,只要訴諸情緒,讓支持者以為改革必定對大多數人有利,反對者必定是少數派即可。若自己是少數派,那就去怪多數派被洗腦、執政黨掌控媒體洗腦、大多數人愚昧無知。總之都是別人的錯。畢竟我們以平等、公平當口號,這怎麼會錯呢?
Thumbnail
本書是由哈佛大學—桑德爾教授的哲學課集結成的書籍。透過「正義」這個概念,介紹了三大核心概念「福祉」、「自由」及「美德」。 儘管是本教科書,但結合了大量時事的舉例說明,讓哲學各個派別大比拚,枯燥的哲學瞬間變得生動有力,是本非常適合入門的哲學書。讓我們在面對人生選擇的時候,可以有多一點思考的方向。
Thumbnail
本書是由哈佛大學—桑德爾教授的哲學課集結成的書籍。透過「正義」這個概念,介紹了三大核心概念「福祉」、「自由」及「美德」。 儘管是本教科書,但結合了大量時事的舉例說明,讓哲學各個派別大比拚,枯燥的哲學瞬間變得生動有力,是本非常適合入門的哲學書。讓我們在面對人生選擇的時候,可以有多一點思考的方向。
Thumbnail
這本書依序介紹了四十幾位重要的哲學家與他們的主要思想,讀起來相當有趣而且淺顯易懂,將哲學家攤開在歷史的脈絡之中。
Thumbnail
這本書依序介紹了四十幾位重要的哲學家與他們的主要思想,讀起來相當有趣而且淺顯易懂,將哲學家攤開在歷史的脈絡之中。
Thumbnail
【閱讀重點與收穫】  一個只提倡人們競逐著「獲得」而奪取的社會後果將是怎樣的地獄? 「善經濟」是什麼?跟我們有什麼關係?有什麼好處與價值值得鼓吹?  「為何」─里恩選擇了將善循環的理念放置到生涯規劃中去實踐?
Thumbnail
【閱讀重點與收穫】  一個只提倡人們競逐著「獲得」而奪取的社會後果將是怎樣的地獄? 「善經濟」是什麼?跟我們有什麼關係?有什麼好處與價值值得鼓吹?  「為何」─里恩選擇了將善循環的理念放置到生涯規劃中去實踐?
Thumbnail
有錢人真的就壞壞?還是仇富其實是我們的錯? 我們時常可以觀察到一些跟「財富」有關的現象。例如在重大災情發生時,總有人認為大企業或知名人物不捐錢救災,就是道德上有缺陷該被我們撻伐。或是當有錢家庭的小孩獲得不錯成就時,總有人會說出:「還不是因為他家有錢才辦得到?」
Thumbnail
有錢人真的就壞壞?還是仇富其實是我們的錯? 我們時常可以觀察到一些跟「財富」有關的現象。例如在重大災情發生時,總有人認為大企業或知名人物不捐錢救災,就是道德上有缺陷該被我們撻伐。或是當有錢家庭的小孩獲得不錯成就時,總有人會說出:「還不是因為他家有錢才辦得到?」
Thumbnail
效益主義、康德式義務論,以及麥金泰德行論,是台灣分析應用倫理個案或議題時的三大主流理論,因此只要掌握這三者,你就看得懂大多數的應用倫理學論爭,甚至也足以參與分析流程。
Thumbnail
效益主義、康德式義務論,以及麥金泰德行論,是台灣分析應用倫理個案或議題時的三大主流理論,因此只要掌握這三者,你就看得懂大多數的應用倫理學論爭,甚至也足以參與分析流程。
Thumbnail
利己並不是只想到自己,有時多為別人著想,才是對自己真正有利的判斷;而利他也常涉及個人道德衝動(動機面),又或是事後心中會有暖暖的感受(結果面),因此也還是有點利己的味道。那到底什麼是利己,什麼是利他?
Thumbnail
利己並不是只想到自己,有時多為別人著想,才是對自己真正有利的判斷;而利他也常涉及個人道德衝動(動機面),又或是事後心中會有暖暖的感受(結果面),因此也還是有點利己的味道。那到底什麼是利己,什麼是利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