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不夠」的焦慮-請問要升級成套餐嗎?

2019/08/1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昨天晚上到租屋處走出去的街道買了一碗四種冰(四種料加黑糖水的挫冰),結帳時阿姨告訴我50元,我有些沒知覺地付了那50元,好像已經麻木似的。
在短短的二百公尺的返家路上 ,在夜裡與許多騎士停在紅燈前,我忽然想到,上星期父親節回到台中家鄉時也買了一碗四種冰,但是只有30元 。一開始,我以為是台北與台中的物價本不相同,後來想起,台中買冰時阿姨有問我,「大碗還是小碗?」我才驚覺,其實是近幾十年,不論是賣冰的、賣最簡單的魯肉飯或乾麵的,愈來愈少店家會區分大碗與小碗的選擇給消費者了。
不再有小碗的選擇,意謂著什麼呢?
對於供給者來講,也許是有意識的販賣小策略,一次賣量大的當然收益也比較多,賣一碗大的可能相當於從前賣出兩碗小的,但對於消費者來說,卻可能是一種無意識的被動接受的過程,這也是筆者想談的心理與社會現象。
各位應該有去義式或法式料理餐廳的經驗,通常一份主餐,可能是燉飯、義大利麵或肋排餐等等,附餐通常是一杯冰紅茶。
在菜單顯著的上方或下方角落 ,通常都會有「只要加180元(大概的數字)」就能升級成套餐,通常包含主廚濃湯、餐前麵包、指定飲料、飯後甜點。
一般而言,原本猶豫要單點主餐還是套餐的消費者再服務人員來到桌邊「再提醒」我們加多少錢就能升級套餐這種誘導式的詢問後,都會接受服務人員的建議,縱使可能套餐內容未必是自已全部很想吃的。
依我自已的經驗而言,我猜:
一般人們再吃完這樣整套的餐點後,大多都是感覺「太飽」,而這種太飽的感覺,帶來的滿足感其實可能少於只點自已想吃的。可是為何人們總被動的選擇了加大、加多的餐點呢?
其實 ,是因為人們心理普遍還有著「不足」的擔憂,目前台灣社會的發展其實還讓人們處於一種「總是害怕不夠」的心理狀態 。
「萬一不夠怎麼辦?」相對於「太多」,人們更恐懼「不夠」。
再回到一開始談的冰品沒有區分大小碗的現象,也許我們還是無法確定,究竟是業者有意識地主動去擴大消費者的胃口,還是在消費者總是選擇「大碗」、「大杯」的情況下,業者才乾脆只賣大的?
也許,不論是業者還是消費者 ,心裡都盡量去避免可能不足的感覺,不論是獲利太少或者是得到的不夠多。
在這樣普遍害怕不足的心理社會,人人彼此餵養,不論是他人硬塞給自已,或者自已不停塞給自已。
在更多的攝取與抓取,但未必更多的滿足下 ,人們需要練習觀察,何時自已會有「夠了」的感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55會員
72內容數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著難以言說的陰影與脆弱,它們可能隱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一再干擾我們 以直覺引導繪畫的方式,是一種自我陪伴與對話的歷程,因此角落星發展了「藝術對話」的方式, 在繪畫的同時,與自己的生命經驗觸碰,進行對話。 願這樣的創作分享,使讀者能藉著文中圖象與自我進行深度隱密的對話。 歡迎與角落星分享你們的創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